今年6月的 Computex 台北國際電腦展,Enermax 安耐美 展出了許多新的產品:有機殼、各式各樣的CPU散熱器、風扇及電源供應器...等,其中有一款超級吸睛的CPU散熱器也是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產品:『Enermax LIQFusion 240 幻彩飛輪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他是專為電腦改裝愛好者所設計的一款RGB同步水冷產品,此款水冷有獨特 RGB 水冷頭搭配流量計設計,可監看水冷頭內的水冷迴路運作,讓 CPU 散熱區也能幻彩吸睛,高效能陶瓷軸承,確保水泵長時間穩定且較靜音運轉,另外 LIQFUSION 可支援 Addressable RGB 主機板進行同步,對於尚未使用擁有 Addressable RGB 功能的主機板的玩家們,使用 ENERMAX 隨貨附贈的 RGB 控制器即可輕易的對特定的 ENERMAX T.B. RGB 風扇及水冷頭做同步燈效、燈型及燈速調整。
產品特色及規格介紹
特色介紹
★獨特 RGB 水冷頭搭配流量計設計
★支援最新 Addressable RGB 主機板同步
★RGB 控制器
★高效能陶瓷軸承,確保水泵長時間穩定且較靜音運轉
▼硬體規格表
▼硬體外觀尺寸圖
開箱
▼Enermax LIQFusion 240 幻彩飛輪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外盒正面採紅白搭配設計。
▼正面右邊清楚的標示產品的特色。
▼Enermax LIQFusion 240 幻彩飛輪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外盒背面,清楚的標示產品的特色、外觀尺寸以及硬體規格。
▼打開包裝後可以發現有一張安裝使用的注意事項,主要內容物有:240mm水冷排 + RGB 水冷頭、TB.RGB 金彩蝠風扇 x2、水冷液及配件包...等。
▼240mm水冷排使用的是鋁製材質,散熱鰭片非常的緊密,水管採用編織網包覆可加強耐用度,總長度為 400mm。水泵採用高效能陶瓷軸承且外層再使用橡膠套住,確保水泵長時間穩定且較靜音運轉,獨特RGB水冷頭搭配專利流量計設計,可監看水冷頭內的水冷迴路運作。
▼240mm水冷排厚度27mm大約是10元銅板大小的厚度,可提供 TDP 300W解熱力的散熱表現。
▼外觀小巧的水泵採用高效能陶瓷軸承且外層再使用橡膠套住,確保水泵長時間穩定且較靜音運轉。
▼獨特的RGB水冷頭搭配專利流量計設計,可監看水冷頭內的水冷迴路運作,當正常運作時扇葉會旋轉。
▼當流量計不能轉動時,請將螺絲鬆開即可補充水冷液,當補充水冷液時請在主機外部進行。
▼安裝固定水冷頭時請記得將膠膜撕下,水冷頭底部屬純銅材質搭配高強度防腐蝕鍍鎳處理,可優化熱傳導效能,有效達到優異的散熱表現。
▼內附兩個 TB.RGB 金彩蝠風扇,尺寸為120mm,專利磁力氣旋軸承,MTBF能夠大於160,000小時,壽命更長、更安靜,風扇周圍一圈白色部分為 RGB LED 燈條 。
▼風扇型號為『UCTBRGB12』,轉速為 500~2000RPM,需使用 DC12V、0.45A的直流電,4個角落皆設計有硅膠減震墊,減少運作時震動產生。
▼風扇側面採用環形發光設計與獨特的鏤空弧形邊框設計,提供均勻且華麗的視覺燈光效果,風扇側面還標示了出風方向,方便玩家安裝。
▼風扇的電源線及RGB燈效控制線皆為 4Pin 設計,RGB部分為標準 Addressable 接頭,在安裝RGB燈效接腳時要特別注意+5V/D/G不能插錯位置,不然有可能會造成設備損毀。
▼配件部分有:一瓶補充用的水冷液、一小包散熱膏以及相關的連接線材...等。
▼配件部分還有:RGB幻彩燈效控制盒、支援多種平台的CPU扣具、道康寧 TC-5121散熱膏及安裝固定螺絲...等。
▼RGB幻彩燈效控制盒,可用來控制水冷頭及風扇的RGB燈光效果,共有14種的燈光效果可做選擇、也可以調整燈效的快慢以及自動展示模式。
▼左上為 MSI X470 GAMING M7 AC 主機板,右下為技嘉 X470 AORUS ULTRA GAMING 主機板,由圖片可知兩者的可編程 RGB LED 燈條插座是有差異的,Enermax LIQFusion 240 是可以完全支援華碩、微星及華擎的主機板,但如要使用技嘉的主機板則須將Pin腳做些微的修改即可。
▼CPU扣具安裝方式-正面。
▼CPU扣具安裝方式-背面
▼安裝時可以使用附贈的道康寧 TC-5121散熱膏及刮棒將散熱膏塗抹均勻。
▼在將 Enermax LIQFusion 240 裝進電腦主機裡面時,請務必要在外面測試是否有正常運轉及是否有漏水情況發生。
RBG幻彩燈效介紹與展示
Enermax LIQFusion 240 幻彩飛輪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幻彩燈效展示分兩部分,首先先測試使用RGB幻彩燈效控制盒來控制燈效,再來使用主機板RGB燈效軟體來控制燈效。
RGB幻彩燈效控制盒燈效模式介紹
綠燈模式(燈型模式)
1.M鍵可切換燈型模式及速度模式。
2.在燈型模式下,按▲▼鍵可選擇其他燈型 (共14種燈型可供選擇)。
3.任何模式下長按三秒▼鍵,會回復預設的彩虹旋轉燈型。
紅燈模式(速度模式)
1.速度模式下,指示燈亮紅燈;此時按▲▼鍵可調整演示速度。
2.任意模式下長按三秒M鍵會關機;關機狀態下按M鍵會開機並回到上次關機前的燈型模式。
黃燈模式(自動模式)
1.任意模式下長按三秒▲鍵,會進入自動模式 (亮黃燈)。
2.自動模式下,此時按▲或▼鍵會停在當時的燈型並回到燈型模式。
▼使用RGB幻彩燈效控制盒來控制燈效可以有彩色的效果也可以有單色的效果。
▼Enermax LIQFusion 240 幻彩飛輪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14種幻彩燈效展示。
[youtube]
▼Enermax LIQFusion 240 幻彩飛輪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幻彩燈效速度快慢展示。
[youtube]
▼Enermax LIQFusion 240 幻彩飛輪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自動展示模式。
[youtube]
▼再來是使用 AORUS 主機板提供的強大 RGB Fusion 軟體來控制燈效,RGB Fusion 分為基本模式與進階模式,基本模式提供了9種燈型效果。
▼進階模式的數位模式下則提供了12種燈型效果。
▼使用 RGB Fusion 軟體來控制燈效,Enermax LIQFusion 240 幻彩飛輪讓主機越夜越美麗了。
▼基本模式下的示範燈型效果展示。
▼Enermax LIQFusion 240 幻彩飛輪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RGB FUSION 進階幻彩燈效展示
[youtube]
散熱效能測試
測試環境
CPU:AMD Ryzen 7 1700 OC 3.9Ghz
散熱器:Enermax LIQFusion 240 幻彩飛輪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主機板:X470 AORUS ULTRA GAMING
記憶體:A-DATA Z1 DDR4 3000 雙通道 8GBx2 OC 3000 16-18-18-36
顯示卡:EVGA GeForce GTX 980 Ti SC GAMING 6GB GDDR5
硬碟:Intel 760P SSD 256GB (System)
POWER:Enermax 金緻冰核II 650W
作業系統:Win10 X64
室溫:30度C
本次會使用以下三套軟體及兩個較熱門的線上遊戲來做散熱效能測試。
Cinebench R15.0
Prime95
Hyper pi 0.98b
鬥陣特攻
絕地求生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測試時風扇轉速接設定為全速模式,待機溫度最低是38度,最高是54度。
▼使用 Cinebench R15.0 連續跑完5次跑完,最高溫度來到了77度。
▼使用 Prime95 執行燒機25分鐘,最高溫度來到了85度。
▼使用 Hyper pi 0.98b 順利跑完,最高溫度來到了84度。
▼玩完一場鬥陣特攻遊戲後,最高溫度來到了69度。
▼玩完一場絕地求生遊戲後,最高溫度來到了68度。
總結
使用了 Enermax LIQFusion 240 幻彩飛輪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大約兩周的時間,這也是我第一次使用擁有RGB燈效的一體式水冷散熱器,我想他最大的特色就是水冷頭上有其他廠牌都沒有的流量設計讓玩家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水流動的效果再搭配RGB燈效,真的是美到不行呀,再硬體安裝上只要有看過說明書其實還蠻好裝的,原廠還附贈了散熱效果還不錯的 Dow Corning TC-5121散熱膏給使用者,比較需要注意的事項是要裝進主機板前一定要先測試一下水泵馬達及流量計是否正常運作後再裝入主機,且要注意RGB燈效控制線位置一定要插對位置(RGB針腳定義為:+5V/D/G),不然有機會會造成零件故障,尤其是我這次使用的技嘉主機板,他的可編程RGB LED插座跟其他品牌設計不一樣,所以要自己修改一下Pin腳位置,不然就只能使用內附的RGB燈效控制器來操控燈效了,在散熱效果部分 Enermax LIQFusion 240 壓制能力還算不錯,在高負載下最高溫度來到了85度C,平常遊戲時的溫度最高落在69度C,都還在合理的範圍內,且風扇在運
轉時也都還蠻安靜的,目前原廠提供兩年保固,市場上售價約NT4190左右,在眾多一體式RGB水冷散熱器中算是非常有競爭力的產品。
以上硬體評測報告分享給想要準備購入新主機或是想嘗試水冷的玩家們作為採購的參考。
目前分類:開箱測試 (64)
- Jul 05 Thu 2018 18:03
吸睛指數百分百 Enermax LIQFusion 240 幻彩飛輪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開箱簡測
- May 13 Sun 2018 16:07
地表上最強的內顯~讓你花最少預算也能玩線上遊戲~AMD Ryzen™ 5 2400G 開箱評測
不管是Intel 還是 AMD 的內顯,在大家的記憶中都普遍認為內建顯示卡的效能就是比實體顯示卡來的差,雖然Intel這幾年的內顯已經慢慢的在提升了,但是效果還是無法跟入門級的實體顯示卡相對抗,但自從今年2月12日AMD發表了 Ryzen 5 2400G 與 Ryzen 3 2200G 兩款 APU 後,從此這觀念將徹底被打破,Ryzen 5 2400G 搭載了 Radeon Vega 11 內建顯示GPU,Ryzen 3 2200G 則是搭載 Radeon Vega 8 內建顯示GPU,本次為大家帶來的是Ryzen 5 2400G的基本效能測試及超頻效能測試來與Intel I5-8400 做比較,還有大家最想知道的遊戲效能測試。
AMD Ryzen™ 5 2400G 產品特色簡介
▼AMD Ryzen™ 5 2400G 產品規格及特點介紹,AMD Ryzen 5 2400G為 4核心 8執行緒,GPU核心數11,基本時脈3.6GHz,最大超頻時脈 3.9GHz,主要特點:AMD SenseMI 技術、AMD Ryzen™ Master 公用程式、AMD Ryzen™ 專用 Enmotus FuzeDrive™、Radeon™ Software、Radeon FreeSync™ 技術
▼支援AMD X470 晶片組、AMD X370 晶片組、AMD B350 晶片組、AMD A320 晶片組、AMD X300 和 A300 晶片組等眾多規格主機板,晶片組特點 (AM4 處理器與 AM4 晶片組相容。請注意,300 系列主機板可能需要進行 BIOS 更新,才能與 Ryzen™ 2000 系列桌上型電腦處理器相容。
主要特點介紹
AMD 的 SenseMI 技術是一套學習與適應功能,歸功於真正機器智慧 (MI),可協助 AMD Ryzen™ 處理器依您和您的應用程式來調整效能。懂得思考的效能終於問世。
▼AMD SenseMI 技術支援表。擴展頻率範圍介紹:提供頂級處理器散熱能力,可為狂熱級玩家的系統自動額外提升效能。
▼精準加速介紹:無論 CPU 核心數,都能優雅地提高處理器頻率以提升效能。
▼神經網路預測、Pure Power 功能、智慧預取技術介紹。
▼AMD Ryzen™ Master 公用程式:適用於 AMD Ryzen™ 處理器的超頻公用程式,使用簡單而且功能強大。每個 AMD Ryzen 處理器出廠時均已解鎖倍頻,所以您可以視需要個人化效能,AMD Ryzen Master 提供4個設定檔,以儲存針對 Ryzen™ CPU 和 DDR4 記憶體自訂的時脈和電壓調整。您也可以鎖定核心和調整記憶體時序。
AMD 與 Enmotus 軟體公司合作,設計出一款專為AMD Ryzen平台專用的 Enmotus FuzeDrive For Ryzen軟體,以更快、更聰明也更簡單的儲存技術加快您的個人電腦,主要特色是可以將小容量的SSD固態硬碟與容量較大的HDD傳統硬碟結合成類似SSHD固態混合碟的形式來兼顧速度與容量,Enmotus FuzeDrive For Ryzen軟體適用於 Ryzen Threadripper 與 Ryzen 處理器與 X399、X370、B350 晶片組、Windows 10系統,軟體會自動偵測可使用的儲存裝置,例如:DDR4 RAM、NVMe SSD、SATA SSD、HDD。
▼AMD Ryzen™ 專用 Enmotus FuzeDrive™
▼使用了 Enmotus FuzeDrive For Ryzen 效能測試比較圖,每個軟體在使用上都有明顯的速度提升,尤其是在Photoshop最為明顯。
▼AMD Ryzen™ 專用 Enmotus FuzeDrive™ 要價 NT$631.33元,並未像 Ryzen Threadripper 的 NVMe RAID 那樣大方送,所以想要嘗試新功能的玩家們可以線上直接購買。
主要硬體零件開箱簡介
▼本次會使用到的主要零件有:『AMD Ryzen™ 5 2400G』、『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技嘉 AB350-GAMING 3』、『Teamgroup T-Force DELTA-RGB DDR4-2666』還有我最常用的『CM MasterGel Pro 長效散熱膏』。
▼AMD Ryzen™ 5 2400G外盒正面,右上角標示搭載了 Radeon Vega 顯示晶片,右下角可以明顯地辨別出是 Ryzen 5。
▼AMD Ryzen™ 5 2400G外盒背面,有著象徵 Ryzen 的橘色設計,並標示盒內有一個CPU及散熱器。
▼AMD Ryzen™ 5 2400G外盒上面,貼有標示型號規格與序號的封箱貼紙,可以清楚知道 Ryzen™ 5 2400G 擁有Radeon Vega 顯示晶片、4核心、8執行序、3.6Ghz Turbo 3.9Ghz。
▼AMD Ryzen™ 5 2400G外盒測面,可以清楚看到CPU本體。
▼打開外盒,裡面裝有AMD Ryzen™ 5 2400G 與原廠 AMD Wraith Stealth 風扇。
▼CPU小盒子裡有 AMD Ryzen™ 5 2400G、使用說明書與信仰貼紙。
▼AMD Ryzen™ 5 2400G 正面清楚了標示型號序號及大大的『RYZEN』LOGO,背面採用的腳位為 Socket AM4。
▼AMD Ryzen™ 5 2400G搭載 原廠 AMD Wraith Stealth 風扇,散熱鰭片比 AMD Wraith Spire 風扇在薄一些,上面已經塗好散熱膏了,可以直接安裝即可。
▼原廠 AMD Wraith Stealth 風扇在安裝時須將主機板上原本的扣具先拆下才能鎖上。
▼頂級系列的 AMD 幽靈風扇,適用於 AM4 插槽和 AMD Ryzen™ 處理器。
▼AMD風扇一覽,本次開箱會用到的有 AMD Wraith Stealth 風扇與 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
▼AMD 各型號所搭載的原廠風扇一覽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 為單獨販售產品。
▼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擁有酷炫的 RGB LED燈、鋁製的散熱鰭片及四支散熱銅導管。
Cooler Master 推出新系列散熱膏『MasterGel』,共有 MasterGel、MasterGel Pro、MasterGel Maker。新系列的散熱膏,專為玩家們所研發,可為您的CPU、GPU、晶片組提供絕佳的導熱環境。
▼CoolerMaster MasterGel Pro 長效散熱膏是我最常使用的散熱膏,具高導熱性、低熱阻抗、無腐蝕性,不導電、耐用不凝固。並附贈一支專用塗抹器,讓你輕鬆使用。
▼顏色:灰色 ,導熱係數:8 W/m-K ,容量:1.5ml,重量:3.8g,附贈清潔擦拭紙。
▼CoolerMaster MasterGel Pro 導熱效果還不錯,我很喜歡。
▼這次測試會使用原廠 AMD Wraith Stealth 風扇及 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原廠風扇直接使用上面的散熱膏,幽靈風扇則會先將原本的散熱膏刮除後使用CoolerMaster MasterGel Pro 長效散熱膏來做測試。
技嘉 GA-AB350-GAMING 3 主機板 產品特色簡介
☆支援AMD Ryzen™及第7代A系列/ Athlon™處理器
☆4組DDR4插槽,支援雙通道技術及Non-ECC記憶體
☆內建2組USB 3.1 Gen2超高速Type-A傳輸介面
☆2-Way CrossFire™ 極致雙顯卡串接輸出功能,輔以獨家超耐久PCIe強化裝甲插槽設計
☆超高速PCIe Gen3 x4 M.2插槽設計(同時支援PCIe NVMe或SATA固態硬碟)
☆內建ALC1220 120dB訊噪比高傳真音效晶片,搭載Smart Headphone Amp技術
☆Realtek® 乙太網路設計,搭配cFosSpeed網際網路加速器
☆USB DAC-UP 2技術,提供USB裝置更充足的電壓
☆超酷炫RGB FUSION搭載多區多彩LED氣氛燈設計
☆可更換式時尚雷雕導光飾板
☆Smart Fan 5技術,內建6組測溫點並採用5組複合式風扇接頭設計
☆內建技嘉超耐久UEFI DualBIOS™技術
☆獨家APP Center整合超頻EasyTune™與Cloud Station™雲端軟體
☆註冊五年保固
▼技嘉 GA-AB350-GAMING 3 主機板 外盒正面,左上方貼有已經完全支援 AMD RYZEN 2000 系列 CPU。
▼技嘉 GA-AB350-GAMING 3 主機板 外盒背面,標示有主要的特色及功能,左下方有規格表。
▼配件一覽:有使用手冊、保固卡、SATA傳輸線、I/O檔板、RGB LED 連接線及簡易插線器 G-Connector。
▼技嘉 GA-AB350-GAMING 3 主機板 正面,看起來就非常有質感。
▼技嘉 GA-AB350-GAMING 3 主機板背面,線路設計得非常乾淨。
▼技嘉 GA-AB350-GAMING 3 I/O 介面一覽,沒有設計 USB Type-C 有點可惜。
▼Teamgroup T-Force DELTA-RGB DDR4-2666 產品特色與規格簡介
▼Teamgroup T-Force DELTA-RGB DDR4-2666 外盒正面,右下方有標示型號、容量8GB X2 與 CL15-17-17-35,這是我第一次使用具有RGB功能的記憶體,上機後視覺效果真的很棒。
▼Teamgroup T-Force DELTA-RGB DDR4-2666 外盒背面,左下標示主要的功能及特色。
▼拆開外盒後裡面有 Teamgroup T-Force DELTA-RGB DDR4-2666 8GB x2、安裝說明書及信仰貼紙。
▼Teamgroup T-Force DELTA-RGB DDR4-2666 正面照,十銓科技 T-Force電競系列再推全新發光記憶體模組DELTA RGB。散熱片上的 R 代表 Revolution,是不輕易妥協的創作理念。材質上採用更輕薄、高質感的金屬散熱片。多彩燈色變化能讓正面鏤空的”R”字更顯立體感,並與超廣角發光區相互呼應。
▼頂端全幅式120°超廣角發光區散發著繽紛炫彩光芒,流暢轉換的燈色讓玩家無論在白天或黑夜都能享受無與倫比的視覺饗宴。
▼充滿信仰的RGB燈光視覺饗宴使用主機板的 RGB FUSION來做控制。
▼AMD專屬 Radeon™ Software 功能介紹,這張圖示安裝獨立顯示卡 Radeon RX 570。
▼這是使用內顯 Radeon Vega 11 的顯示內容,與獨立顯卡的差別在少了『ReLive』、『連線』、『AMD Link』...等功能。
▼遊戲功能裡面可以設定所安裝遊戲或測試軟體的一些優化設定。
▼影像功能提供許多情境模式可以提升觀賞影片的顯示效果。
★AMD Fluid Motion Video 功能簡介
AMD Fluid Motion Video 技術是指透過AMD專有的Frame Rate轉換技術,能夠在進行24fps轉換成60fps的視訊播放時,降低畫面換格時的接續不順,並提供更流暢、更平順的播放畫面。
一般的24fps轉60fps的視訊轉換時,原先是1-2-3的播放順序,轉換成1-1-1-2-2-3的播放順序,亦即前三張的畫格其實都是複製第一張的內容,這種作法在播放時會有Video Judder(晃動)的狀況。
而AMD的Fluid Motion Video則是參考第一張和第二張中間的變化,安插新的變動畫格,因此產生出1-1a-1b-2-2a-3的播放結果,讓視訊在任何Frame Rate下都能夠平順、不損畫質地播放。
▼比較可惜的是擁有內顯的 Radeon™ RX Vega 11 好像沒有開放這功能。
▼這張是獨立顯示卡 Radeon RX 570的 AMD Fluid Motion Video設定畫面。
▼顯示器功能可以設定顯示器的解析度及、AMD FreeSync.....等功能設定。
▼系統功能之概觀:顯示顯示卡的軟硬體資訊。
▼系統功能之軟體:顯示詳盡的顯示卡軟體資訊。
▼系統功能之硬體:顯示詳盡的顯示卡硬體資訊。
AMD Ryzen™ 5 2400G VS Intel® Core™ i5-8400 效能測試
▼測試平台外觀圖,已AMD作範例。
測試環境
CPU:AMD Ryzen™ 5 2400G 3.6Ghz Turbo 3.9Ghz 預設值
散熱器:AMD Wraith Stealth 風扇 (無 LED 燈) And 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
主機板:技嘉 AB350-GAMING 3
記憶體:Teamgroup T-Force DELTA-RGB DDR4-2666 8GBx2 16-17-17-35
顯示卡:內建 Radeon™ RX Vega 11
硬碟:INTEL 760P 256GB(System)
POWER:BitFenix 方程式 BF700B(700W) 80+銅牌
作業系統:Win10 X64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
測試環境
CPU:AMD Ryzen™ 5 2400G OC 3.9Ghz
散熱器:AMD Wraith Stealth 風扇 (無 LED 燈) And 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
主機板:技嘉 AB350-GAMING 3
記憶體:Teamgroup T-Force DELTA-RGB DDR4-2666 8GBx2 OC DDR3200 16-17-17-36
顯示卡:內建 Radeon™ RX Vega 11
硬碟:INTEL 760P 256GB(System)
POWER:BitFenix 方程式 BF700B(700W) 80+銅牌
作業系統:Win10 X64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
散熱器:原廠風扇
主機板:MSI B360M MORTAR TITANIUM
記憶體:Teamgroup T-Force DELTA-RGB DDR4-2666 8GBx2 15-17-17-35
顯示卡:Intel® UHD Graphics 630
硬碟:INTEL 760P 256GB(System)
POWER:BitFenix 方程式 BF700B(700W) 80+銅牌
作業系統:Win10 X64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
首先先做的測試是個平台的『溫度及耗電量』,測試溫度部分在AMD平台上散熱器有分使用AMD Wraith Stealth 風扇 (無 LED 燈)及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耗電量部分則是都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來做測試。
溫度及耗電量測試使用的軟體為:OCCT 設定燒機 10分鐘。
▼目前是使用原廠 AMD Wraith Stealth 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燒機10分鐘可以順利完成測試,CPU最低溫度為34度,最高溫度來到了84度,GPU最低溫度為33度,最高溫度來到了77度。
▼使用原廠 AMD Wraith Stealth 風扇在 OC 3.9Ghz,燒機10分鐘,但在2分36秒時就已經自動停止,CPU最低溫度為39度,最高溫度來到了109度,GPU最低溫度為36度,最高溫度來到了109度,使用原廠扇超頻時真的無法壓得住AMD的熱情,要穩定超頻真的要使用更好的散熱裝置才行。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燒機10分鐘可以順利完成測試,CPU最低溫度為33度,最高溫度來到了70度,GPU最低溫度為31度,最高溫度來到了67度,跟原廠扇相比CPU最高溫度降了14度,GPU最高溫度降了10度。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燒機10分鐘可以順利完成測試,CPU最低溫度為34度,最高溫度來到了90度,GPU最低溫度為33度,最高溫度來到了91度,跟原廠扇相比CPU最高溫度降了19度,GPU最高溫度降了18度。
▼這是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 跑完所有效能測試軟體的溫度數據,CPU最低溫度為33度,最高溫度來到了81度,GPU最低溫度為33度,最高溫度來到了76度,相較AMD Ryzen™ 5 2400G 3.6Ghz Turbo 3.9Ghz使用原廠風扇,CPU最高溫度相差3度,GPU最高溫度相差1度,INTEL小贏,相較AMD Ryzen™ 5 2400G OC 3.9Ghz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 CPU最高溫度相差9度,GPU最高溫度相差9度,AMD大贏INTEL。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待機時耗電量 39.3 瓦。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待機時耗電量 48.3 瓦。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待機時耗電量 48.3 瓦,相較AMD Ryzen™ 5 2400G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待機耗電量相差9瓦,AMD小贏。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滿載時耗電量 116.7 瓦。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滿載時耗電量 182.2 瓦。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滿載時耗電量 125.6 瓦,,相較AMD Ryzen™ 5 2400G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滿載耗電量相差8.9瓦,AMD小贏。
再來是基本效能測試軟體:測試類型有記憶體、CPU運算、GPU運算、解壓縮測試、影片轉檔、4K影片播放...等。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AIDA64 Cache & Memory 測試,讀取為34905 MB/s,寫入為38011 MB/s,複製 32256 MB/s。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AIDA64 Cache & Memory 測試,讀取為44065 MB/s,寫入為45828 MB/s,複製 40033 MB/s,表現非常不錯。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AIDA64 Cache & Memory 測試,讀取為38058 MB/s,寫入為37960 MB/s,複製 33954 MB/s。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CPU-Z Bench 單執行緒 獲得419.3,多執行緒 獲得 2210.9,CPUmark99 得分:515,Super PI 1M:12.830s,wPrime 32M:7.243s 1024M:213.262s。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CPU-Z Bench 單執行緒 獲得428.8,多執行緒 獲得 2321.2,CPUmark99 得分:586,Super PI 1M:11.195s,wPrime 32M:7.023s 1024M:205.991s。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CPU-Z Bench 單執行緒 獲得467.6,多執行緒 獲得 2603.3,CPUmark99 得分:704,Super PI 1M:9.356s,wPrime 32M:6.512s 1024M:195.369s。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WinRAR 壓縮測試 速度為 5269 KB/s。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WinRAR 壓縮測試 速度為 6370 KB/s。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WinRAR 壓縮測試 速度為 9160 KB/s。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7-ZIP 壓縮測試 壓縮速度為 14516 KB/s,解壓縮速度為 250913 KB/s。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7-ZIP 壓縮測試 壓縮速度為 16811 KB/s,解壓縮速度為 263499 KB/s。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7-ZIP 壓縮測試 壓縮速度為 23608 KB/s,解壓縮速度為 269335 KB/s。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2345好壓 壓縮測試 壓縮速度為 10666 KB/s,解壓縮速度為 123583 KB/s。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2345好壓 壓縮測試 壓縮速度為 12144 KB/s,解壓縮速度為 143266 KB/s。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2345好壓 壓縮測試 壓縮速度為 15563 KB/s,解壓縮速度為 170334 KB/s。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CINEBENCH R10 測試,1 CPU:6370 CB,x CPU:28922 CB,OpenGL:9356 CB。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CINEBENCH R10 測試,1 CPU:7828 CB,x CPU:32334 CB,OpenGL:10037 CB。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CINEBENCH R10 測試,1 CPU:8329 CB,x CPU:37239 CB,OpenGL:9826 CB。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CINEBENCH R11.5 測試,CPU:8.72 pts,OpenGL:58.30 fps。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CINEBENCH R11.5 測試,CPU:9.48 pts,OpenGL:69.67 fps。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CINEBENCH R11.5 測試,CPU:9.92 pts,OpenGL:52.31 fps。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CINEBENCH R15 測試,CPU:756 cb,OpenGL:55.39 fps。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CINEBENCH R15 測試,CPU:849 cb,OpenGL:84.40 fps。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CINEBENCH R15 測試,CPU:916 cb,OpenGL:54.76 fps。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CrystaMark 2004 測試,獲得:326083 分。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CrystaMark 2004 測試,獲得:333644 分。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CrystaMark 2004 測試,獲得:371144 分。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PerformanceTest 9 測試,PassMark獲得:4125分。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PerformanceTest 9 測試,PassMark獲得:4473分。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PerformanceTest 9 測試,PassMark獲得:4436分。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PerformanceTest 9 測試,CPU獲得:9222分。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PerformanceTest 9 測試,CPU獲得:9974分。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PerformanceTest 9 測試,CPU獲得:12445分。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PerformanceTest 9 測試,2D獲得:705分。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PerformanceTest 9 測試,2D獲得:756分。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PerformanceTest 9 測試,2D獲得:864分。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PerformanceTest 9 測試,3D獲得:2440分。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PerformanceTest 9 測試,3D獲得:2662分。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PerformanceTest 9 測試,3D獲得:1181分。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PerformanceTest 9 測試,RAM獲得:2004分。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PerformanceTest 9 測試,RAM獲得:2225分。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PerformanceTest 9 測試,RAM獲得:3123分。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PerformanceTest 9 測試,硬碟獲得:12844分。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PerformanceTest 9 測試,硬碟獲得:13441分。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PerformanceTest 9 測試,硬碟獲得:13931分。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PCMark8 得分:4363分。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PCMark8 得分:4567分。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PCMark8 得分:4168分。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PCMark10 得分:4423分。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PCMark10 得分:4604分。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PCMark10 得分:4141分。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X264 FHD BENCHMARK 得分:26.5分。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X264 FHD BENCHMARK 得分:29.2分。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X264 FHD BENCHMARK 得分:33.8分。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HWBOT X265 BENCHMARK 1080P 得分:19.58 FPS。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HWBOT X265 BENCHMARK 1080P 得分:21.76 FPS。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HWBOT X265 BENCHMARK 1080P 得分:36.14 FPS。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HWBOT X265 BENCHMARK 4K 得分:4.69 FPS。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HWBOT X265 BENCHMARK 4K 得分:5.10 FPS。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HWBOT X265 BENCHMARK 4K 得分:8.57 FPS。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3DMark Time Spy Extreme 得分:522分。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3DMark Time Spy Extreme 得分:571分。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3DMark Time Spy Extreme 得分:183分。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3DMark Time Spy 得分:1152分。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3DMark Time Spy 得分:1257分。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3DMark Time Spy 得分:412分。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3DMark Fire Strike Ultra 得分:729分。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3DMark Fire Strike Ultra 得分:805分。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3DMark Fire Strike Ultra 得分:258分。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得分:1431分。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得分:1595分。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得分:489分。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3DMark Fire Strike 得分:2962分。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3DMark Fire Strike 得分:3300分。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3DMark Fire Strike 得分:1067分。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3DMark Sky Diver 得分:11122分。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3DMark Sky Diver 得分:12210分。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3DMark Sky Diver 得分:4344分。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3DMark Cloud Gate 得分:14150分。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3DMark Cloud Gate 得分:16264分。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3DMark Cloud Gate 得分:9072分。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3DMark Ice Storm Extreme 得分:85187分。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3DMark Ice Storm Extreme 得分:96256分。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3DMark Ice Storm Extreme 得分:48746分。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3DMark Ice Storm 得分:96830分。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3DMark Ice Storm 得分:108797分。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3DMark Ice Storm 得分:72004分。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Final Fantasy XIV Heavensward Benchmark EXTREMELY HIGH 得分:2672分。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Final Fantasy XIV Heavensward Benchmark EXTREMELY HIGH 得分:2979分。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Final Fantasy XIV Heavensward Benchmark EXTREMELY HIGH 得分:1037分。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Final Fantasy XIV Stormblood Benchmark 得分:2614分。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Final Fantasy XIV Stormblood Benchmark 得分:2975分。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Final Fantasy XIV Stormblood Benchmark 得分:1057分。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Final Fantasy XV Benchmark 得分:2161分。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Final Fantasy XV Benchmark 得分:2416分。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Final Fantasy XV Benchmark 得分:749分。
4K影音撥放:使用 H.264 及 H.265 影片作撥放測試,查看CPU的使用率為何?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撥放 H.264 影片,CPU使用率大約在35%~40%左右。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撥放 H.2645影片,CPU使用率大約在40%~45%左右。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撥放 H.264 影片,CPU使用率大約在,CPU使用率大約在28%~32%左右。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撥放 H.2645影片,CPU使用率大約在,CPU使用率大約在28%~35%左右。
▼AMD Ryzen™ 5 2400G VS Intel® Core™ i5-8400 效能測試比較表,由表可以知道Intel Core i5-8400 在較吃CPU效能的方面均小幅領先超頻後的AMD Ryzen 5 2400G,我想這部分或許可以再更換較好的散熱器或者是更換X370或X470主機板讓超頻幅度在提升一些,就可以平反一些劣勢,但在較吃GPU效能的方面 AMD Ryzen 5 2400G 超頻後可是大贏 Intel Core i5-8400很多很多,幾乎把Intel給打趴在地上XD。
▼這是AMD官方在產品發表會上公布的遊戲效能表現測試數據,結果顯示在眾多遊戲裡 AMD Ryzen 5 2400G 大幅領先 Intel Core i5-8400。
▼這是AMD官方在產品發表會上公布的AMD Ryzen™ 5 2400G超頻效能比較表,記憶體頻率及GPU時脈皆可以超頻,將記憶體超頻到DDR3600、GPU超頻到1675Mhz後效能可以提升39%,但前提是你需要更換更佳的記憶體例如三星B-Die顆粒的記憶體並且準備更好的散熱裝置才行,這次開箱測試使用的硬體及散熱裝置為求穩定運作 CPU時脈只能超頻到3.9GHz、記憶體頻率只能到DDR3200、GPU只能微幅超頻,但測試中CPU可以超頻至4.05Ghz、記憶體可以超頻至DDR3333 開機成功,但沒辦法跑完所有測試軟體。
AMD Ryzen™ 5 2400G-遊戲效能測試
測試環境
CPU:AMD Ryzen™ 5 2400G OC 3.9Ghz
散熱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
主機板:技嘉 AB350-GAMING 3
記憶體:Teamgroup T-Force DELTA-RGB DDR4-2666 8GBx2 OC DDR3200 16-17-17-36
顯示卡:內建 Radeon™ RX Vega 11
硬碟:INTEL 760P 256GB(System)
POWER:BitFenix 方程式 BF700B(700W) 80+銅牌
作業系統:Win10 X64
本次測試了三款時下較熱門的遊戲:『虹彩六號 圍攻行動』、『鬥陣特攻』、『快打旋風 V』
▼虹彩六號 圍攻行動 遊戲測試-AMD Ryzen™ 5 2400G 低畫質。
遊戲中最高幀數60FPS,平均幀數大約51FPS,最低幀數37FPS,CPU使用率52%,記憶體使用率38%,CPU溫度47度。
▼遊戲實測影片。
[youtube]
▼虹彩六號 圍攻行動 遊戲測試-AMD Ryzen™ 5 2400G 高畫質。
遊戲中最高幀數61FPS,平均幀數大約45FPS,最低幀數36FPS,CPU使用率45%,記憶體使用率45%,CPU溫度52度。
▼遊戲實測影片。
[youtube]
▼虹彩六號 圍攻行動 遊戲測試-AMD Ryzen™ 5 2400G 超高畫質。
遊戲中最高幀數61FPS,平均幀數大約38FPS,最低幀數15FPS,CPU使用率42%,記憶體使用率64%,CPU溫度52度。
▼遊戲實測影片。
[youtube]
▼鬥陣特攻 遊戲測試-AMD Ryzen™ 5 2400G 高畫質。
遊戲中最高幀數71FPS,平均幀數大約53FPS,最低幀數41FPS,CPU使用率31%,記憶體使用率35%,CPU溫度45度。
▼遊戲實測影片。
[youtube]
▼鬥陣特攻 遊戲測試-AMD Ryzen™ 5 2400G 特高畫質。
遊戲中最高幀數71FPS,平均幀數大約53FPS,最低幀數41FPS,CPU使用率36%,記憶體使用率38%,CPU溫度45度。
▼遊戲實測影片。
[youtube]
▼快打旋風 V 遊戲測試-AMD Ryzen™ 5 2400G 中畫質。
遊戲中最高幀數61FPS,平均幀數大約53.8FPS,最低幀數12FPS。
▼遊戲實測影片。
[youtube]
▼快打旋風 V 遊戲測試-AMD Ryzen™ 5 2400G 高畫質。
遊戲中最高幀數61FPS,平均幀數大約38.6FPS,最低幀數23FPS。
▼遊戲實測影片。
[youtube]
使用 AMD Ryzen™ 5 2400G 搭配內建的 Radeon Vega 11 顯示卡來玩時下的第一人稱線上遊戲就算開超高畫質平均幀數也都還有38左右,流暢度還算不錯,但對於格鬥類型的遊戲幀數最好能有60以上才會較為流暢,所以 AMD Ryzen™ 5 2400G 搭配內建的 Radeon Vega 11 顯示卡來玩格鬥類型遊戲只能開到中畫質,開到高畫質會顯得不流暢。
性價評比與總結
▼這是AMD官方在產品發表會上公布的 CP值比較圖,AMD Ryzen™ 5 2400G售價169美元,Intel® Core™ i5-8400 要達到同等效果需再搭配Nvidia GT1030,需花費 199+89=288 美元的預算。
在比較時已其他零件都一樣只比較CPU及主機板即可。
▼如要達到這次開箱的效能主要零件 CPU+主機板+散熱器大約需花費NT9730。
▼也可以選擇這個方案,主機板的規格較好一點,大約需花費 NT9790,如果只想微幅超頻使用內建的風扇即可省下買高階散熱器的費用,那就只需花費大約 NT8390。
▼反觀 Intel® Core™ i5-8400 + 主機板 + 顯示卡,最便宜至少也要 NT5500+NT2590+NT2690=NT10780,相較之下選擇AAMD Ryzen™ 5 2400G平台則可以省下 NT990~NT2390。
總結
使用了AMD Ryzen™ 5 2400G搭配內建的 Radeon Vega 11 顯示卡組成的測試平台大約兩周,在玩遊戲方面沒有遇到什麼大問題,大部分的線上遊戲都可以順利暢玩,測試中也有測試了最近推才出的『極地戰嚎 5 』,可以順利的進行遊戲,畫質也還OK,但是因為是DX12的架構所以沒辦法使用一般的螢幕錄影軟體錄下遊戲實測影片,所以這次AMD Ryzen™ 5 2400G在遊戲及CP值部分可是打趴了Intel® Core™ i5-8400,但在較吃CPU運算的軟體部分則小輸 Intel® Core™ i5-8400,在影音部分也可以順暢撥放4K影片,在溫度部分上,兩者皆使用原廠散熱器狀態下,兩者溫度相差不大,但當AMD使用幽靈風扇後,AMD就大幅領先了,在耗電程度上兩者皆使用預設頻率下,AMD則較為省電,在AMD Redeon Software軟體部分,省略了『ReLive』、『連線』、『AMD Link』以及『AMD Fluid Motion Video』功能是比較可惜的地方,希望以後能有機會在新增回來,以上玩家們可以依據自己的需求來做決定要怎樣選購自己的主機,如主要需求為玩遊戲但預算又有限的話,組 AMD Ryzen™ 5 2400G平台是不錯的選擇,等以後預算較充足也可以再加上較高階的獨立顯示卡來擴充。
- Mar 11 Sun 2018 23:28
PUBG吃雞遊戲平台新選擇,AMD Ryzen 5 1600 + RX570 + B350 遊戲效能實測
最近很多朋友都來問我說:要玩暢玩那個吃雞遊戲『PUBG 絕地求生』需要什麼樣的配備,要玩『虹彩六號:圍攻行動』需要什麼樣的配備,要玩『鬥陣特攻』需要什麼樣的配備...等,怎樣才能用最低的預算就可以買到玩這些遊戲的電腦主機,這次就是要來幫大家解決這問題,特地選擇了幾樣主要的零件【AMD Ryzen™ 5 1600】、【MSI B350 TOMAHAWK】、【PowerColor Red Devil Radeon™ RX 570 4GB GDDR5】及【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組成3A平台再搭配現有的零件來做測試。
到底什麼是『3A平台』呢?還有為什麼要選擇『3A平台』呢?
所謂的3A平台,就是由AMD CPU + AMD晶片組主機板再搭配上AMD顯示卡,這樣組合而成的主機,由於CPU、Chipset、GPU皆是由AMD研發生產,所以在整體的穩定度與相容性上會有更佳優秀的表現,並且附有超高的性價比一向是AMD的訴求強項,玩家可以透過3A平台享受到更棒的效能表現。
然而自從AMD發表了AMD Ryzen CPU 處理器後,其強大的效能及不鎖倍頻,讓其性價比完全超越了被網友號稱牙膏廠的Intel,完全的重返榮耀,在顯示卡的部分效能也是表現得非常亮眼,從比特幣、乙太幣...看漲後大家紛紛投入挖礦的行列,在挖礦的產值效能上AMD顯示卡可是大勝Nvidia陣營,導致顯示卡大缺貨且價格持續看漲,讓真正想玩遊戲的玩家買不到顯示卡的窘境,好在現在已經有漸漸好轉的現象,由此可知AMD的顯示卡效能真的非常不錯。
最新 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Edition 專屬優勢介紹
選擇3A平台還有許多好處,例如顯示卡擁有有一套整合了很多好用的功能設定軟體『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Edition』,以下就先來介紹此軟體的獨特之處。
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Edition 功能簡介
▼最新的『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Edition』是一套整合了顯示卡的【遊戲】、【影像】、【ReLive】、【連線】、【顯示器】、【系統】的設定軟體,相較於舊版的『Radeon Software Crimson』多了【連線】與【AMD-Link】以及舊有的功能加強。
▼遊戲功能裡面可以設定所安裝遊戲或測試軟體的一些優化設定。
▼Enhanced Sync功能簡介:Enhanced Sync 技術可以協助提高遊戲的反應速度並減少畫面撕裂,這個功能只需要顯示卡支援,不用像 FreeSync 需另外搭配特殊的顯示器就能夠使用。
▼全域圖形及遊戲裡都要打開才行。
▼Enhanced Sync功能開啟方式介紹:全域圖形及遊戲裡都要打開才行。
[youtube]
▼但若是要有更平順的遊戲體驗,搭配FreeSync顯示器還是會有比較好的效果
▼Radeon Chill 功能簡介:Radeon Chill 是一套專為Radeon顯示卡設計的智慧節能省電技術,支援基於Vulkan及DX 9、10、11、12的遊戲,開啟該技術後,顯卡功耗可以降低30%,同時溫度還可降低31%,反應速度提升37%,帶來安靜、高散熱效率及反應快速的遊戲體驗,簡直是魔法般的存在,「Chill」直譯過來就是「寒冷」的意思,以此來形容該技術還真真是簡單明瞭。
▼Radeon WattMan功能簡介:Radeon WattMan為電源管理技術,透過控制電力輸出表現以及記憶體降頻功能,提高運行效能或節省電力。
▼這邊可以設定要監控那些硬體以即時掌握效能狀況。
▼影像功能提供許多情境模式可以提升觀賞影片的顯示效果。
▼Radeon ReLive 直播整合許多功能:能錄製、擷取及分享遊戲片段,甚至可以直接用來當作直播工具,帶來互聯及深度沉浸式遊戲體驗,目前為全域設定頁面。。
▼ReLive功能之錄影設定頁面。
▼ReLive功能之直播設定頁面。
▼ReLive功能之『 Radeon Overlay』設定頁面。
▼連線功能之檔案庫頁面,可以瀏覽目前截圖的圖片或錄影的影片加以分享到網路上的社群平台。
▼連線功能之帳號設定頁面,可以設定直播平台的帳號,目前提供8個直播平台供玩家們使用。
▼連線功能之資源中心頁面,可以觀看最新AMD相關的軟硬體資訊還有教學影片。
▼顯示器功能可以設定顯示器的解析度及、AMD FreeSync.....等功能設定。
▼系統功能之概觀:顯示顯示卡的軟硬體資訊。
▼系統功能之軟體:顯示詳盡的顯示卡軟體資訊。
▼系統功能之硬體:顯示詳盡的顯示卡硬體資訊。
▼更新功能:可以檢查 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Edition 是否有新的版本。
▼喜好設定:可以設定一些系統介面功能。
▼通知功能:可以通知一些軟體更新的訊息...等。
▼AMD Link功能:突破性的 AMD Link 應用程式,讓您從智慧手機或平板方便地監督您的效能與個人電腦系統資訊、進行直播與分享您遊戲過程中的每個時刻,以及掌握最新的 AMD 社交推播,這裡按下新增裝置可以進行與手機連線,按下取得AMD Link則會連線到下在APP的網頁。
▼AMD Link下載網頁,支援 GOOGLE PLAY STORE 及 APPLE APP STORE。
▼設定電腦與手機連線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掃描QR碼】較方便,一種為【手動輸入】。
▼AMD Link行動裝置端設定介紹
★AMD Fluid Motion Video 功能簡介
AMD Fluid Motion Video 技術是指透過AMD專有的Frame Rate轉換技術,能夠在進行24fps轉換成60fps的視訊播放時,降低畫面換格時的接續不順,並提供更流暢、更平順的播放畫面。
一般的24fps轉60fps的視訊轉換時,原先是1-2-3的播放順序,轉換成1-1-1-2-2-3的播放順序,亦即前三張的畫格其實都是複製第一張的內容,這種作法在播放時會有Video Judder(晃動)的狀況。
而AMD的Fluid Motion Video則是參考第一張和第二張中間的變化,安插新的變動畫格,因此產生出1-1a-1b-2-2a-3的播放結果,讓視訊在任何Frame Rate下都能夠平順、不損畫質地播放。
想了解此功能的優點及設定方式可以參考我寫的另一篇文章
【ASUS RADEON RX550 4GB GDDR5 入門級遊戲顯示卡簡單開箱介紹】
主要硬體零件開箱簡介
想要詳細了解 AMD Ryzen 5 基本介紹可以看我寫的另一篇評測文章,這裡就不佔用版面來介紹了。
【遊戲、影音平台新選擇,AMD Razen5 1400 開箱評測】
▼AMD Ryzen™ 5 1600:流暢的遊戲體驗和效率,出色的多核心處理效能。
3.2 GHz 時脈速度及 3.6 GHz 精準智慧超頻,內附 AMD Wraith Spire 散熱器,65 瓦特 TDP。
▼AMD Ryzen™ 5 1600 正面特寫及背面特寫。
▼內附 AMD Wraith Spire 散熱器,風扇轉速為 1000~2700 RPM,散熱片中間為銅芯底座,在安裝時要先把主機板上原本的AM4扣具拆掉後留下背板,然後用使用十字起子將散熱器的四顆螺絲轉緊。
▼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簡介
▼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其實就是以前的幽靈散熱器的升級版,同樣擁有4根熱導管加上密集的鋁製鰭片,而且扣具是AMD平台通用的卡扣式扣具,安裝時非常方便且還可以向下相容於舊平台使用,風扇轉速為 700~2600 RPM,內附一條 12VRGB 傳輸線 可以安裝在主機板上的RGB插座上。
▼滿滿的AMD信仰,真的好療癒呀!
▼MSI B350 TOMAHAWK主機板-功能特色簡介。
★支援 AM4 腳位的 AMD® RYZEN 系列處理器, 及第 7 代 A 系列 / Athlon™ 處理器
★支援 DDR4-3200+(OC) 記憶體
★DDR4 Boost: 無與倫比的記憶體效能體驗
★VR Ready: 支援虛擬實境遊戲體驗
★GAMING LEDs: 享受同步變化的LED視覺響宴
★高速順暢的遊戲體驗: Turbo M.2
★支援Nahimic2的第四代經典音效: 帶給玩家一個真實衝擊與震撼力的音效環境
★最低延遲的GAMING LAN享受: 提供最低的延遲與最佳的線上遊戲連線品質
★第四代軍規料件與防護: 採用高品質的零組件提供最佳防護與遊戲效能
★支援多顯卡: 具備精良裝甲, AMD Crossfire™ 技術
★透過Gaming App或手機APP來調整各種其他RGB裝置,多種LED配色隨即輕鬆呈現
★遊戲最佳利器: 遊戲加速, 遊戲熱鍵, X-Boost, Xsplit Gamecaster
★EZ Debug LED: 快速找出問題根源
★Click BIOS 5: 具備高解析度的文字, 及我的最愛與搜尋功能的BIOS界面
★遊戲認證: 通過電競好手24小時的嚴謹測試
★具備Windows 10 認證
▼PowerColor Red Devil Radeon™ RX 570 4GB GDDR5 功能特色簡介。
PowerColor Red Devil RX 570 4GB GDDR5採用4GB GDDR5記憶體與2048個流處理器,搭載1320MHz 核心時脈,並擁有新型高速256位內存接口連接1750MHz的內存時脈速度。
▼PowerColor Red Devil RX 570 4GB配備了8 pin的電源連接器與卓越的6+1項供電設計,不僅提高了電源的效率,也精確穩定了電壓。為了獲得最佳的散熱效能,PowerColor Red Devil RX 570 4GB GDDR 採用最新型的專利第三代雙刀扇設計,稱為Double Blade III,80mm的雙風扇搭配雙滾珠軸承與9個風扇葉片組成,內建4根高效能導熱管,分別為2根8mm和2根6mm的鍍鎳熱管,提升了散熱風流並減少灰塵堆積。
AMD Ryzen 1600 效能測試-預設時脈 3.2Ghz Turbo 3.6Ghz
在測試遊戲前我們先來做基本的效能跑分測試
▼測試平台外觀圖。
測試環境
CPU:AMD Ryzen 5 1600 預設時脈 3.2Ghz Turbo 3.6Ghz
散熱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
主機板:MSI B350 TOMAHAWK
記憶體:Micron Ballistix Elite 菁英版 DDR4 3466 雙通道 8GBx2 2666 16-18-18-36
顯示卡:PowerColor Red Devil Radeon™ RX 570 4GB GDDR5
硬碟:INTEL 760P 256GB(System)
POWER:BitFenix 方程式 BF700B(700W) 80+銅牌
作業系統:Win10 X64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
▼AIDA64 Cache & Memory 測試,讀取為40021 MB/s,寫入為39594 MB/s,複製 37032 MB/s 還算不錯。
▼CPU-Z Bench 單執行緒 獲得401.2,多執行緒 獲得 3161.4,CPUmark99 得分:552,Super PI 1M:11.642s,wPrime 32M:5.265s 1024M:151.226s。
▼WinRAR 壓縮測試 速度為 8252 KB/s。
▼7-ZIP 壓縮測試 壓縮速度為 23970 KB/s,解壓縮速度為 352148 KB/s。
▼PCMark8 得分:4158分。
▼PCMark10 得分:5024分。
▼CINEBENCH R10 測試,1 CPU:7024 CB,x CPU:39725 CB,OpenGL:9611 CB。
▼CINEBENCH R11.5 測試,CPU:12.06 pts,OpenGL:84.92 fps。
▼CINEBENCH R15 測試,CPU:1082 cb,OpenGL:105.21 fps。
▼X264 FHD BENCHMARK 得分:36.6分。
▼HWBOT X265 BENCHMARK 1080P 得分:27.66 FPS。
▼HWBOT X265 BENCHMARK 4K 得分:6.82 FPS。
▼3DMark Time Spy 得分:4012分。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 得分:2864分。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得分:5390分。
▼3DMark Fire Strike 得分:11131分。
▼3DMark Sky Diver 得分:27877分。
▼3DMark Cloud Gate 得分:29991分。
▼3DMark Ice Storm Extreme 得分:153382分。
▼3DMark Ice Storm 得分:161722分。
▼Final Fantasy XIV A Reakm Reborn official Benchmark EXTREMELY HIGH 得分:13337分。
▼Final Fantasy XIV Heavensward Benchmark EXTREMELY HIGH 得分:9618分。
▼Final Fantasy XIV Stormblood Benchmark 得分:9553分。
▼Final Fantasy XV Benchmark 得分:5272分。
▼SUPERPOSITION BENCHMARK-DirectX 得分:7133分。
▼SUPERPOSITION BENCHMARK-OpenGL 得分:4301分。
AMD Ryzen 1600 效能測試-超頻 4.0Ghz
測試環境
CPU:AMD Ryzen 5 1600 超頻 4.0Ghz
散熱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
主機板:MSI B350 TOMAHAWK
記憶體:Micron Ballistix Elite 菁英版 DDR4 3466 雙通道 8GBx2 3333 16-18-18-36
顯示卡:PowerColor Red Devil Radeon™ RX 570 4GB GDDR5
硬碟:INTEL 760P 256GB(System)
POWER:BitFenix 方程式 BF700B(700W) 80+銅牌
作業系統:Win10 X64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
▼AIDA64 Cache & Memory 測試,讀取為48523 MB/s,寫入為45291 MB/s,複製 40760 MB/s 非常好的成績。
▼CPU-Z Bench 單執行緒 獲得457.6,多執行緒 獲得 3719.5,CPUmark99 得分:610,Super PI 1M:10.431s,wPrime 32M:4.526s 1024M:128.225s。
▼WinRAR 壓縮測試 速度為 9648 KB/s。
▼7-ZIP 壓縮測試 壓縮速度為 26209 KB/s,解壓縮速度為 413414 KB/s。
▼PCMark8 得分:4558分。
▼PCMark10 得分:5515分。
▼CINEBENCH R10 測試,1 CPU:7733 CB,x CPU:46340 CB,OpenGL:12685 CB。
▼CINEBENCH R11.5 測試,CPU:14.23 pts,OpenGL:101.49 fps。
▼CINEBENCH R15 測試,CPU:1276 cb,OpenGL:120.66 fps。
▼X264 FHD BENCHMARK 得分:43.3分。
▼HWBOT X265 BENCHMARK 1080P 得分:32.44 FPS。
▼HWBOT X265 BENCHMARK 4K 得分:7.82 FPS。
▼3DMark Time Spy 得分:4082分。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 得分:3007分。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得分:5569分。
▼3DMark Fire Strike 得分:11557分。
▼3DMark Sky Diver 得分:29925分。
▼3DMark Cloud Gate 得分:33466分。
▼3DMark Ice Storm Extreme 得分:160576分。
▼3DMark Ice Storm 得分:169322分。
▼Final Fantasy XIV A Reakm Reborn official Benchmark EXTREMELY HIGH 得分:13757分。
▼Final Fantasy XIV Heavensward Benchmark EXTREMELY HIGH 得分:9750分。
▼Final Fantasy XIV Stormblood Benchmark 得分:9771分。
▼Final Fantasy XV Benchmark 得分:5403分。
▼SUPERPOSITION BENCHMARK-DirectX 得分:7142分。
▼SUPERPOSITION BENCHMARK-OpenGL 得分:5090分。
▼AMD Ryzen 5 1600 效能比較表
由效能測試比較表得知,超頻後對於比較吃重CPU性能的跑分大約可以提升18%左右,對於比較吃重顯示卡部分的則提升3~5%左右。
AMD Ryzen 1600 溫度及功耗測試
▼AMD Ryzen 5 1600 預設時脈 3.2Ghz Turbo 3.6Ghz,待機時溫度最高42度,顯示卡溫度最高33度。
▼AMD Ryzen 5 1600 預設時脈 3.2Ghz Turbo 3.6Ghz,滿載時溫度最高62度,顯示卡溫度最高71度。
▼AMD Ryzen 5 1600 超頻 4.0Ghz,待機時溫度最高44度,顯示卡溫度最高33度。
▼AMD Ryzen 5 1600 超頻 4.0Ghz,滿載時溫度最高85度,顯示卡溫度最高71度。
▼AMD Ryzen 5 1600 預設時脈 3.2Ghz Turbo 3.6Ghz,待機功率消耗大約 50.7W,超頻 4.0Ghz,待機功率消耗大約 55.5W。
▼AMD Ryzen 5 1600 預設時脈 3.2Ghz Turbo 3.6Ghz,滿載功率消耗大約 280.6W,超頻 4.0Ghz,滿載功率消耗大約 310.2W。
AMD Ryzen 1600 遊戲效能測試-PUBG 絕地求生及虹彩六號 圍攻行動
▼PUBG 遊戲測試-AMD Ryzen 5 1600 預設時脈 + 撼訊 RX570 4GB 中畫質
準備跳機的地圖時最高幀數102FPS,遊戲中平均幀數大約88FPS,最高幀數108FPS,開啟物品介面時幀數會降為大約60FPS。
[youtube]
▼PUBG 遊戲AMD Ryzen 5 1600 預設時脈 + 撼訊 RX570 4GB 高畫質
準備跳機的地圖時最高幀數105FPS,遊戲中平均幀數大約70FPS,最高幀數87FPS,開啟物品介面時幀數會降為大約60FPS。
[youtube]
▼PUBG 遊戲測試-AMD Ryzen 5 1600 OC 4.0Ghz + 撼訊 RX570 4GB 中畫質
準備跳機的地圖時最高幀數144FPS,遊戲中平均幀數大約90FPS,最高幀數109FPS,開啟物品介面時幀數會降為大約60FPS。
[youtube]
▼PUBG 遊戲測試-AMD Ryzen 5 1600 OC 4.0Ghz + 撼訊 RX570 4GB 高畫質
準備跳機的地圖時最高幀數129FPS,遊戲中平均幀數大約80FPS,最高幀數95FPS,開啟物品介面時幀數會降為大約60FPS。
[youtube]
▼虹彩六號-圍攻行動-AMD Ryzen 5 1600 預設時脈 + 撼訊 RX570 4GB 高畫質
遊戲中平均幀數大約135FPS,最高幀數172FPS。
[youtube]
▼虹彩六號-圍攻行動-AMD Ryzen 5 1600 OC 4.0Ghz + 撼訊 RX570 4GB 高畫質
遊戲中平均幀數大約140FPS,最高幀數181FPS。
[youtube]
由以上的兩個遊戲測試得知,超頻後對於遊戲的幀數大約8~10%的提升效果,一般來說人眼對於幀數超過30FPS以上就會感覺流暢,所以使用 PowerColor Red Devil Radeon™ RX 570 4GB GDDR5 絕對是可以暢玩『PUBG 絕地求生』及『虹彩六號:圍攻行動』...等這類型遊戲。
性價評比與總結
這次評測主要是讓玩家可以順暢遊戲為主,所以影音轉檔類型的工作就不討論範圍,因為測試結果得知CPU超頻對於提升遊戲幀數的效果有限,對於較吃重CPU的軟體提升較為明顯,所以要提高遊戲裡的幀數關鍵還是在顯示卡的圖型處理晶片等級,所以這次就不把極限超頻使用的散熱器估價進去。
▼目前就這三樣主要零件來比較,其他零件都相同的話,AMD Ryzen 5 1600 + MSI B350 TOMAHAWK + PowerColor Red Devil Radeon™ RX 570 4GB GDDR5 售價大約NT20050。
▼在INTEL陣營,以大約相同價位NT19770的金額,可以買到 Intel i5-8400 + 華擎 Z370M PRO4 + PowerColor Red Devil Radeon™ RX 570 4GB GDDR5,但是 AMD Ryzen 5 1600 在多工效能已經超越 I5-8400 很多很多。
▼如果以相同等級來規畫硬體的話,我會選擇 AMD Ryzen 5 1600 + 華擎 AB350M PRO4 + 技嘉 AORUS RX570 4G 售價大約 NT19130,效能不會差太多且顯示卡還有5年保固。
▼各家 Radeon™ RX 570 效能比較表。
總結
使用了AMD Ryzen 5 1600 + MSI B350 TOMAHAWK + PowerColor Red Devil Radeon™ RX 570 4GB GDDR5 的 3A級遊戲平台大約兩周,AMD Ryzen 5 1600搭配 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超頻的方面可以達到4.0GHz還算不錯,對於較吃重CPU的軟體有大約18趴明顯的提升,但對於遊戲幀數的提升效果有限,所以要提高遊戲裡的幀數關鍵還是在顯示卡的圖型處理晶片等級,所以就算CPU不超頻且使用原廠散熱器搭配上 PowerColor Red Devil Radeon™ RX 570 4GB GDDR5 絕對是可以暢玩『PUBG 絕地求生』及『虹彩六號:圍攻行動』...等遊戲,但如果想要獲得『大吉大利,今晚吃雞』就要靠個人或團隊的功力了,因為我 PUBG玩了大約一周也都還沒吃到雞,最多前10名。
- Feb 23 Fri 2018 16:58
專業IT工程師的最愛~ATEN CV211 攜帶型KVM控制器
這次要來為大家介紹開箱的是由宏正科技 ATEN 所推出的 CV211 攜帶型KVM控制器,他是專為需要到外點維護機台的IT工程師所設計的一個好用的工具,透過 CV211 連接到伺服器,即可把筆電轉換為一台 LCD KMV 控制端,CV211 整合了螢幕、鍵盤、滑鼠、DVD-ROM、外接儲存裝置、擷取盒,不須安裝任何驅動程式即可以進行資料檔案傳輸、軟體安裝、BIOS的系統診斷、修復測試...等功能,完全取代了機房的推車、螢幕、鍵盤與滑鼠,以後外點維護就只需帶一台筆電與 CV211 即可!
。
產品簡介
主要特色介紹
★取代機房內笨重的推車
★直覺式的圖像化使用介面(GUI)
★支援熱鍵巨集
★支援韌體升級
★支援熱插拔,隨插即用
★支援多國語系的螢幕鍵盤功能
★具虛擬媒體管理功能
★具操作影像側錄與截圖功能
★具BIOS層級權限,可完整操控伺服器系統進行系統診斷與修復測試
★滑鼠動態同步顯示功能
★在筆記型電腦與被操控的電腦進行檔案雙向傳輸
★支援類比影像解析度達1920x1200@60Hz
★內建VGA螢幕、USB鍵盤滑鼠連接線材獨特的背夾設計,讓你輕鬆整理繁雜的線材
硬體規格介紹
★螢幕影像解析度 1920x1200
★支援Windows系統及Linux系統
★重量只有125公克
★支援HDMI及DisplayPort轉接器
★尺寸(長x寬x高):7.05x5.37x3.01公分
硬體開箱
▼ATEN CV211 攜帶型KVM控制器是使用環保材質的外盒包裝,外盒正面標示有清楚的型號及內容物說明,左下角的 QR Code 碼可以連結到官方產品介紹,產地為台灣。
▼開箱囉,內容包含:ATEN CV211 攜帶型KVM控制器、USB Type A to USB Mini B Cable、多國語系的快速安裝說明書以及產品註冊說明書。
▼ATEN CV211 攜帶型KVM控制器本體,VGA及USB需接在受測伺服器的顯示埠及USB埠,支援HDMI及DisplayPort轉接器,CV211透過USB供電不必再外接變壓器即可使用,非常方便。
▼ATEN CV211 攜帶型KVM控制器背面小貼紙上印有產品的型號及序號,透過內附的一條1.8米 USB Type A to USB Mini B Cable 將 USB Mini B 插在 CV211上面,USB Type A 則插在筆電上面。
▼ATEN CV211 攜帶型KVM控制器背面有夾線設計的夾子,方便線材收納。
實際應用測試
▼將CV211連接好後,會出現一個抽取式磁碟。
▼抽取式磁碟裡會有兩個檔案,【WinClient】是用來控制伺服器的專用軟體,【Vplayer】是用來撥放使用CV211所錄製的影片。
▼CV211支援在BIOS下控制及設定,所以並不用一定要在作業系統下才行。
▼CV211使用的是直覺且圖像化的GUI使用介面,讓操作起來更容易,左上功能列的第一個圖示『CAPTURE』為畫面截圖。
▼左上功能列的第二個圖示『RECORD』為畫面錄影,會幫你錄下所有操作步驟變成一個影片檔,可以當作維護的紀錄或是教學影片。
▼左上功能列的第三個圖示為影像偵測與同步,按下後可以自動偵測與同步影像。
▼左上功能列的第四個圖示為螢幕鍵盤功能設定,可以呼叫出螢幕的小鍵盤也有多種快速功能組合鍵可以使用,小鍵盤支援多國語系。
▼左上功能列的第五個圖示為滑鼠動態同步顯示設定,可以設定滑鼠游標,有自動與手動兩種模式可以選擇。
▼左上功能列的第六個圖示為桌面縮放功能,有多種比例可供選擇。
▼左上功能列的第七個圖示為設定按鈕,裡面有多種功能可以設定,有些設定功能已經在前面有介紹過了,以下就挑選尚未介紹過的功能做介紹。
▼設定的第一個選項為『熱鍵設定』,可以設定自已需要的熱鍵功能。
▼設定的第二個選項為『影像設定』,可以設定畫質的清晰程度,如遇到畫面有馬賽克就可以在這裡設定將畫質調整低一點。
▼這邊可以設定所要擷取圖片的格式及儲存地方。
▼這邊可以幫CV211升級韌體。
▼設定的第五個選項為『Virtual Media』虛擬媒體,可以為伺服器載入各類媒體資料。
▼載入的方式有三種,『Drive』、『ISO File』、『Folder』。
▼這裡以資料夾的方式來做虛擬媒體載入介紹,選擇NB裡想要載入的資料夾。
▼載入後出現抽取式磁碟裝置,容量限制1.95GB,超過有些檔案會顯示不出來。
▼可以將檔案從伺服器端複製到卸除式磁碟後,但當下筆電端所分享的資料夾並不會即時顯現剛剛所複製的檔案資料,需再點擊『Virtual Media』將卸除式磁碟卸除後才會真正的複製過去。
▼有載入虛擬媒體時會多顯示一個綠色打勾的小圖案,想要卸載時只要再點擊一下『Virtual Media』即可。
▼卸載媒體時如需複製檔案會需要等待一下時間。
▼虛擬媒體也可以載入ISO映像檔案。
▼所載入的ISO映像檔就沒有容量限制了。
▼可以順利地透過虛擬媒體載入ISO映像檔來安裝應用軟體。
▼還有一種是比較直覺地複製檔案到伺服器端,例如直接從NB端的資料夾拖曳想要複製的檔案或資料夾到伺服器端。
▼伺服器端這邊即會自動載入卸除式磁碟並且複製檔案會資料夾過去,容量亦會受到1.95GB的限制,目前只能拖曳一次,無法拖曳第二次,想要拖曳兩次以上需重新開啟【WinClient】。
▼CV211支援最高解析度為 1920 X 1200。
▼想要播放錄製的影片檔可以使用【Vplayer】軟體,這邊我用透過【CV211來安裝顯示卡驅動程式】當作範例介紹。
▼這三個檔案就是透過【WinClient】的錄影功能所產生的錄影檔,副檔名是【vls】,一般的多媒體播放器是無法支援的,一定要使用專用的【Vplayer】軟體才行播放。
CV211的遠端連線應用:位於遠端的伺服器主機可以透過CV211連結至筆電,再由IT工程師透過遠端軟體連線至筆電來操控及進行維護工作,可以大大降低往返奔走的時間及交通費的支出。
總結
使用了ATEN CV211 攜帶型KVM控制器大約1個月的時間,覺得這工具在維護主機上真的方便,個人覺得他最大的優點就是直覺且圖像化的GUI使用介面容易操作、功能完整、不用額外插電、非常輕巧攜帶方便且還可以運用遠端連線到NB來維護伺服器,但必須注意的是直覺式的檔案傳遞的部分,由於硬體效能限制,所以只能一次性的拖曳所選取的資料夾或檔案到伺服器而無法連續拖曳,必需要重新開啟【WinClient】才能再次拖曳,售價部分如果以KVM控制器來說算是略高,但我想如果已可以節省往返的時間及交通費去想的話應該還算可以接受的。
以上硬體評測報告分享給想要準備購入KVM控制器的IT工程師們作為採購的參考。
- Jan 30 Tue 2018 18:47
ASUS ROC STRIX RX VEGA56 OC 8GB 開箱介紹
最近挖礦風盛行導致顯示卡一片難求,就算有錢也不一定買的到,最近很幸運的獲得了一張由華碩最新推出的 ASUS ROC STRIX RX VEGA56 OC 8GB 顯示卡,所以就來幫大家開箱介紹一下吧。
產品簡介
主要特色介紹
★MaxContact 技術 與 GPU 的接觸面多 2 倍,更有效轉移熱度。
★通過 IP5X 認證的專利翼型葉片風扇 增加氣流量並延長風扇使用壽命。
★ASUS FanConnect II 配備混合控制風扇插座,提供最佳系統散熱效果。
★結合 Super Alloy Power II 的業界首見 Auto-Extreme 技術 提供最高品質和最佳可靠性。
★ASUS Aura Sync RGB 同步燈效打造專屬系統風格。
★利於使用虛擬實境功能的 HDMI 連接埠 讓您隨時享受虛擬實境體驗,不必插拔纜線。
★具 XSplit Gamecaster 功能的 GPU Tweak II 提供直覺式效能調整功能和即時串流功能。
★Radeon™ RX Vega 顯示卡可在最新的 DirectX® 12 和 Vulkan® 遊戲中提供卓越的效能
▼硬體規格介紹
繪圖核心:AMD Radeon RX VEGA56
匯流排規格:PCI Express 3.0
記憶體形式:8GB HBM2
GPU 動態時脈 : 1573 MHz
GPU 核心時脈 : 1297 MHz
Stream Processors:3584
記憶體時脈:800 MHz
記憶體介面:2048-bit
數位最高解析度:7680x4320
DVI 輸出: Yes x 1(Native) (DVI-D)
HDMI 輸出: Yes x 2(Native) (HDMI 2.0)
Display Port: Yes x 2(Native) (一般 DP)
HDCP 支援 : Yes
電源連接器:2 x 8-pin
產品尺寸:29.8 x 13.9 x5.25 公分
硬體開箱
▼ASUS ROC STRIX RX VEGA56 OC 8GB 外盒正面印有顯示卡的外觀及代表VEGA的V圖案,右下標示有產品的名稱。
▼ASUS ROC STRIX RX VEGA56 OC 8GB 外盒背面。
▼ASUS ROC STRIX RX VEGA56 OC 8GB 輸出介面配置圖。
▼ASUS ROC STRIX RX VEGA56 OC 8GB 各項特色介紹。
▼ASUS ROC STRIX RX VEGA56 OC 8GB 顯示卡本體、魔鬼氈束線帶、雙 6-pin 轉 8-pin 電源線及配件盒,配件盒裡配件有快速安裝手冊及驅動程式光碟。
▼顯示卡正面圖,這次主打擁有IP5X國際認證的防塵散熱風扇,可強化風扇可靠度及延長使用壽命,確保顯示卡即便在嚴苛的運作條件下,也能擁有優異的風扇效能。
▼顯示卡背面圖,採用超大金屬背板,可避免顯示卡彎曲變形,右邊的敗家之眼擁有ASUS Aura Sync RGB 同步燈效,讓你的信仰滿滿。
▼顯示卡測面圖,採用雙 8-pin 電源供電。
▼顯示卡提供三種 I/O 連接埠:由左至右分別為DisplayPort x2、HDMI x2、DVI-D。
▼顯示卡採 2.5 槽寬打造而成,比起先前的 2 槽設計,散熱片表面積增加 40%,運行溫度和噪音都大幅下降。
▼ASUS FanConnect II 配備兩個 4 pin 混合控制插座,可連接至 PWM 和 DC 系統風扇,提供最佳系統散熱效果。連接的風扇同時參考 GPU 和 CPU,只要一方溫度較高,就會自動運轉。並具備齊全的調校選項,讓您微調風扇轉速,提高散熱效率,前端紅色 4-pin 插座可讓玩家們擴充 RGB 燈條使用,支援 ASUS Aura Sync RGB 同步燈效。
▼顯示卡散熱風扇具備 IP5X 防塵性能,擁有更高可靠性和更長使用壽命。
基本效能測試
測試環境
CPU:AMD Ryzen 7 1700 OC 3.8Ghz
散熱器:Fractal design Celsius S24 雙模智慧溫控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主機板:MSI X370 GAMING PRO CARBON
記憶體:A-DATA Z1 DDR4 3000 雙通道 8GBx2 OC 3200 18-20-20-38
顯示卡:ASUS ROG Strix RX VEGA56 8GB 超頻版
硬碟:INTEL 535 240GB (System), WD SE 4TB(Data)
POWER:Enermax RevoBron 超靜銅魔 700W 80+銅牌
作業系統:Win10 X64
室溫:16度C
測試軟體
1.FurMark ROG Edition
2.Geek3D FurMark
3.Final Fantasy XIV:Stormblood Benchmark
4.3DMark
5.刺客教條:起源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在測試前先來介紹一下 ASUS 顯示卡專用校調軟體『ASUS GPU TweakII』,他是一款智慧型顯示卡軟體可讓您監控及調整顯示卡的設定,以達到最佳化效能。
▼此軟體擁有兩種介面模式:【簡易模式】和【專家模式】,設定部分則有四種模式可以使用:【超頻模式】、【遊戲模式】、【靜音模式】、【自我設定模式】,您可以靈活監控您的預設及自訂設定、根據游戲環境變化為 GPU 設定提速、或者進行進階設定最佳化 GPU 效能,如果不想麻煩也可以使用『一鍵優化』讓你快速達到系統最佳化。
▼資訊頁面可以顯示目前使用的顯示卡硬體資訊。
▼工具頁面可以連結到三種相關軟體:【Xsplit】此為知名的直播軟體、【AURA(Graphic card)】此為 RGB 燈光效果控制軟體、【FurMark】此為顯示卡3D效能測試軟體。
▼AURA(Graphic card)設定介面,擁有多種模式可以設定。
▼FurMark ROG Edition設定介面,可以依照自己需求做設定,測試顯示卡的3D效能及穩定度。
▼共有七種測試模式。
▼FurMark(ROG)::OpenGL,獲得:7120分,118 FPS。
▼FurMark(ROG)::Vulkan,獲得:6864分,114 FPS。
▼FurMark(donut)::OpenGL,獲得:6973分,116 FPS。
▼FurMark(donut)::Vulkan,獲得:6860分,114 FPS。
▼TestMark::OpenGL,獲得:8280分,137 FPS。
▼TestMark::Vulkan,獲得:7296分,121 FPS。
▼TessyShaDoF/OpenGL,獲得:4747分,79 FPS。
▼Geek3D FurMark設定介面,Preset:1080,,獲得:7256分,120 FPS。
▼燒機測試10分鐘,平均有120 FPS,最高溫度為75度C。
▼Final Fantasy XIV:Stormblood Benchmark,1920x1080 MAXIMUM 獲得:13035分。
▼3DMark:Time Spy,獲得:6852分。
▼3DMark:Fire Strike Ultra,獲得:5148分。
▼3DMark:Fire Strike Extreme,獲得:9450分。
▼3DMark:Fire Strike,獲得:16593分。
▼3DMark:Sky Diver,獲得:43625分。
▼3DMark:Cloud Gate,獲得:44959分。
▼3DMark:Ice Storm Extreme,獲得:182929分。
▼3DMark:Ice Storm Unlimited,獲得:194720分。
▼刺客教條:起源,畫面品質及反鋸齒都調到最高,遊戲中獲得 FPS:88。
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Edition軟體介紹
▼AMD於去年12月推出 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Edition,除了原有的效能增長之外,新增了『 Radeon Overlay』功能和搭配行動裝置使用的『AMD Link』功能。
▼遊戲功能裡面可以設定所安裝遊戲的一些優化設定。
▼影像功能提供許多情境模式可以提升觀賞影片的顯示效果。
▼ReLive功能主要提供錄影功能,目前為全域設定頁面。
▼ReLive功能之錄影設定頁面。
▼ReLive功能之直播設定頁面。
▼ReLive功能之『 Radeon Overlay』設定頁面。
▼連線功能之帳號設定頁面,可以設定直播平台的帳號,目前提供8個直播平台供玩家們使用。
▼連線功能之資源中心頁面,可以看到一些有關於AMD顯示卡功能的影片介紹。
▼顯示器功能可以設定顯示器的解析度及、AMD FreeSync.....等功能設定。
▼系統功能之概觀:顯示顯示卡的軟硬體資訊。
▼系統功能之軟體:顯示詳盡的顯示卡軟體資訊。
▼系統功能之硬體:顯示詳盡的顯示卡硬體資訊。
▼更新功能:可以檢查 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Edition 是否有新的版本。
▼喜好設定:可以設定一些系統介面功能。
▼通知功能:可以通知一些軟體更新的訊息...等。
▼AMD Link功能:突破性的 AMD Link 應用程式,讓您從智慧手機或平板方便地監督您的效能與個人電腦系統資訊、進行直播與分享您遊戲過程中的每個時刻,以及掌握最新的 AMD 社交推播。
▼按下取得 AMD Link 可以連結到行動裝置的下載頁面,提供 GOOGLE PLAY STORE 及 APPLE APP STORE 兩個平台。
▼按下新增裝置會顯示QR碼,使用行動裝置去掃描可以就可順利加入連線。
▼AMD Link行動裝置端設定介紹,測試遊戲為:『刺客教條:起源』。
總結
使用 ASUS ROC STRIX RX VEGA56 OC 8GB 大約兩周時間,由測試軟體與遊戲軟體得知3D顯示的效果真的還不錯,至於挖礦效能是否效果效果卓越,因為我對這部分沒有研究所以無法去評論,其實我也很想去嘗試挖礦,但不曉得如何去挖XD,但聽說一張卡挖的效果有限,專職挖礦玩家都是十幾張起跳的,這次測試過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AMD LINK』這功能,我覺得使用行動裝置來監看系統及顯示卡效能、設定直播、分享、截圖是個很棒又方便的體驗。
- Nov 17 Fri 2017 14:36
讓你白天和夜晚都超安靜之 Enermax RevoBron 超靜銅魔 700W 開箱簡測
Enermax 安耐美的電源供應器在市場上的品質與穩定性都有相當好的口碑,也是我常用的電源供應器廠牌之一,這次要來介紹的是 Enermax 安耐美最新推出的【RevoBron 超靜銅魔】電源供應器,他有『500W』、『600W』與『700W』3種瓦數可供選擇,此系列主打靜音功能並附贈專利開發的『散熱精靈』讓你裝載機殼內的系統散熱風扇也能散熱與靜音兼顧。
Enermax RevoBron 超靜銅魔 700W 特色介紹及硬體開箱
官方產品特色介紹:
★80 PLUS 銅牌效率:87%高效率表現(50%負載),通過80 PLUS 銅牌等級節能認證。
★專利逆轉彈塵技術:風扇專利逆轉彈塵技術,可有效避免電源進風口灰塵堆積,進一步延長風扇與電源壽命。
★專利磁力氣旋軸承:12公分專利磁力氣旋軸承風扇,確保靜音且長效的運作(160,000小時MTBF)。
★全日系105°C電解電容:高品質用料,確保最佳穩定性與耐用度。
★零負載穩壓設計:DC-DC(直流轉直流)設計,確保輸出電壓穩定及增加主機相容性。
★安全警衛:多重安全線路設計,包含:過電流保護(OCP)、過電壓保護(OVP)、低電壓保護(UVP)、過負載保護(OPP)、短路保護(SCP)與防突波&湧浪保護(SIP)等,提供系統多重的保護。
★全區域自動電壓調整:主動式PFC設計,PF值高達0.99,能有效降低電力損耗。100-240VAC自動電壓調整,全球各地電壓輸入皆可使用。
★符合2014 & 2013 ErP節能規範:待機模式低於0.5W(需搭配支援2013 ErP Lot 6之主機板)。符合2013 ErP Lot 6及2014 ErP Lot 3節能規範。
★散熱精靈(內附):風扇延時技術協助系統排除餘熱,延長系統耐用度,3段無風扇模式,兼固系統靜音及散熱表現。
▼外盒正面標示有產品的名稱、外觀及瓦數(700W)且通過80 PLUS 銅牌等級節能認證。
▼外盒背面標示有產品的各項特色。
▼外盒側面標示有產品的規格及序號。
▼另一邊的外盒側面標示有產品的線材規格及數量。
▼另一邊的外盒側面標示有產品的主要特色。
▼開箱囉,內容包含:Enermax RevoBron 超靜銅魔POWER主體,其他的配件有:線材收納袋、各種規格電源線材、電源線、Enermax專用束線帶、散熱精靈、產品保固卡及快速安裝說明書。
▼各類線材一覽。
▼Enermax RevoBron 超靜銅魔 700W 採用的是扁平設計的線材,在整線上非常方便。
▼Enermax專用束線帶長短各兩條,在整線時超好用的。
▼散熱精靈主體及配件:安裝說明書、連接線材及固定用磁性膠條與魔鬼氈膠條。
▼散熱精靈主體按鍵功能及連接孔介紹。
▼散熱精靈背面標示有產品的型號、尺寸與輸出電流量,上下兩個凹槽可以貼上磁性膠條或魔鬼氈來做使用。
▼Enermax RevoBron 超靜銅魔 正面標示有產品的型號、規格、序號及通過80 PLUS 銅牌等級節能認證...等資訊。
▼這邊可以看到 Enermax RevoBron 超靜銅魔為半模組化設計,插孔大致分為三種:GPU顯示卡專用、HDD硬碟專用及散熱精靈專用。
▼這邊可以看到電源插孔採主動式PFC設計所以110V-240V可以直接通吃,免除手動去調整的困擾。
▼這邊可以看到散熱風扇採用的是12公分的安耐美專利長效、靜音磁力氣旋軸承及逆轉彈塵技術,減少灰塵堆積並延長風扇及電源使用壽命,左上貼有保固標籤貼紙,為了不破壞保固,這邊就不拆開拍攝了。
電源穩定度測試
▼測試平台展示。
測試環境
CPU:AMD Ryzen 7 1700 OC 3.9Ghz
散熱器:Fractal design Celsius S24 雙模智慧溫控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主機板:MSI X370 GAMING PRO CARBON
記憶體:A-DATA Z1 DDR4 3000 雙通道 8GBx2 OC 3200 18-20-20-38
顯示卡:七彩虹 GTX1080 GDDR5X 8GB
硬碟:INTEL 535 240GB (System), WD SE 4TB(Data)
POWER:Enermax RevoBron 超靜銅魔 700W 80+銅牌
作業系統:Win10 X64
室溫:27度C
本次會使用 OCCT v4.5 軟體測試20分鐘來做穩定度燒機測試。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
▼OCCT v4.5 燒機測試完成。
▼待機無負載時,最高消耗功率約86.6瓦;燒機滿負載時,最高消耗功率約463.8瓦。
▼5V電壓表現:燒機中幾乎都在5V,極少會跳到5.04V,真的蠻穩定的。
▼12V電壓表現:燒機中幾乎都在11.9V到12.19V跳動,也是很穩定。
總結
這次開箱測試的 Enermax RevoBron 超靜銅魔 700W效能方面表現得不錯,在燒機測試中5V的表現完全沒有掉電壓的狀況,12V的表現也都在正常範圍之內,電壓輸出非常穩定,且採用全日系105°C電解電容,品質、穩定度以及耐用度的表現都是非常優異的,而在靜音方面也是有非常好的表現,不管是平常低負載待機還是超頻時的高負載~都很安靜,反而是超頻燒機時~我的CPU水冷排散熱器風扇較大聲了一點,這次比較特別的是還附上了『散熱精靈』,讓玩家機殼內的系統散熱風扇也可以享有無風扇效果的體驗,還算不錯的附加功能,在售價方面經我的調查大約在NT3090左右(屬中高價位,我想應該是多了散熱精靈所以成本會比較高,或許以後可以推出無散熱精靈的版本來降低售價),原廠提供3年保固,一年換新服務,但個人覺得比較可惜的是保固方面較其他品牌相同等級產品略短了一些,如果能提升到5年的保固,我想CP值肯定會大大提升了。
以上硬體評測報告分享給想要準備購入新主機或升級新舊平台的玩家們作為採購的參考。
- Nov 13 Mon 2017 16:58
ATEN UH3232 USB-C 多功能迷你擴充盒開箱介紹
ATEN UH3232 USB-C 多功能迷你擴充盒
隨著科技的進步使用 USB Type-C 介面的3C產品越來越多了,不管是筆電、平板或者是手機...等,都已經漸漸的改成 USB Type-C ,USB Type-C 是無正反面之分的新一代USB規格,有更快的傳輸速率,並整合充電、資料傳輸及影像輸出功能,如果你是 Macbook 或是新 Macbook Pro 的使用者,應該會時常遇到本身只有內建一個或兩個 USB Type-C 連接孔,想要外接其他周邊就得靠一堆轉接線,轉了又轉地才能讀到想要的檔案,有時還會發現連接孔不夠用的窘境,這次要來為大家介紹一款好用的轉接盒【ATEN UH3232 USB-C 多功能迷你擴充盒】,他擁有【HDMI】、【VGA】、【USB 3.1 Gen1】及【Gigabit 乙太網路】為四合一轉換擴充盒,一次讓你滿足四個願望,讓你不用準備一大推的外接轉接線,而且他還非常迷你輕巧喔,讓你可以方便隨身攜帶。
ATEN UH3232 USB-C 特色介紹及硬體開箱
官方產品特色介紹:
★體積小、方便攜帶、不占空間
★支援 HDMI 1.4b 4K(3840 x 2160 @ 30 Hz)解析度或支援 VGA 2K(2048 x 1152 @ 60 Hz)解析度
★透過單一纜線連接 HDMI/VGA、乙太網、USB Type-A 連接埠至搭載 USB-C 或 Thunderbolt 3 的電腦
★Gigabit 乙太網路連接埠
★USB 3.1 Gen1,資料傳輸速率最高可達 5 Gbps
★支援Windows 10 (32-bit / 64-bit), Mac OSX Yosemite 10.10.5 及更新版本,OS X El Capitan 10.11 及更新版本
▼外盒正面標示有產品的名稱:USB-C Multiport Mini Dock 以及支援的特點【USB Type-C】、【HDMI-4K】、【Gigabit LAN】。
▼外盒背面標示有產品的使用範例及多國語言的特色介紹,右下角有個 QR-Code 掃描後可以看到產品的詳細的相關資訊。
▼外盒底部標示有產品的型號及序號...等資訊。
▼拆開後即可看到主角【ATEN UH3232 USB-C 多功能迷你擴充盒】、多國語言說明書及立即註冊說明書。
▼ATEN UH3232 USB-C 多功能迷你擴充盒正面特寫,由右至左為【HDMI】、【VGA】、【USB 3.1 Gen1】及【Gigabit 乙太網路】。
▼背面標示有產品的型號及序號...等資訊。
▼使用 USB Type-C 傳輸介面。
▼線長大約10公分左右。
▼中文使用說明書。
我想有很多人不太了解 USB Type-C,所以我先來幫大家解釋一下,USB Type-C 是USB-IF 所推出的新款USB介面,而目前就我所知 USB Type-C 存在了 Thunderbolt 3 、USB 3.1 Gen2、USB 3.1 Gen1 = USB3.0、USB 2.0 四種傳輸規格(速率依序為 40GB/s、10GB/s、5GB/s 與 480Mbps),而擁有 Thunderbolt 3 規格的 USB Type C 其統合了 Thunderbolt、USB、Display-Port、PCI Express 四種傳輸協定,支援 HDMI 2.0(4K 60Hz)和 Display-Port 1.3(5K 60Hz),Thunderbolt 3 可向下相容於USB 3.1/USB 3.0,不過,支援USB3.0/3.1的裝置不一定可以支援Thunderbolt 3 。
一般來說 Macbook 或是新 Macbook Pro 都有支援 Thunderbolt,所以要使用 ATEN UH3232 USB-C 多功能迷你擴充盒是沒問題的,但一般的筆電所搭載 USB Type-C 並非所有都會支援影像輸出,所以在使用上要特別小心,以下我就列出3種筆電常會看到的 USB Type-C 連接埠圖示,你們可以看看哪裡不一樣。
▼此種 USB Type-C 連接埠不支援影像輸出,所以使用在 ATEN UH3232 USB-C 多功能迷你擴充盒是無法輸出影像的,但其他網路及資料傳輸功能是正常的。
▼此種 USB Type-C 連接埠多了一個類似D的圖形是可支援影像輸出,所以可以完整使用 ATEN UH3232 USB-C 多功能迷你擴充盒的所有功能。
▼此種 USB Type-C 連接埠多了一個閃電圖形(代表主機支援Thunderbolt傳輸)是可支援影像輸出,所以也可以完整使用 ATEN UH3232 USB-C 多功能迷你擴充盒的所有功能。
▼ATEN UH3232 USB-C 多功能迷你擴充盒使用意識圖 for Macbook Pro。
▼ATEN UH3232 USB-C 多功能迷你擴充盒使用意識圖 for 一般 NoteBook。
▼ATEN UH3232 USB-C 最高支援 4K(3840 x 2160 @ 30 Hz)解析度,但前提是你的筆電也要能支援4K的解析度輸出才行。
▼如果使用在未支援影像輸出的 USB Type-C 筆電上就會顯示以下錯誤訊息。
▼ATEN UH3232 USB-C 支援 Gigabit 乙太網路,使用ASIX AX88179 網路晶片。
▼最近剛換新手機『Samsung Galaxy Note8』就想說拿來測試看看,沒想到竟然也可以用耶,真的太棒了。
▼先測試接上HDMI、有線及無線的鍵盤滑鼠還有網路線來測試。
▼畫面顯示網路可以順利連接,正透過USB為已連接的USB裝置充電。
▼再來測試接上VGA、有線及無線的鍵盤滑鼠還有網路線來測試。
總結
ATEN UH3232 USB-C 多功能迷你擴充盒聚集了【HDMI】、【VGA】、【USB 3.1 Gen1】及【Gigabit 乙太網路】4種功能介面於一身,對於使用 Macbook 或是新 Macbook Pro 的使用者來說會比較方便,但一般NB使用者可能要注意一下自己的 USB Type-C 連接埠是否有支援影像輸出的功能,比較有趣的是我新買的NOTE8竟然也可以使用,真的令我驚訝,以後要傳輸畫面到大螢幕做運用又有另一種選擇了,售價部分目前大約在NT2790左右,屬中上價位,但原廠提供兩年保固,想要購買的玩家們可以趁雙11各個拍賣平台皆在做折扣時購買,想必會更為優惠。
以上硬體評測報告分享給想要準備購入 USB TYPE-C 擴充盒的玩家們作為採購的參考。
- Nov 13 Mon 2017 12:56
Fractal Design Meshify C 低調奢華之玻璃透側機殼開箱介紹
近年來玻璃透側的機殼漸漸的流行了起來,來自瑞典 Fractal Design 也推出了許多新款式的玻璃透側機殼,這次要來介紹的是首款『Meshify』系列的玻璃透側機殼『Meshify C』,他的內部構造設計的跟『Define C』有點類似,比較不同的是,前面板採用【黑鑽石雕刻面】設計風格,不對稱的斜角在高氣流設計中擁有特別的北歐設計元素,低調含蓄的全黑化機身搭配煙燻黑的鋼化玻璃,低調中帶有奢華的風格,值得細細品味。
Fractal Design Meshify C 特色介紹及硬體開箱
官方產品特色介紹:
★全新設計的『黑鑽石雕刻面』前面板,提高通風量
★燻黑鋼化玻璃側板,相比一般玻璃具有4倍硬度
★靈活的儲存選擇,最多可安裝5個硬碟
★堅固的硬碟支架,搭配避震的橡膠底座,以確保硬碟能平穩安定運行
★預裝兩個 Fractal Design Dynamic X2 GP-12 120mm 散熱風扇
★前側、頂部和底部均設有防塵網,而底部防塵網為前端抽取式設計
★支援120mm~360mm水冷式散熱器
官方產品規格介紹:
主機板尺寸:ATX、M-ATX、ITX
I/O埠:電源按鈕、重置按鈕、電源與硬碟指示燈、兩個 USB 3.0、耳機、麥克風連接孔
3.5"或2.5"硬碟位:2
專用2.5"SSD硬碟位:3
PCI-E 擴充插槽數:7
CPU散熱器高度:172mm
顯示卡長度限值:315mm
電源供應器長度:175mm
空冷支援:前方 3x120mm 風扇 或 2x140mm 風扇、頂部 2x120mm 風扇 或 2x140mm 風扇、後方 1x120mm 風扇
水冷支援:前方 1x120mm/240mm/360mm 水冷排 或 140mm/280mm 水冷排、頂部 1x120mm/240mm 水冷排、後方 1x120mm 水冷排
機殼尺寸(長x寬x高):409 x 217 x 453mm
淨重:6.5Kg
▼外箱正面印有清楚的外觀、品牌【Fractal Design】及產品的型號名稱【Meshify C】。
▼外箱背面印有清楚的機殼結構部件圖。
▼多國語言的元件說明。
▼清楚的機殼結構圖。
▼外箱側面印有機殼內部結構圖。
▼清楚的機殼內部結構圖。
▼Fractal Design 的台灣代理商為:宏電科技,服務專線為:02-86926969, 【Meshify C】的保固為兩年。
▼外箱的另一個側面印有機殼的規格及適用水冷系統的規格表。
▼拆開外箱後我們的主角【Fractal Design Meshify C】就出現了,真的很漂亮也很有質感。
▼機殼內有附有多國語言快速安裝手冊及一小盒配件包。
▼說明書內有註明各個配件的數量及作用。
▼配件包裡內含鋼化玻璃擦拭布(真的很貼心)、、束線帶、各種規格固定用螺絲、銅柱...等。
▼前面板採用【黑鑽石雕刻面】設計風格,不對稱的斜角在高氣流設計中擁有特別的北歐設計元素,左下角設計有一個銘版,上面印有【Fractal Design】,質感相當不錯。
▼上置的I/O設計(配置有2個 USB 3.0 連接孔、耳機、麥克風連接孔以及電源鈕與重置鈕),輕鬆插拔,貼近玩家使用習慣。
▼頂部設計有大面積磁吸式的防塵濾網,讓灰塵不易侵入到主機內部。
▼右邊側板設計維持以往平整風格。
▼左邊側板採用煙燻的黑化鋼化玻璃,出廠時上面貼有一層保護膠膜,避免刮傷,之後可以自行拆除,。
▼內部結構一覽:前方及後方各附有1個 120mm 的 Fractal Design Dynamic X2 散熱風扇,機殼內部支援尺寸為 ATX、M-ATX、ITX,擁有POWER分離遮罩設計,將 2.5吋、3.5吋硬碟裝置及POWER各別分開配置,走線用的背線孔都有軟墊保護設計,避免刮傷線材,整體的設計質感不錯。
▼機殼後方提供安裝1個120mm的散熱裝置,並提供7組 PCI-E 擴充槽,使用下置式電源設計,安裝電源供應器時要先把背蓋兩顆螺絲卸除才行。
▼背面前方設計有『Fractal Design』LOGO的束線帶方便玩家們整線真的很貼心,背面下前方設計有防震硬碟槽,可以安裝2顆 3.5"或 2.5"的硬碟,背面上方設計有可以安裝3顆 2.5"的硬碟支架,上面還有印有『Fractal Design』LOGO。
▼頂部設計有大面積蜂巢造型的散熱孔,支援 2x120mm 散熱風扇 或 2x140mm 散熱風扇,或 1x120mm/240mm 水冷排。
▼底部設計有超大面積的快拆式防塵濾網,往前抽出即可拆下,清理濾網灰塵超方便的。
▼角座設計採用鏡面設計上面還貼有止滑橡膠,顯得相當有質感,高度約為13mm。
▼前面板為可拆式設計,方便拆下來清理灰塵。
▼前面板的背面設計有靜音海綿,幫助隔離微小噪音。
▼Fractal Design Dynamic X2 採用最新 LLS 軸承,1200 R.P.M、19.4dBA、風量52.3、壽命約100,000小時,效能穩定散熱表現佳。
▼前置I/O線材一覽,有 USB3.0、音訊裝置、電源指示燈、硬碟指示燈、電源開關、重置開關及風扇電源接頭。
▼最多可以安裝3顆 2.5" 硬碟的快拆支架,上面還有印有『Fractal Design』LOGO。
▼這為鐵製的 3.5"硬碟支架,相容 2.5"硬碟,設計有避震橡膠墊圈且支架上印有『Fractal Design』LOGO。
▼顯示卡最大支援到31.5公分,非常夠用。
▼四個角落的鋼化玻璃固定螺絲孔上面皆有設計防震軟墊,且上下兩邊皆貼有緩衝膠條。
▼燻黑鋼化玻璃側板,相比一般玻璃具有4倍硬度。
▼左右兩邊也皆貼有緩衝膠條,在拆裝玻璃透側時可以避免刮傷也可防止滑動。
▼鋼化玻璃厚度約為3mm。
▼右邊側板設計維持以往平整低調風格,附有防掉螺絲設計。
▼組裝完成圖-1,可以塞下一整張 Geforce GTX1080 沒問題。
▼組裝完成圖-2,藏線空間還很充裕。
▼組裝完成圖-3,右上為電源及硬碟的指示燈。
▼組裝完成圖-4,上機通電後果然閃到不要不要的。
▼組裝完成圖-5,整個質感真的非常棒。
總結
Fractal Design Meshify C 在組裝上還蠻容易的,安裝過程中並沒有遇到什麼麻煩,背面的藏線槽設計還蠻大的方便整線,但要整的好看就要看每個人的整線功力了,在散熱風扇、空冷及水冷的散熱器上支援度也有一定的水準(水冷排支援到360mm),顯示卡最長也可以支援到31.5公分,全黑化的機身加上【黑鑽石雕刻面】設計風格的前面板再搭配上煙燻黑的鋼化玻璃,整體外觀質感低調中帶有奢華的風格~~真的很棒,售價部分大約在NT2990左右,比較可惜的是販售的通路太少,目前好像只有在『原X屋』買的到,聽說原廠最近又推出新風格的前面板,有想要嘗鮮的玩家們可以在購買時順便詢問看看。
以上硬體評測報告分享給想要準備購入新主機或升級新舊平台的玩家們作為採購的參考。
- Nov 13 Mon 2017 12:50
Fractal Design Focus G 超大視野透明側板機殼開箱介紹
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是由 Fractal Design 最新推出的 Focus G 系列機殼,顏色為礦石藍,依然保留了防塵、靜音理念的基礎,力求更精實的機身結構,提供了充足的相容性與擴充性。優雅精美的外觀完全呈現了系統核心的硬體美學,超大透明側開窗設計,讓每位玩家們也可以打造擁有自己風格的耀眼主機。
Fractal Design Focus G 特色介紹及硬體開箱
官方產品特色介紹:
★帶大視野透明窗口的側板
★預裝兩個 Fractal Design 静音系列 LL 120mm 白色 LED 風扇
★最多可安裝六個散熱風扇,,優化的氣冷散熱設計
★前方、頂部與底部進氣口皆設置濾網,可打造乾淨的機殼內部。
★可支援高配置CPU塔型散熱器或水冷式散熱器
★主機板背面的纜線佈線空間為18-25mm
★可支援 380mm 的顯示卡而不會減少硬碟空間
★帶有兩個減震硬碟位,可支援3.5吋 6TB+ HDD 以及 2.5吋 15mm SSD,外加主機板後方的2.5吋 SSD硬碟位
★帶有防盜鎖支架和可重複使用的通風式擴展插槽
官方產品規格介紹:
可選顏色:消光黑、消光白、礦石藍、烈焰紅以及金屬灰
側板窗口:大
3.5"或2.5"硬碟位:2
專用2.5"SSD硬碟位:1
擴展插槽:7
主機板相容性:ATX、MATA、ITX
電源類型:ATX
風扇總數:6
前風扇:2x 120 或 2x 140 附送2個静音系列 LL 120mm LED 風扇
頂風扇:2x120 或2x 140
後風扇:1x 120
防塵網:1x 120
前散熱器:120mm/240mm/140mm/280mm 限制:280的規格要求底部的5.25" 插槽未使用
頂散熱器:240mm
後散熱器:120mm
電源供應器深度限值:最大 230mm
顯示卡長度限值:380mm
CPU散熱器高度:165mm
理線空間:18-25mm
掛鎖與防盜支援:有
機殼尺吋(長x寬x高):464x205x444mm
淨重:4.5kg
▼外箱正面印有清楚的外觀、品牌【Fractal Design】及產品的型號名稱【Focus G】,顏色為礦石藍。
▼外箱背面印有清楚的機殼結構部件圖。
▼多國語言的元件說明。
▼清楚的機殼結構圖。
▼外箱側面印有機殼內部結構圖。
▼清楚的機殼內部結構圖。
▼外箱的另一個側面印有機殼的規格及適用水冷系統的規格表。
▼拆開外箱後我們的主角【Fractal Design Focus G】就出現了,是漂亮的礦石藍機殼。
▼機殼的配件有多國語言快速安裝手冊、束線帶、各種規格固定用螺絲、銅柱...等。
▼說明書內有註明各個配件的數量及作用。
▼快速安裝步驟說明。
▼Focus G 正面圖,設計有兩個5.25吋的光碟機插槽。
▼上置的I/O設計(配置有1個 USB 3.0 連接孔、1個 USB 2.0 連接孔及耳機、麥克風連接孔以及電源鈕與重置鈕),輕鬆插拔,貼近玩家使用習慣。
▼右邊側面設計有微凸起的側板,更方便理線。
▼左邊側面為大視野的透明側板設計,可以讓裡面的硬體元件一覽無遺,如搭配會發光的硬體真的會很閃。
▼內部結構一覽,下前方設計有防震硬碟槽,可以安裝 3.5"或 2.5"的硬碟。
▼下後方背面設計有一個2.5"的SSD硬碟固定座,如有購買SSD硬碟務必要先安裝,再安裝電源供應器。
▼主機背面一覽,後面支援一個12公分的散熱風扇或水冷散熱器。
▼主機底部設計有防塵濾網,讓灰塵不易侵入到主機內部。
▼底部腳座高大約1.5公分。
▼主機頂部也有設計防塵濾網,讓灰塵不易侵入到主機內部,且最大支援24公分的水冷散熱器。
▼主機前面板也有設計防塵濾網且有快拆設計方便清理灰塵。
▼主機前方內建兩個12公分超靜音白光LED散熱風扇【Silent Series LL】。
▼前置I/O線材一覽,有 USB3.0、USB2.0、音訊裝置、電源指示燈、硬碟指示燈、電源開關及重置開關。
▼硬碟支架為塑膠材質上面印有【Fractal Design】字樣,安裝為免螺絲且有防震設計,適用3.5"或 2.5"的硬碟,使用上非常方便。
▼顯示卡最大支援到38公分,非常夠用。
▼透明側板為壓克力材質,採無螺絲固定設計,真的很特別喔。
▼組裝完成圖-1。
▼組裝完成圖-2
總結
Fractal Design Focus G 在組裝上還算容易,過程中並沒有遇到麻煩,只要有先看一下快速安裝手冊即可順利完成,在散熱風扇、空冷及水冷的散熱器上支援度也有一定的水準,顯示卡最長也可以支援到38公分,外觀質感擁有時尚簡潔的現代風格且有超大的透明側板,在視覺感官上也能有不錯的享受,售價部分大約在NT1890~1990左右並有五種顏色可以選擇,以這種等級的機殼在2K之內即可購入真的還不錯。
以上硬體評測報告分享給想要準備購入新主機或升級新舊平台的玩家們作為採購的參考。
- Oct 31 Tue 2017 12:28
IN WIN 101 電競等級之平價玻璃透側機殼開箱介紹
目前3C界電競當道,什麼硬體或周邊紛紛推出了電競級產品,當然機殼也不例外,但是一般設計有強化玻璃的透側機殼通常都不便宜,這次要來介紹的是 IN WIN 101,他高質感的外觀顯得低調有型且時尚,擁有高透光高質感的快拆式鋼化玻璃側板,售價在NT1920左右,也就是2K之內就可以輕鬆購入了,真的蠻超值的。
IN WIN 101 特色介紹及硬體開箱
官方產品特色規格介紹:
特色功能:【低調有型Logo面板】、【無螺絲快拆側板】、【上置的PSU,提高散熱效能】、【貼心的濾網設計】、【兼容性極佳的散熱系統】。
規格介紹:
顏色:黑, 白
機殼形式:中直立式機殼
材質:強化玻璃、SECC 環保鋼板, ABS, PC
主機板相容:12" x 10.5“ ATX, Micro-ATX, Mini-ITX
介面卡擴充槽:PCI-E x 7
可支援高階顯示卡長度:421mm (最大可支援長度)
可支援高階顯示卡長度:305mm (側邊安裝水冷排可支援長度)
支援CPU散熱器:160mm
前置輸出/入埠:2 x USB 3.0 / HD Audio
隱藏式磁碟槽:2 x 3.5" / 2 x 2.5"(or 4 x 2.5 ")
散熱系統相容:
1 x 120mm 後方風扇 / 120mm水冷排
2 x 120mm 側邊風扇 / 240mm水冷排
3 x 120mm 底部風扇 / 360mm水冷排
電源供應器相容 PSII: ATX12V-可安裝區域長度達 200mm
產品尺寸:(高 x 寬 x 長) 445 x 220 x 480mm (17.5" x 8.7" x 18.9")
包裝尺寸:(高 x 寬 x 長) 532 x 282 x 506mm (20.9" x 11.1" x 19.9")
淨重:7.35 kg
毛重:8.65 kg
▼外箱正面可以清楚的辨識出IN WIN 101的型號,且印有六角蜂巢造型的散熱孔圖騰,還蠻特別的。
▼外箱側面標示的機殼的顏色及規格表,這是開箱的是白色的 IN WIN 101。
▼在規格表下方還標示著IN WIN 101的各個特色。
▼配件包裡的內容物有:多國語系說明書、各種規格的安裝螺絲、水冷排墊片、顯示卡支撐架及整線專用束帶。
▼說明書內記載 IN WIN 101 的各項裝置名稱。
▼零件包內容物說明。
▼101前面板搭配獨特的LOGO設計,特殊隱藏式開機鍵,讓整體外觀俐落有型。開機後自動亮起前面板燈光,更帶給玩家獨特的視覺體驗。
▼上置的I/O設計(配置有2個 USB 3.0 連接孔 及 耳機、麥克風 連接孔),輕鬆插拔,貼近玩家使用習慣。
▼採用經過黑化處理的高質感的鋼化玻璃來當作透明側板,若隱若現的感覺讓整體看起來更添神秘感。
▼無螺絲的快拆玻璃側板設計,只要輕拉兩側的扣件提起側板即可輕鬆拆卸,真的很方便。
▼3mm厚的鋼化玻璃側板更為系統添增高質感的視覺效果。
▼另一邊的側板採用六角蜂巢造型的散熱孔並佈滿一整排,有效提升整個機殼內部的散熱性能,補足正面以及玻璃側板皆無開孔的疑慮。
▼上置電源分倉設計,後方支援一個120mm的散熱風扇。
▼特殊的電源擺放設計,將電源獨立放置於機殼上方,不但讓機殼的內部更加整潔美觀,更讓散熱風流順暢無阻,提高整體的散熱效能,電源供應器可安裝區域長度達 200mm。
▼上前方設計有兩組3.5吋快拆式硬碟托架,前方側邊設計有快拆支架,支援240水冷排或或兩個120mm散熱風扇,下方支援360水冷排或或3個120mm散熱風扇。
▼下後方設計有兩個2.5吋的金屬快拆支架,可以用來安裝2.5吋的固態硬碟或傳統硬碟。
▼2.5吋的金屬快拆支架上設計有IN WIN的LOGO,還蠻有質感的。
▼貼心的濾網設計,底部配置的大面積濾網能有效地阻隔灰塵與雜質,特殊的卡合式設計,不論是拆卸清理或是組裝都輕鬆方便。
▼前置I/O線材一覽,有 USB3.0、音訊裝置以及電源開關和硬碟指示燈及前面板燈光電源。
▼3.5吋快拆式硬碟托架採用無螺絲設計,3秒即完成硬碟安裝,並支援2.5吋硬碟安裝,但需要額外使用螺絲固定。
▼側板上四邊均貼有防震膠條並才用快拆螺絲設計,前方一整排的六角蜂巢造型的散熱孔處理的相當精緻,看的出來IN WIN對品質的要求。
▼可支援高階顯示卡長度:421mm (最大可支援長度),可支援高階顯示卡長度:305mm (側邊安裝水冷排可支援長度)。
▼安裝時走線位置設計得還不錯,所以藏線沒問題。
▼組裝完成圖,可以準備上機測試了。
▼面板前方還可以再安裝個耳機掛架,真的絕配。
▼整機燈光效果展示圖,個人覺得很漂亮,可以把來我家的親朋好友們閃的不要不要的。
總結
IN WIN 101在安裝上還算容易,雖然裡面有附VGA支撐架檔板,但我覺得會卡到顯示卡風扇所以我就沒裝上了,外觀設計上簡約中附有高質感以及時尚感真的不錯,快拆式的鋼化玻璃透側也是業界首創,這種等級可以用2K不到的價格買到真的很平價,但我想也是這個原因導致機殼出廠時沒付任何散熱風扇,其實這樣也好,使用者可以自己購買自己喜歡的散熱風扇,讓主機可以擁有自己的 Freestyle ,然後閃閃惹人愛。
以上硬體評測報告分享給想要準備購入新主機或升級新舊平台的玩家們作為採購的參考。
- Sep 13 Wed 2017 21:22
職人首選-CyberSLIM S25U31 2.5吋全鋁 USB3.1 Type-C 硬碟外接盒開箱介紹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近一兩年來的桌上型電腦的中高階主機板、筆記型電腦及MAC均已建置了 USB 3.1 Type-C 介面,市場的 USB 3.1 Type-C 的電腦周邊產品也漸漸越來越多,例如:隨身碟或隨身硬碟...等, 而對於講究工作效率的職人來說擁有一個可高速存取又兼顧輕巧與時尚美型的行動硬碟是非常重要的, 大衛肯尼 CyberSLIM 創立於2004年,是屬於【專業外接盒】及【電源供應器】製造商,這次要來介紹的就是由 CyberSLIM 最新推出的 【CyberSLIM S25U31 2.5 吋 USB 3.1 Type-C 鋁合金硬碟外接盒】,他可以讓使用者自行裝上讀寫效率較快的SSD固態硬碟來使用,讓資料傳輸速度不再因為傳統硬碟而有所限制,現在馬上來看看以下的介紹吧。
產品簡介
▼特色介紹
★高速 USB3.1 Type-C Gen2 10Gb/s 傳輸,並向下相容 USB3.0及2.0。
★低功耗設計,即插即用,支援熱插拔。
★鋁合金扛造美型機身。
★適用所有 2.5吋 7mm SSD固態硬碟及HDD傳統硬碟。
★免安裝工具,3秒拆裝。
▼規格介紹
介面:USB3.1 Type-C Gen2 10Gb/s 傳輸。
支援硬碟: 7mm 2.5吋 傳統硬碟及固態硬碟。
材質:鋁合金。
支援: Windows 、MAC 及 Linux。
配件:硬碟外接盒x1 使用說明書x1 USB3.1傳輸線 。
顏色:黑色、銀色、玫瑰金。
支援最大硬碟容量:4TB。
硬體開箱介紹
▼外盒正面,可清楚地看見廠牌、型號及三種外接盒外觀顏色。
▼外盒背面,標示有產品的主要特色:【USB3.1 Type-C Gen2 10Gb/s】、【鋁合金機身,免工具,3秒拆裝】、【7mm 硬碟專用】,還有搭載SSD固態硬碟時傳輸速度比較圖,最快可達到560MB/s。
▼外盒側面,標示有產品的型號、名稱、輸出介面...等規格,產品外觀顏色共有三種可以選擇:銀色、黑色及玫瑰金。
▼外盒另一邊側面,標示有廠商基本資料,故障時不怕聯絡不到廠商。
▼內容物其實很簡單,就三樣:外接盒本體、USB3.1傳輸線及使用說明書。
▼外接盒本體採一體成型鋁鎂合金打造,中間印有 CyberSLIM LOGO,表面皆採磨砂處理,不留指紋,邊緣採精緻的鑽石切割工藝,整體質感非常棒。
▼外接盒前側有 USB 3.1 Type-C 接頭與硬碟狀態指示燈:通電時藍燈亮起;讀寫時藍燈閃爍。
▼外接盒側邊,按壓兩側便可以將硬碟支架取出。
▼硬碟支架採用無螺絲設計,可以很輕鬆的將硬碟裝上去,適用於2.5吋的7mm SSD固態硬碟及HDD傳統硬碟。
▼這裡我使用巨蟒 ANACOMDA N2 240GB SSD 固態硬碟來做示範。
▼真的可以達到3秒拆裝的速度。
▼內附 USB3.1 Type-C Gen2 高品質傳輸線,通過高頻測試,15U鍍金+EMI測試通過,非常耐用。
應用情境
▼CyberSLIM S25U31 2.5吋全鋁 USB3.1 Type-C 硬碟外接盒可用於筆記型電腦或桌上型電腦的資料傳輸,輕巧的外型讓你走到哪邊都方便使用。
CyberSLIM S25U31 2.5吋全鋁 USB3.1 Type-C 硬碟外接盒也可用於平板或智慧型手機,只要配合OTG裝置...等轉換接頭,也可以順利存取資料,再也不用害怕手機或平板空間不足了。
PS:不同平台使用要注意硬碟格式,建議可以格式化為【exFAT】來使用。
效能測試
測試環境
CPU:Intel I5 6600K (3.5Ghz OC 4.6Ghz)
散熱器:Enermax ETS-T50-AXE(塔型空冷)
主機板:技嘉 AORUS Z270X-Gaming K5
記憶體:AVEXIR 雷電 DDR4-2400 4GBx4 雙通道
顯示卡:EVGA GTX980 TI 6GB GDDR5
硬碟:Intel 600P 256GB(系統碟),巨蟒 ANACOMDA N2 240GB(外接裝置測試碟)
外接盒:CyberSLIM S25U31 2.5吋全鋁 USB3.1 Type-C 硬碟外接盒
POWER:Enermax REVOLUTION X't II 650W
作業系統:Win10 X64
測試項目:
★CrystalDiskMark
★ATTO Disk Benchmark
★AS SSD Benchmark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AJA System TEST
★FastCopy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CrystalDiskMark。
ANACOMDA N2 240GB 隨機模式, Seq讀取:544.2MB/s,Seq寫入:502.7MB/s,0 FILL模式, Seq讀取:543.6MB/s,Seq寫入:502.1MB/s。
▼ATTO Disk Benchmark。
ANACOMDA N2 240GB 最大讀取速度:550.323MB/s,最大寫入速度:509.687MB/s。
▼AS SSD Benchmark。
ANACOMDA N2 240GB 循序讀取:520.90MB/s,循序寫入:454.56MB/s,4K-64讀取:31.72MB/s,4K-64寫入:369.73MB/s,獲得694的成績。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100%(不可壓縮)。
ANACOMDA N2 240GB 讀取最快為522.18MB/s,寫入最快為492.78MB/s,獲得2892.04的成績。
▼AJA System TEST 效能表現,3840x2160 4K RED HD,1GB。
▼AJA System TEST 效能表現,3840x2160 4K RED HD,16GB。
▼FastCopy 將單檔5GB資料由系統碟讀取寫入外接測試碟。
ANACOMDA N2 240GB 花費10.5秒完成,TransRate=487.5MB/s。
▼FastCopy 將多檔5GB資料由系統碟讀取寫入外接測試碟。
ANACOMDA N2 240GB 花費12.9秒完成,TransRate=399.8MB/s。
▼FastCopy 將單檔5GB資料由外接測試碟讀取寫入到系統碟。
ANACOMDA N2 240GB 花費11.2秒完成,TransRate=458.9MB/s。
▼FastCopy 將多檔5GB資料由外接測試碟讀取寫入到系統碟。
ANACOMDA N2 240GB 花費12秒完成,TransRate=428.4MB/s。
現在遊戲、影片、程式都有越做越大的趨勢,所以也測試了將影音圖片檔大約50GB容量備份一份到外接裝置裡面。
▼FastCopy 將多檔50GB資料(429個檔案)由系統碟讀取寫入外接測試碟。
ANACOMDA N2 240GB 花費1分47秒即完成,TransRate=479.8MB/s。
總結
使用了 CyberSLIM S25U31 2.5吋全鋁 USB3.1 Type-C 硬碟外接盒大約兩周的時間,在安裝上由於使用無螺絲設計,不管是新手還是老手都能很輕鬆的在3~6秒內完成組裝,非常容易;外觀及材質部分使用一體成型鋁鎂合金打造,散熱效果極佳,表面皆採磨砂處理,不留指紋,邊緣採精緻的鑽石切割工藝,整體質感非常棒,效能部分由各項的測試數據結果來看,讀取可以到達544MB/s,寫入可以到達502MB/s,跟官方數據相差不大,大部分測試都可以達到SATA3 6Gbps的速度,如想知道內接效果如何,可參考【極速、穩定、耐用、五年保固,巨蟒 ANACOMDA N2 240GB 3D NAND MLC SSD 開箱簡測】,以外接裝裝置來說速度效能表現上令我非常滿意,且外接盒的應用層面也很多元化,不管再桌機、筆電、手機或者平板皆可使用,售價部分經過我的調查網路通路價大約在NT629元,且原廠提供一年保固,對於常常需要隨時隨地存取資料的職人們 CyberSLIM S25U31 2.5吋全鋁 USB3.1 Type-C 硬碟外接盒是個不錯的選擇。
以上硬體評測報告分享給想要準備購入外接盒的的玩家們作為採購的參考。
- Aug 30 Wed 2017 00:26
超高CP值~InWin Polaris RGB 風扇開箱介紹
這次非常幸運的獲得了迎廣 InWin 提供的 InWin Polaris RGB 風扇體驗資格,這次體驗的 InWin Polaris RGB 分別有單顆包裝及雙顆包裝兩種規格,InWin Polaris RGB 風扇有別於一般市售的 RGB 風扇,最大的特色就是免用控制盒及可以串接多顆風扇,來達到容易整線讓機殼內美觀不雜亂,就讓我們馬上來進行開箱介紹吧。
產品簡介
▼特色介紹
★RGB系統燈光控制:風扇中心建置六顆獨立RGB LED發光模組,燈光由中心向外延伸,玩家可透過主機版系統控制,展現多樣化的燈光效果及模式。
★專利智慧電路串接:獨家專利電路串接控制設計,智慧識別輸入輸出端子,讓風扇串接更簡單,玩家可以輕鬆創造多樣化的散熱系統組合,讓內部看起來更整齊美觀,整線也變得更容易了。
★防震橡膠墊:四角的防震膠墊,可有效降低風扇轉動時與機殼所產生的共振,使機殼內部運轉順暢。
★超靜音風扇:Polaris 風扇轉速最大可達1280 R.P.M,並擁有PWM智慧調速功能,透過改良扇葉設計和動平衡校正,有效降低運轉時所產生的噪音,兼顧靜音與效能表現。
★透明外框設計:使RGB光線均勻向四周發散,提升整體發光效果。而使用PBT材料塑形,讓風扇更具備長時間使用所需的耐熱及高耐用性特點。
▼規格介紹
▼包裝內容物介紹
★備註:Polaris RGB 風扇一開始請搭配雙顆包裝購買(配件完整),單顆包裝為擴充包(無法獨立使用)。
硬體開箱
▼Polaris RGB 風扇,單顆包裝外盒正面,單顆包裝為擴充包(無法獨立使用)。
▼Polaris RGB 風扇,單顆包裝外盒背面,標示了內容物及風扇規格。
▼Polaris RGB 風扇,雙顆包裝外盒正面。
▼Polaris RGB 風扇,雙顆包裝外盒背面,標示了內容物及風扇規格。
▼InWin為了替地球環保盡一份心力,這次的產品介紹及安裝說明書皆採用QR CODE的方式印在外盒的側面讓使用者掃描後在線上觀看。
▼包裝外盒側面皆印有安裝說明書的QR CODE條碼。
▼Polaris RGB 風扇單顆包裝內容物一覽。
▼Polaris RGB 風扇雙顆包裝內容物一覽。
▼Polaris RGB 風扇,銘牌上貼有一層膠膜,保護 InWin Polaris LOGO不被刮傷,且印有產品的型號 FNB1225N、電壓:12V、電流:0.10A,四個角落都設計有防震橡膠軟墊,可有效降低風扇轉動時與機殼所產生的共振。
▼Polaris RGB 風扇,側邊兩端設計有 8Pin 插座,可供串接另一個 Polaris RGB 風扇或透過 RGB Y- Cable 接上主機板。
▼Polaris RGB 風扇串接方式超簡單,可將線材簡化到最少,方便玩家們整理線路,最高可以串接到8個之多,真的很厲害。
▼RGB Y- Cable 接線方式說明。
▼準備裝上主機測試。
測試環境
CPU:AMD Ryzen 7 1700 OC 3.95Ghz
散熱器:Antec Mercury 240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主機板:MSI X370 GAMING PRO CARBON
記憶體:A-DATA Z1 DDR4 3000 雙通道 8GBx2 OC 3200 18-20-20-38
顯示卡:七彩虹 GTX1080 GDDR5 8GB
硬碟:Intel 535 SSD 240GB (System),Seagate Nas HDD 2TB X2 (Data)
機殼:InWin 101
機殼風扇:InWin Polaris RGB 風扇
POWER:Antec EDGE 650(650W)
作業系統:Win10 X64
▼先將RGB Y CABLE 接好,測試單一 Polaris RGB 風扇是否可以正常運作,目前可以順利呈現紫色燈光效果。
▼再將3個 Polaris RGB 風扇陸續裝上 InWin 101,擁有容易理線及可串接的優點,讓我們可以清楚發現幾乎看不到風扇電源線的存在,讓機殼內部顯得非常的乾淨整齊。
▼安裝完成整機效果展示。
為了拍攝清楚的燈光效果下面測試皆已卸下鋼化玻璃側板,測試中使用了微星主機板專用的 MYSTIC LIGHT SYNC 軟體來設定 RGB 燈光效果,以下選擇了幾種模式來為大家展示。
▼InWin Polaris RGB風扇 紅色燈光效果。
▼InWin Polaris RGB風扇-綠色燈光效果。
▼InWin Polaris RGB風扇-藍色燈光效果。
▼InWin Polaris RGB風扇-彩虹模式燈光效果。
▼InWin Polaris RGB風扇-閃光模式燈光效果。
▼InWin Polaris RGB風扇-循環模式燈光效果(可任意指定顏色)。
▼InWin Polaris RGB風扇-音樂模式播放中燈光效果。
▼InWin Polaris RGB風扇-音樂模式未撥放燈光效果。
總結
這次測試的InWin Polaris RGB 風扇讓我覺得驚豔的是不需要控制盒及可直接透過主機板的專用軟體來控制 RGB 燈光效果,再來是可以串接多組風扇的模組化設計讓線材簡化到最少,達成容易理線並使外觀看起來更乾淨整齊也是我認為非常重要的特點,價格方面:(完整型)雙包裝售價NT1190,(補充型)單包裝NT790,一般玩家至少會需要2個以上的風扇需求,所以建議都買雙包裝的 InWin Polaris RGB 風扇,換算下來每個才NT595,相對於市場上其他廠牌的 RGB 風扇套件組(單價大約在NT750~850),CP值真的非常高,InWin Polaris RGB 風扇已經於8/21在台上市,但經過我的調查市面上還買不太到,聽說要到9/6號之後才陸續在各個通路上買的到。
以上硬體評測報告分享給想要準備購入新主機或是想嘗試改裝機殼的玩家們作為採購的參考。
- Aug 18 Fri 2017 22:51
Fractal design Celsius S24 雙模智慧溫控一體式水冷散熱器開箱介紹
暑假已經悄悄地過了一個月了,大家是否有覺得自己的電腦變得又熱且噪音越來越大聲了呢?這次要來為大家介紹一款雙模智慧溫控一體式水冷散熱器【Fractal design Celsius S24】,Fractal design 是 DIY 市場唯一的瑞典品牌,產品有機殼、機殼風扇、散熱器...等,皆擁有時尚精緻且內斂的風格,深受廣大玩家們的喜愛,這次的【Fractal design Celsius 系列】使用了優質的消音材料,配備智慧雙模式速控裝置,操作簡單,運行穩健,完全不須安裝其他軟體,可通過智慧自動模式調節風扇和水泵的速度,或切換到 PWM 模式進行精確控制,提供了優異的冷卻效能的同時又能保持系統安靜,真的非常棒,並且還採用尼龍編織保護且低透水性套管,金屬 G1/4黑色管接頭,可搭配其他水冷裝置並行,與【Fractal design Kelvin 系列】皆擁有不錯的擴充性能,目前 Intel 及 AMD 的主流平台皆有支援,現在就一起來看看【Fractal design Celsius S24】的開箱吧!。
產品簡介
▼Fractal design Celsius 系列官方產品影片介紹
[youtube]
▼特色介紹
硬體開箱
▼Fractal design Celsius S24 外盒承襲舊有的【Fractal design Kelvin 系列】 風格設計,正面標示有支援最新AMD Ryzen AM4主機板、高效能水冷卻系統,雙風扇設計、五年保固。
▼Fractal design Celsius S24 外盒背面標示水冷Pump的特色功能,分成【自動模式】:智能優化風扇速度及水泵速度,在散熱效能與噪音間達到平衡,【PWM控制模式】:遵循主機板的PWM訊號精準地控制風扇速度及水泵速度。隱藏式電纜管線設計、耐用金屬配件、內置隔音層及使用最新一代的冷頭技術。
▼Fractal design Celsius S24 外盒側面標示多國語言的特色介紹。
▼Fractal design Celsius S24 外盒側面標示水冷排的尺寸及所支援的CPU平台(相容Intel LGA 1150/1151/1155/1156/1366/2011/2011-3及AMD Socket AM2/AM2+/AM3/AM3+/FM1/FM2/FM2+),最新的AM4平台雖然沒印出來,但是確實有支援到喔。
▼打開盒子後,即可看見裡面裝有 Fractal design Celsius S24 水冷套件、Dynamic X2 GP-12 PWM 風扇 X2及安裝螺絲...等配件。
▼Fractal design Celsius S24 正面圖。
▼集成式風扇設計和隱藏式電纜佈線設計,可直接將雙風電源扇接上,直接供電使用,讓線路不再雜亂不堪而破壞美觀,使用金屬 G1/4黑色管接頭,上面貼有保固貼紙,可以自行擴充其他水冷裝置,但是要注意自行擴充後原廠有權利解釋是否還擁有保固。
▼水冷頭上設計有 Fractal design 專屬雪花 LOGO ,可惜並不會發光,還有自動模式及PWM模式可供設定。
▼水冷頭材質為銅底製成,出廠時原廠已經幫玩家們塗好一層散熱膏了且使用的是 Intel CPU 的支架,玩家們如果是要安裝於 Intel 平台可以直接安裝使用,AMD 平台的話要換上 AMD 專用的支架才行安裝。
▼水冷排的材質為240mm薄牌設計的鋁製水冷排,散熱鰭片還蠻緊密的,側邊貼標示型號及序號的貼紙有。
▼配有兩顆 Fractal Design Dynamic X2 GP-12 PWM 風扇。
▼Fractal Design Dynamic X2 GP-12 PWM 為 LLS 軸承、轉速:500-2000 RPM、最大風量:148.8 m3/h | 87.6 CFM、最大風壓:2.30 mm H2O、輸入電壓:DC12V、最大輸入電流:0.2A、且符合空氣力學的七葉風扇。
▼左邊為 Intel CPU 專用支架,右邊為 AMD CPU 專用支架。
▼這為 Intel CPU 專用背板,AMD 則使用主機板上內建的背板即可。
▼各平台安裝時的螺絲分配圖,相較【Kelvin 系列】使用內六角螺絲,【Celsius 系列】已改善並且採用較為方便的十字螺絲。
▼Fractal design Celsius S24 安裝完成圖(未裝上機殼狀態)。
▼盒子裡來附有一本多國語言的安裝說明書及支援最新 AMD AM4 的配件說明書
▼Fractal design Celsius S24 安裝說明書一覽。
▼準備上機測試囉,這是使用的是 AMD Ryzen 7 1700 的 CPU,晶片組為X370的AM4平台。
▼安裝完成,依照箭頭指示可以手動切換智慧自動模式及PWM模式。
散熱效能測試
▼測試平台展示。
測試環境
CPU:AMD Ryzen 7 1700 OC 3.95Ghz
散熱器:Fractal design Celsius S24 雙模智慧溫控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主機板:MSI X370 GAMING PRO CARBON
記憶體:A-DATA Z1 DDR4 3000 雙通道 8GBx2 OC 3200 18-20-20-38
顯示卡:GALAX GTX1050Ti EXOC White
硬碟:OCZ Vertex4 SSD 128GB (System)
POWER:BitFenix 方程式 BF700B(700W) 80+銅牌
作業系統:Win10 X64
室溫:30度C
本次會使用以下三套軟體來做散熱效能測試。
Cinebench R15.0
Prime95
Hyper pi 0.98b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目前為智慧自動模式,風扇轉速最低為1289 RPM,最高為1942 RPM,待機溫度最低是44度,最高是54度。
▼切換到PWM模式後,風扇轉速最低為1904 RPM,最高為2896 RPM,待機溫度最低是38度,最高是49度。
▼使用Cinebench R15.0順利跑完,最高溫度來到了71度。
▼使用Prime95執行燒機30分鐘,最高溫度來到了80度。
▼使用Hyper pi 0.98b順利跑完,最高溫度來到了79度。
總結
使用了 Fractal design Celsius S24 雙模智慧溫控一體式水冷散熱器三周的時間,在安裝上非常簡單只要看完說明書就可以輕鬆組裝完成且集成式風扇設計和隱藏式電纜設計可以讓風扇的電源線可以藏得很好不雜亂,外觀造型方面:承襲 Fractal design 一貫的簡約時尚風格,水冷頭上面設計有經典的雪花 LOGO,可惜不會發光,下次如果可以設計成亮LED白光(如果可以控制燈光效果),我想應該會更棒吧,畢竟現在玻璃透側的機殼已經漸漸的流行了,玩家們通常會想打造一台具有個人風格的新主機,所以視覺效果也是很重要的,散熱效能方面:將 CPU 超頻至3.95GHz測試了許多軟體,滿載時溫度最高在80度之內,平常待機大約38~45度左右,散熱能力都有達到一定的水準,且平常使用時非常安靜,售價部分:目前市售價格約NT4990,不算太親民,但散熱效果還蠻不錯的且原廠還提供五年保固,在炎炎夏日幫自己的電腦選擇安裝一個安靜且散熱性能還不錯的一體式水冷散熱器,讓你在使用電腦上不會因為過熱當機而抓狂。
以上硬體評測報告分享給想要準備購入新主機或是想嘗試水冷的玩家們作為採購的參考。
- Jul 03 Mon 2017 23:05
極速、穩定、耐用、五年保固,巨蟒 ANACOMDA N2 240GB 3D NAND MLC SSD 開箱簡測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近幾年來固態硬碟漸漸逐漸變成了新購主機或升級硬碟的首選了,各家廠商為了提供玩家們更平價的SSD產品,在NAND快閃記憶體的選擇上已從SLC→MLC→TLC,今天要來為大家介紹的是由巨蟒 ANACOMDA所推出的【N2 240GB 3D NAND MLC SSD】,巨蟒 ANACOMDA是敏寶實業旗下的新創品牌,當各家的SSD產品幾乎都採用TLC時,巨蟒 ANACOMDA反而反其道而行,把所有SSD產品皆採用較為耐用的MLC,但在產品的售價並沒有因此提高許多,並提供3~5年的免費到府送修服務,讓每個產品都具有極高CP值,在眾多品牌中殺出一條血路。
巨蟒 ANACOMDA N2 240GB 3D NAND MLC SSD簡介
【主要特色介紹】
★ 7mm 輕薄機身設計適用於超薄型筆記型電腦
★ DRAM 緩存空間
★ SATA III 6Gbps 介面向下兼容 SATA II 3Gbps
★ 3D NAND MLC 快閃記憶體
★ 支援 DevSleep
★ 支援 TRIM 優化指令
★ 支援 NCQ 及 RAID 功能
★ 支援 LDPC ECC除錯機制
★ 支援 S.M.A.R.T
★ 支援 Data Shaping
★ 支援 Global Wear Leveling
★ 支援 Early Weak Block Retirement
★ 支援 Software/Hardware Write Protection
★ 防震、防摔、無噪音
【規格介紹】
介面 : SATA III 6Gbps,向下兼容 SATA II
容量 : 120GB / 240GB / 480GB/ 960GB
芯片 : 3D NAND MLC 快閃記憶體
尺寸 : 2.5 - inch 7mm height
重量 : 60g
主控 : SMI 2258
【穩定與可靠性】
工作電壓 : DC 5V±5%
防震力 : 1500G
平均無故障間隔 : 2,000,000 hrs
【環境】
工作溫度 : 0~70℃
儲存溫度 : -40~85℃
工作濕度 : 10%-90% RH(0~40℃)
儲存濕度 : 5-95% RH (0~40℃)
巨蟒 ANACOMDA N2 240GB 3D NAND MLC SSD 具備三大強化功能
【速度強化】:ANACOMDA N2 SSD採用3D NAND MLC 顆粒搭載新一代SMI2258控制晶片,支援SLC 快取演算法以及內建Dram Cache Buffer,輕鬆強化讀寫速度,最高循序讀寫速度高達560/500MB/s。
【容量強化】:提供120GB/240GB/480GB/960GB等容量規格,一次體驗系統升級、效能進化、滿足使用者更大容量需求。
【耐用強化】:N2 支援LDPC ECC除錯機制、內部資料管理技術以及全區均勻抹除演算法,確保資料正確性及提升可靠性,延長固態硬碟使用壽命。N系列產品皆有5年有限保固,保固期間提供免費到府維修收送服務(免費到府維修收送服務僅限台灣地區)。
【ANACOMDA巨蟒與展碁國際合作快換中心】
ANACOMDA巨蟒為提供更便捷的售後服務給消費者,2017年7月1日起與展碁國際合作快換中心服務。 凡購買ANACOMDA巨蟒全系列SSD產品, 保固期間內至展碁全台快換中心提供立即換貨服務,行動硬碟系列提供代收服務。
展碁快換中心全台服務據點:
★台北:台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39號3樓
(02)23716368 分機332
★新竹:新竹市民族路139號8樓
(03)533-8136 分機233
★台中:台中市敦化路一段509號3樓之1
(04)2296-5811分機310
★台南:台南市東門路三段253號8樓之1
(06)336-2000 分機313
★高雄:高雄市一心一路243號8樓之3
(07)335-2116 分機222
營業時間:週一至週五 8:40am-17:40pm
【快換說明】
1.快換中心僅提供SSD系列產品換貨,行動硬碟系列僅做代收服務。
2.每個據點備品數量有限,若需批量換貨請洽ANACOMDA巨蟒官網線上申請。
3.送修品須符合產品有限責任保固聲明之適用範圍,產品有限責任保固聲明請見官網:http://www.anacomda.com/service-repair.html
4.快換中心僅提供消費者至現場換修,若無法現場送修者請透過官網線上維修申請。
5.若送修產品為限量款,因產品數量有限,ANACOMDA巨蟒將更換普通版本。
6.若送修產品為停產款,ANACOMDA巨蟒將已同等級或更高等級的產品替代之。
7.若送修產品無法現場提供快換,快換中心將協助消費者做代收服務。
巨蟒 ANACOMDA N2 240GB 3D NAND MLC SSD 開箱
▼外盒正面即可以看見蟒蛇的LOGO及ANACOMDA字樣。
▼外和背面有標示型號及各項特色。
▼拆開後盒子裡有 ANACOMDA N2 240GB 3D NAND MLC SSD本體及快速安裝手冊。
▼ANACOMDA N2 240GB 3D NAND MLC SSD 正面有著清楚的巨蟒LOGO及ANACOMDA字樣,外殼表面採霧面噴砂設計。
▼ANACOMDA N2 240GB 3D NAND MLC SSD 背面貼紙上印有型號、序號及產地台灣。
▼側邊貼有保固貼紙(自行拆開會喪失保固喔),傳輸介面為 SATA III 6Gbps,向下兼容 SATA II 3Gbps。
▼拆開後的可以發現綠油油的電路板,右下為 DRAM Cache,
▼最下面一顆為搭載新一代SMI2258主控制晶片,上面4顆為3D MLC 快閃記憶體。
▼ANACOMDA N2 240GB 3D NAND MLC SSD厚度真的只有7mm喔,很適合裝在輕薄型的筆電上面。
巨蟒 ANACOMDA N2 240GB 3D NAND MLC SSD VS Intel 535 240GB MLC SSD效能測試
這次主要是使用巨蟒 ANACOMDA N2 240GB 3D NAND MLC SSD 對上去年6月才購入的Intel 535 240GB MLC SSD,同樣是使用MLC快閃記憶體且都有五年保固到府收送,但前者是新創立的廠牌使用較新的3D NAND技術,後者是國際知名大廠~產品都有著一定的水準之上,就讓我們來看看小蝦米跟大鯨魚哪一邊較厲害囉。
▼測試平台外觀圖。
測試環境
CPU:Intel I5 6600K (3.5Ghz OC 4.6Ghz)
散熱器:Enermax ETS-T50-AXE(塔型空冷)
主機板:技嘉 AORUS Z270X-Gaming K5
記憶體:AVEXIR 雷電 DDR4-2400 4GBx4 雙通道
顯示卡:EVGA GTX980 TI 6GB GDDR5
硬碟:Intel 600P 256GB(系統碟),巨蟒 ANACOMDA N2 240GB(測試碟-1),Intel 535 240GB(測試碟-2)
POWER:Enermax REVOLUTION X't II 650W
作業系統:Win10 X64
測試項目:
★HD-Tune Pro
★CrystalDiskMark
★ATTO Disk Benchmark
★AS SSD Benchmark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AJA System TEST
★FastCopy
★溫度測試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HD-Tune Pro-標準測試。
ANACOMDA N2 240GB 最小讀取:452.5 MB/s、最大讀取458.3 MB/s、平均值457.5 MB/s。
Intel 535 240GB 最小讀取:264.7 MB/s、最大讀取412.7 MB/s、平均值371.6 MB/s。
▼HD-Tune Pro-標準測試。
ANACOMDA N2 240GB 最小寫入:391 MB/s、最大寫入400.1 MB/s、平均值396.3 MB/s。
Intel 535 240GB 最小寫入:148.1 MB/s、最大寫入435.1 MB/s、平均值318.6 MB/s。
▼HD-Tune Pro-隨機存取測試-讀取,ANACOMDA N2 240GB在4K讀取的表現上較Intel 535 240GB優異許多。
▼HD-Tune Pro-隨機存取測試-寫入,ANACOMDA N2 240GB在512位元組寫入的表現上較Intel 535 240GB優異許多。
▼HD-Tune Pro-額外測試-讀取,ANACOMDA N2 240GB在隨機搜尋4KB的表現上較Intel 535 240GB優異許多。
▼HD-Tune Pro-額外測試-寫入,ANACOMDA N2 240GB在隨機搜尋的表現上較Intel 535 240GB優異許多。
▼HD-Tune Pro-檔案效能測試-零。
▼HD-Tune Pro-檔案效能測試-隨機。
▼HD-Tune Pro-檔案效能測試-混合,ANACOMDA N2 240GB在連續寫入的表現上較Intel 535 240GB優異許多。
▼CrystalDiskMark。
ANACOMDA N2 240GB 隨機模式, Seq讀取:545.7MB/s,Seq寫入:503.7MB/s,0 FILL模式, Seq讀取:546.3MB/s,Seq寫入:500.4MB/s。
Intel 535 240GB 隨機模式, Seq讀取:502.1MB/s,Seq寫入:227.3MB/s,0 FILL模式, Seq讀取:461.2MB/s,Seq寫入:511.3MB/s。
▼ATTO Disk Benchmark。
ANACOMDA N2 240GB 最大讀取速度:565.7MB/s,最大寫入速度:522.5MB/s。
Intel 535 240GB 最大讀取速度:559.2MB/s,最大寫入速度:533.3MB/s。
▼AS SSD Benchmark。
ANACOMDA N2 240GB 循序讀取:523.74MB/s,循序寫入:485.76MB/s,4K-64讀取:292.98MB/s,4K-64寫入:342.67MB/s,獲得1089的成績。
Intel 535 240GB 循序讀取:496.85MB/s,循序寫入:215.32MB/s,4K-64讀取:229.31MB/s,4K-64寫入:211.78MB/s,獲得791的成績。
▼AS SSD Benchmark-iops。
▼AS SSD Benchmark-複製效能測試。
▼AS SSD Benchmark-壓縮效能測試,ANACOMDA N2 240GB在寫入的表現上較Intel 535 240GB優異許多。。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100%(不可壓縮)。
ANACOMDA N2 240GB 讀取最快為528.52MB/s,寫入最快為489.25MB/s,獲得4556.97的成績。
Intel 535 240GB 讀取最快為494.57MB/s,寫入最快為184.07MB/s,獲得3549.96的成績。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46%(應用程式)。
ANACOMDA N2 240GB 讀取最快為530.57MB/s,寫入最快為489.02MB/s,獲得4553.40的成績。
Intel 535 240GB 讀取最快為508.06MB/s,寫入最快為327.68MB/s,獲得3879.13的成績。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8%(資料庫)。
ANACOMDA N2 240GB 讀取最快為530.57MB/s,寫入最快為485.31MB/s,獲得4542.49的成績。
Intel 535 240GB 讀取最快為512.00MB/s,寫入最快為492.78MB/s,獲得4684.74的成績。
▼AJA System TEST 效能表現,3840x2160 4K RED HD,1GB。
▼AJA System TEST 效能表現,3840x2160 4K RED HD,16GB。
▼FastCopy 將單檔4.76GB資料寫入
ANACOMDA N2 240GB 花費10.0秒完成,TransRate=487.1MB/s。
Intel 535 240GB 花費27.6秒完成,TransRate=177.0MB/s。
▼FastCopy 將多檔4.76GB資料寫入
ANACOMDA N2 240GB 花費14.1秒完成,TransRate=345.9MB/s。
Intel 535 240GB 花費25.0秒完成,TransRate=194.9MB/s。
▼FastCopy 將單檔4.76GB資料讀取到系統碟。
ANACOMDA N2 240GB 花費9.1秒完成,TransRate=535.6MB/s。
Intel 535 240GB 花費10.3秒完成,TransRate=473.8MB/s。
▼FastCopy 將多檔4.76GB資料讀取到系統碟。
ANACOMDA N2 240GB 花費13.3秒完成,TransRate=367.5MB/s。
Intel 535 240GB 花費17.6秒完成,TransRate=277.2MB/s。
▼做完以上測試溫度的表現。
ANACOMDA N2 240GB 最低45度,最高70度。
Intel 535 240GB 最低34度,最高47度。
▼巨蟒 ANACOMDA N2 240GB 3D NAND MLC SSD VS Intel 535 240GB MLC SSD 效能分析表
巨蟒 ANACOMDA N2 240GB 3D NAND MLC SSD 舊筆電效能測試
對於使用許多年的老舊筆電,總是覺得速度上做什麼都是很慢,這時候就到了該適時更換SSD固態硬碟了,即可以讓他重獲新生,會讓你覺得速度快到不要不要der。這次上場的是我使用了7年的老筆電 ACER TravelMate TM8172T,平常都是用來做外出維修機器使用。
測試環境
筆電型號:ACER TravelMate TM8172T
CPU:Intel I5 430UM (1.2Ghz Turbo 1.73Ghz)
記憶體:2GB x2 DDR3 雙通道
硬碟:巨蟒 ANACOMDA N2 240GB(系統碟+資料碟)
作業系統:Win7 X64
測試項目:
★HD-Tune Pro
★CrystalDiskMark
★ATTO Disk Benchmark
★AS SSD Benchmark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AJA System TEST
★溫度測試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HD-Tune Pro-檔案效能測試-零。
▼HD-Tune Pro-檔案效能測試-隨機。
▼HD-Tune Pro-檔案效能測試-混合。
▼CrystalDiskMark。
ANACOMDA N2 240GB 隨機模式, Seq讀取:213.7MB/s,Seq寫入:202.6MB/s,0 FILL模式, Seq讀取:256.6MB/s,Seq寫入:243.9MB/s。
▼ATTO Disk Benchmark。
ANACOMDA N2 240GB 最大讀取速度:268.3MB/s,最大寫入速度:245.5MB/s。
▼AS SSD Benchmark。
ANACOMDA N2 240GB 循序讀取:227.42MB/s,循序寫入:216.36MB/s,4K-64讀取:191.69MB/s,4K-64寫入:146.59MB/s,獲得529的成績。
▼AS SSD Benchmark-iops。
▼AS SSD Benchmark-複製效能測試。
▼AS SSD Benchmark-壓縮效能測試。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100%(不可壓縮)。
ANACOMDA N2 240GB 讀取最快為225.42MB/s,寫入最快為203.82MB/s,獲得2113.22的成績。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46%(應用程式)。
ANACOMDA N2 240GB 讀取最快為225.42MB/s,寫入最快為211.09MB/s,獲得2116.48的成績。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8%(資料庫)。
ANACOMDA N2 240GB 讀取最快為223.92MB/s,寫入最快為211.05MB/s,獲得2142.15的成績。
▼AJA System TEST 效能表現,3840x2160 4K RED HD,1GB。
▼AJA System TEST 效能表現,3840x2160 4K RED HD,16GB。
▼做完以上測試溫度的表現。
ANACOMDA N2 240GB 最低38度,最高66度。
總結
使用了巨蟒 ANACOMDA N2 240GB 3D NAND MLC SSD大約一周的時間,由各項的測試數據結果來看都符合在官方公布的數值內,速度效能表現上令我非常滿意,至於耐用度這部分這就沒辦法一時測得出來,需等待時間來證明,但無庸置疑的是使用MLC快閃記憶體一定比TLC來得耐用,唯一我認為需要再加強的就是溫度的控制上要在克服一下,雖然70度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但玩家們的慾望總是不滿足,總是希望溫度能越低越好,目前巨蟒 ANACOMDA N2 240GB 3D NAND MLC SSD售價在3090元,又提供了5年保固到府收送服務且還跟展碁合作成立了全省的快換中心,讓你遇到硬碟故障時可以迅速做的更換服務,CP值真的沒話說,但平常還是要養成備份資料的良好習慣才行,不然硬碟故障時可是資料可是救不回來的,巨蟒 ANACOMDA N2 240GB 3D NAND MLC SSD也很適合用在輕薄型的筆電上面,7mm的厚度完全不用擔心裝部下去,老NB升級速度馬上讓你非常有感,新NB升級後速度快到讓你說用過SSD後,再也回不去了。
以上硬體評測報告分享給想要準備購入新主機或升級新舊平台的玩家們作為採購的參考。
- May 30 Tue 2017 22:18
Cooler Master Hyper TX3 EVO 入門級塔扇簡單開箱介紹
漸漸的夏天已經到來,各位玩家們是否有覺得電腦主機越來越燙且噪音也越來越大聲呢?想必是該清理風扇灰塵或更換散熱效率較好的塔型散熱器的時機了,今天要為大家帶來的是由 Cooler Master所推出的 Hyper TX3 EVO 的簡易開箱介紹, 他推出距今已經有好幾年的時間了,有著不錯的散熱能力及便宜的售價得以讓他依然在市場上持續活躍著,歷久不衰。
產品簡介
特色介紹
★92mm大範圍PWM轉速控制靜音風扇,低轉速噪音值僅17dBA。
★3支HTD直觸式熱導管設計,減少CPU接觸的差距,提供優良的熱傳導。
★可升級安裝第二顆風扇,並附上快拆式支架。
★Intel Push-Pin扣具及AMD的萬用扣具設計安裝超容易。
★支援Intel LGA 775/1366/1155/1150/(最新支援1151)和AMD AM2+/AM3/FM1/FM2/(最新支援AM4)腳位
硬體開箱及效能測試
▼Cooler Master Hyper TX3 EVO 外盒正面。
▼Cooler Master Hyper TX3 EVO 外盒背面。
▼Cooler Master Hyper TX3 EVO 外盒側面標註有基本的規格介紹,背面則有清楚標註散熱器本體尺寸。
▼Cooler Master Hyper TX3 EVO本體正面,鋁製鰭片能有效散熱。
▼Cooler Master Hyper TX3 EVO本體側面。
▼Cooler Master Hyper TX3 EVO本體上面,印有Cooler Master LOGO,真的好美。
▼Hyper TX3 EVO 不同於市面上一般的HDT設計,3根熱導管以直角全面積的方式和鋁底基座無死角的全面貼合,不但確保HDT熱傳導的效能百分之百的發揮,另一方面可以免除一般HDT可能因為貼合不佳所造成的熱導管彈出的情況,安裝時請記得將上面的薄膜貼紙撕下。
Hyper TX3 EVO 搭載 Cooler Master 新型-「刀鋒系列」9cm PWM公分風扇,超大範圍的PWM轉速(800~2800rpm),以及風扇防震橡膠墊,可吸起強大風流,卻同時擁有較低的噪音值。
▼風扇正面,已經裝上快拆式支架,使用4 Pin電源接頭。
▼風扇反面。
▼配件有各式扣具、第二顆風扇快拆支架,安裝螺絲、散熱膏及快速安裝說明書。
▼安裝時我是採用9點式塗抹散熱膏工法。
▼實際安裝圖,萬用的AMD扣具真的很方便。
▼實際裝好用,也不會卡到高階電競記憶體唷。
▼Hyper TX3 EVO 快速安裝說明書。
散熱效能測試
▼測試平台外觀圖。
測試環境
CPU:AMD Ryzen 5 1400(3.2Ghz Turbo 3.4Ghz)
散熱器:Cooler Master Hyper TX3 EVO
主機板:ASUS PRIME A320M-K
記憶體:AVEXIR DDR4-3000 雙通道 跑 DDR4-2133 15-15-15-36 CR1
顯示卡:ASUS RADEON RX550 4GB GDDR5
硬碟:Intel 600P 256GB(NVMe)
POWER:Enermax REVOLUTION X't II 650W
作業系統:Win10 X64
詳細效能測試請看:遊戲、影音平台新選擇,AMD Razen5 1400 開箱評測
總結
使用了 Cooler Master Hyper TX3 EVO 大約一個多星期的時間,安裝非常容易上手,在 AMD Ryzen 5 1400 未超頻的狀態下,給我的感覺是散熱效果還不錯且很安靜,但因為主機板為A320所以沒辦法去測試超頻後壓制熱量的能力,但我覺得應該也只能壓得住小超頻一下,因為畢竟是歸類在入門型的塔型散熱器。
以上硬體評測報告分享給想要準備購入新主機或升級更換新塔扇的玩家們作為採購的參考。
- May 30 Tue 2017 21:46
ASUS PRIME A320M-K 入門級主機板簡單開箱介紹
AMD Razen 7 及 AMD Razen 5 相對應的主機板 X370 及 B350 各家廠商已經陸續推出了好一陣子,而各家廠商的入門級的A320主機板目前在本月份也陸續上市了,為下半年才會上市的AMD Razen 3 提前做暖身,這次要來為大家介紹的是華碩電腦最新推出的ASUS PRIME A320M-K 入門級主機板。
▼Intel VS AMD 主機板晶片配置圖,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各種晶片主機板相對應的等級。
▼AM4 晶片組功能性比較圖
產品簡介
主要特色介紹
★5重防護 III:多重硬體防護可確保組件免於電源或電力突波損害
★LED 燈光模組:PCIe 插槽及音訊軌跡,搭載燈光控制功能
★原生 M.2:迅如閃電的儲存速度
★一站全面控制:媒體盛讚的 UEFI BIOS 搭載 EZ Flash 3
5重防護 III介紹
【SafeSlot Core】:強化 PCIe 插槽防止損壞,SafeSlot Core 為 ASUS 獨家 PCIe 插槽,採用特殊掛勾強化固定至主機板,相較於標準擴充插槽,Safeslot Core 提供 1.6 倍更強固定力和 1.3 倍更大剪切阻力。
【LANGuard】:提高傳輸量,2.5 倍突波耐受力,ASUS LANGuard 為硬體層級的網路防護,運用訊號耦合技術與優質的抗 EMI 表面貼裝電容,確保更可靠的連線功能和更高傳輸量;而靜電保護與突波防護元件,則提供更佳的靜電耐受度及更強的突波防護能力。
【過電壓防護】:世界級電路防護電源設計,獨家的電路設計結合內建電壓調節器,可保護晶片、連接埠和音效晶片,避免因供電不穩或不良所突然產生的高電壓而損壞。
【DIGI + VRM】:數位供電精確掌控穩定電源,ASUS 獨家 DIGI + VRM 數位供電,能依即時需求提供電力至處理器,以減少能源浪費並提升系統穩定性。
【DRAM 過電流防護】:預防短路損壞,內建可復式保險絲可防止過電流和短路損壞。此設計通過 I/O 連接埠並延伸至 DRAM,以維護系統和連接裝置的使用壽命。
【不鏽鋼 I/O 背板】:3 倍抗腐蝕能力,提升耐用度,抗腐蝕不鏽鋼 I/O 背板以氧化鉻黏合,使用壽命比一般面板長三倍
官方詳細規格介紹
硬體開箱
▼主機板外盒正面,可以很明顯的辨識出PRIME A320M-K。
▼下面表示著ASUS PRIME A320M-K擁有的重點特色:5重防護 III。
▼主機板外盒背面標示著各項特色、規格及主機板各個部位元件的名稱。
▼外盒側面標示著上網註冊可免費升級為4年原廠保固,還有免費到府收送服務,真的糾感心。
▼主機板正面照。
▼提供6相供電,LANGuard防護晶片可以保護晶片、連接埠和音效晶片,避免因供電不穩或不良所突然產生的高電壓而損壞。
▼針對顯示卡插槽也有完善的SafeSlot Core防護措施,ASUS Prime 主機板的 PCIe 和 DIMM 針腳周圍都有強化焊接點,提供M.2 Socket 3 (SATA & PCIE 3.0 x 4 mode)速度高達 32Gb/s
▼主機板側面I/O接孔圖。
▼主機板背面圖,CPU有強化背板,就算安裝塔散也不易變形。
▼主機板的配件圖:有使用手冊、I/O背板、驅動光碟、M.2安裝螺絲及SATA3傳輸線。
▼上機測試圖。可以看到橙色的LED燈光,可惜沒辦法自行控制顏色。
基本效能測試
▼測試平台外觀圖。
測試環境
CPU:AMD Ryzen 5 1400(3.2Ghz Turbo 3.4Ghz)
散熱器:Cooler Master Hyper TX3 EVO
主機板:ASUS PRIME A320M-K
記憶體:AVEXIR DDR4-3000 雙通道 跑 DDR4-2133 15-15-15-36 CR1
顯示卡:ASUS RADEON RX550 4GB GDDR5
硬碟:Intel 600P 256GB(NVMe)
POWER:Enermax REVOLUTION X't II 650W
作業系統:Win10 X64
詳細效能測試請看:遊戲、影音平台新選擇,AMD Razen5 1400 開箱評測
總結
使用了一個多星期的ASUS PRIME A320M-K主機板,規格及功能性皆屬於入門,適合需求性較低的玩家或上班族來使用,建議搭配下半年才會上市的 AMD Ryzen 3 處理處來使用,目前搭配AMD Ryzen 5 1400 真的沒辦法發揮他應有的戰鬥力。
以上硬體評測報告分享給想要準備購入新主機或升級新平台的玩家們作為採購的參考。
- May 30 Tue 2017 21:27
ASUS RADEON RX550 4GB GDDR5 入門級遊戲顯示卡簡單開箱介紹
最近AMD推出了RADEON R500系列的遊戲顯示卡,由入門級遊戲顯示卡(RADEON RX550、RX560)到中高階遊戲顯示卡(RADEON RX570、RX580)都有,玩家可以依造自己的需求及預算來選擇適合的顯示卡,今天要來為大家介紹的是由華碩電腦所推出的ASUS RADEON RX550 4GB GDDR5入門級顯示卡。
產品簡介
主要特色介紹
★防塵風扇: 可防止灰塵和微粒入侵,延長 25% 顯示卡使用壽命。
★IP5X 認證風扇: 榮獲國際防護 IP5X 防塵認證,延長風扇使用壽命。
★業界獨家全自動製程技術: 呈現優異品質與最佳可靠度。
★超合金電源技術 II:採用頂級合金組件,強化顯示卡整體可靠性。
★結合 Xsplit Gamecaster 功能的 GPU Tweak II, 提供直覺式效能調整和即時遊戲串流功能。
▼硬體規格介紹
硬體開箱
▼ASUS RADEON RX550 4GB GDDR5 外盒正面,上網註冊後可升級為4年保固服務。
▼ASUS RADEON RX550 4GB GDDR5 外盒背面,上面標示顯示卡的各項特色。
▼盒裡配件有快速安裝手冊及驅動程式光碟。
▼顯示卡正面圖,這次主打擁有IP5X國際認證的防塵散熱風扇,可強化風扇可靠度及延長使用壽命,確保顯示卡即便在嚴苛的運作條件下,也能擁有優異的風扇效能。。
▼顯示卡的背面圖,ASUS 顯示卡現今皆採用全自動製程技術,此為業界首創 100% 自動生產製程,結合超合金電源技術 II 組件,能大幅增進效能、減少功率損耗、滿載時降低電流聲及強化散熱效果,提供優異品質及最佳可靠度。
▼顯示卡提供三種 I/O 連接埠:由左至右分別為DisplayPort、HDMI、DVI-D。
基本效能測試
▼測試平台外觀圖。
測試環境
CPU:AMD Ryzen 5 1400(3.2Ghz Turbo 3.4Ghz)
散熱器:Cooler Master Hyper TX3 EVO
主機板:ASUS PRIME A320M-K
記憶體:AVEXIR DDR4-3000 雙通道 跑 DDR4-2133 15-15-15-36 CR1
顯示卡:ASUS RADEON RX550 4GB GDDR5
硬碟:Intel 600P 256GB(NVMe)
POWER:Enermax REVOLUTION X't II 650W
作業系統:Win10 X64
詳細效能測試請看:遊戲、影音平台新選擇,AMD Razen5 1400 開箱評測
Radeon Software Crimson軟體介紹
▼AMD Radeon Software Crimson 是一套整合了顯示卡的【遊戲】、【影像】、【ReLive】、【顯示器】、【系統】的設定軟體。
▼遊戲功能裡面可以設定所安裝遊戲的一些優化設定。
▼影像功能提供許多情境模式可以提升觀賞影片的顯示效果。
▼ReLive功能主要提供錄影功能,目前為全域設定頁面。
▼ReLive功能之錄影設定頁面。
▼ReLive功能之直播設定頁面。
▼ReLive功能之Overlay設定頁面。
▼顯示器功能可以設定顯示器的解析度及、AMD FreeSync.....等功能設定。
▼系統功能之概觀:顯示顯示卡的軟硬體資訊。
▼系統功能之軟體:顯示詳盡的顯示卡軟體資訊。
▼系統功能之硬體:顯示詳盡的顯示卡硬體資訊。
AMD Fluid Motion Video 功能簡介實測
AMD Fluid Motion Video 技術是指透過AMD專有的Frame Rate轉換技術,能夠在進行24fps轉換成60fps的視訊播放時,降低畫面換格時的接續不順,並提供更流暢、更平順的播放畫面。
一般的24fps轉60fps的視訊轉換時,原先是1-2-3的播放順序,轉換成1-1-1-2-2-3的播放順序,亦即前三張的畫格其實都是複製第一張的內容,這種作法在播放時會有Video Judder(晃動)的狀況。
而AMD的Fluid Motion Video則是參考第一張和第二張中間的變化,安插新的變動畫格,因此產生出1-1a-1b-2-2a-3的播放結果,讓視訊在任何Frame Rate下都能夠平順、不損畫質地播放。
要在電腦上使用AMD Fluid Motion功能需要滿足幾個條件才行
1.要使用A10-7xx0 系列 APU、A8-7xx0 系列 APU、A6-7xx0 系列 APU 與 A4-7xx0 系列 APU或是使用AMD GCN1.0以上的顯示卡。
2.要使用Cyberlink PowerDVD 14以上版本的撥放器並要使用藍光畫質的影片。
3.或者需使用Potplayer OR Media Player Classic 撥放器再加上 Bluesky Frame Rate Converter 藍天幀率轉換器。
▼要在電腦上使用AMD Fluid Motion功能,在設定時請務必將Fluid Motion Video功能開啟。
▼使用Cyberlink PowerDVD 15,請要記得開啟 Fluid Motion功能。
▼使用Potplayer搭配Bluesky Frame Rate Converter可以有效提升幀率,由24幀提升至60幀。
▼使用Media Player Classic搭配Bluesky Frame Rate Converter可以有效提升幀率,由24幀提升至60幀。
總結
ASUS RADEON RX550 4GB GDDR5在效能表現上都有達到入門遊戲等級的水準,如不要特效開到最高可以順暢玩一些LOL或者是OverWatch,對於影音撥放有畫質需求的玩家還可以使用AMD Fluid Motion Video技術讓畫質有效提升,如果想要玩直播內建的軟體也可以輕鬆上手。
- May 30 Tue 2017 10:48
遊戲、影音平台新選擇,AMD Razen5 1400 開箱評測
AMD自3月初發表了高階 AMD Ryzen™ 7 系列處理器後,其強大的效能廣受許多玩家喜愛,並於2017年4月11日於全球同步上市中階 AMD Ryzen™ 5 系列處理器,AMD Ryzen™ 5系列共分有4種型號,分別為【Ryzen 5 1600X】、【Ryzen 5 1600】、【Ryzen 5 1500X】與 【Ryzen 5 1400】,採用強大高效的「Zen」架構,提供6核心12執行緒以及4核心8執行緒,使其效能表現超越第七代 Intel Core i5系列大約有69%居多,為遊戲玩家與創作者提供顛覆市場的高性價比。
AMD Ryzen 5 系列簡介及開箱
★「Zen」核心架構。
「Zen」核心採用全新的 x86 處理器設計,啟發 2017 年及之後推出新一代高效能 AMD 運算產品。「Zen」結合最先進的高處理能力和低功率設計方法,為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資料中心和超級電腦打造平衡且多功能的架構。相較於上一代 AMD 核心,AMD 的高效能 x86 核心「Zen」架構可將每時脈週期指令數提升 52%,而不會增加耗電量,提供新一代應用程式所需的效能與效率:雲端運算、企業生產力、身歷其境的視覺體驗、遊戲與資料安全性開啟了全新的疆域 – 而且需要更高的運算效能和最大的能源效率。AMD 工程師一開始在設計全新的「Zen」核心時,旨在滿足這些需求,提供高效能執行引擎、高快取記憶體和強大的多執行緒功能。
★「Zen」微型架構詳細資訊。
「Zen」核心可以有效率地運用可用的微型架構資源,以提供最佳運算效能。相較於我們之前的架構,三層式快取系統以及全新的預擷取演算法,可動態提高快取和執行引擎的處理能力。
★「Zen」微型架構架構特點。
【每個核心雙執行緒 (SMT)1】、【最高 20MB 統一快取】、【高精準 MHz 智慧超頻】、【全新 Micro-op 快取】、【雙 AES 元件以提供安全性】、【高效率 FinFET 電晶體】。
★採用 AMD SenseMI 技術(懂得思考的技術)。
SenseMI 技術,具備一套學習與適應功能,可協助 AMD Ryzen™ 處理器依您和您的應用程式來調整效能。
☆Pure Power 功能:運用精密的智慧感應器網格提供低溫安靜的處理器運作。
監視 CPU 溫度、資源使用情況和耗電量,調適控制功能可根據各種工作量來最佳化耗電量,將耗電量降至最低,以降低系統熱度與噪音
☆精準加速:即時微調處理器效能以符合您遊戲或應用程式的效能速度需求。
以 25MHz 為間隔,將時脈調整至最佳效能,時脈速度變化時不會造成工作暫停,以 25MHz 的遞增幅度進行高精確調整。
☆擴展頻率範圍:提供出色的系統與處理器散熱能力,可為狂熱級玩家自動額外提升效能。
允許 CPU 速度超出平常的精準加速限制,運用散熱解決方案來調整時脈速度:氣冷式、水冷式和 LN2,全自動;無需人工操作,適用於特定 AMD Ryzen 處理器。
☆神經網路預測:內建人工智慧,讓處理器能更有效率地處理應用程式工作量。
每個「Zen」處理器都內建了真正的神經網路,建立暫時地圖來表示程式使用 CPU 的情況,為您的應用程式動作準備好最快速的處理器通道。
☆智慧預取,可預測和預先載入資料的學習演算法,以提供快速且迅速回應的運算能力。
瞭解您的應用程式如何存取本身的資料,精密的演算法可預期並將資料預先載入 AMD Ryzen 處理器,在您需要時準備好重要的資料,提供最佳效能。
★搭載 AM4 平台(適用於 AMD Ryzen 的 AM4 晶片組和主機板)。
全新 AMD AM4 平台著重於輕鬆相容性。我們全新的 1331 針腳處理器插槽適用於第 7 代 AMD APU、AMD Ryzen CPU 和即將推出的「Raven Ridge」APU。
您購買的單插槽 AM4 主機板將可與 AM4 處理器搭配運作!此外,它支援最新的 I/O 標準,例如 USB 3.1 Gen 2、NVMe 或 PCI Express® 3.0,讓您輕鬆打造可隨著您的需求而擴充的高效能系統。
AMD X370 晶片組:超頻和調校的玩家級使用者。
AMD B350 晶片組:高效能和超彈性使用者。
AMD A320 晶片組:基本運算與多媒體播放使用者。
AMD X300 和 A300 晶片組:重視體積小巧的使用者, X300 晶片組還可以兼具超頻和調校。
▼AM4 晶片組功能性比較圖
▼AMD Ryzen 5 處理器,共有: 【Ryzen 5 1600X】、【Ryzen 5 1600】、【Ryzen 5 1500X】與 【Ryzen 5 1400】4個型號。
★AMD Ryzen™ 5 1600X:流暢的遊戲體驗和出色的多核心處理效能。
3.6 GHz 時脈速度及 4.0 GHz 精準智慧超頻,擴展頻率範圍 (XFR) 同時擁有更優異的散熱能力,95 瓦特 TDP。
★AMD Ryzen™ 5 1600:流暢的遊戲體驗和效率,出色的多核心處理效能。
3.2 GHz 時脈速度及 3.6 GHz 精準智慧超頻,AMD Wraith Spire 散熱器,65 瓦特 TDP。
★AMD Ryzen™ 5 1500X:高效能遊戲體驗與處理能力。
3.5 GHz 時脈速度及 3.7 GHz 精準智慧超頻,擴展頻率範圍 (XFR) 同時擁有更優異的散熱能力,AMD Wraith Spire 散熱器,65 瓦特 TDP。
★AMD Ryzen™ 5 1400:出色效能的遊戲體驗與處理能力。
3.2 GHz 時脈速度及 3.4 GHz 精準智慧超頻,AMD Wraith Stealth 散熱器,65 瓦特 TDP。
▼AMD Ryzen™ 5 系列各型號規格比較。
★AMD Ryzen Master 公用程式,搭載 AMD Ryzen 的系統的終極控制,享受個人化的超頻和效率。
讓您充份發揮 AMD RYZEN™ 處理器效能,每個 AMD Ryzen 處理器出廠時均已解鎖倍頻,所以您可以視需要個人化效能。
▼每次執行AMD Ryzen Master均會跳出警告標語,超頻一定有風險執行超頻前請詳閱公開說明書XD。
▼個人化效能:AMD Ryzen Master 可讓您設定最 4 個設定檔,以儲存針對 Ryzen™ CPU 和 DDR4 記憶體自訂的時脈和電壓調整。您也可以鎖定核心和調整記憶體時序。
系統監視:精確硬體狀態更新至關重要,如此 AMD Ryzen Master 才能提供您每個核心的即時監視以及時脈速度和溫度的長條圖,包括平均和尖峰讀取值。
AMD Ryzen™ 5 1400 開箱
▼AMD Ryzen™ 5 1400 正面,有非常明顯的Ryzen LOGO。
▼AMD Ryzen™ 5 1400 反面,共有1331支針腳。
AMD Ryzen 5 1400 效能測試-預設時脈 3.2Ghz Turbo 3.4Ghz
▼測試平台外觀圖。
測試環境
CPU:AMD Ryzen 5 1400(3.2Ghz Turbo 3.4Ghz)
散熱器:Cooler Master Hyper TX3 EVO
主機板:ASUS PRIME A320M-K
記憶體:AVEXIR DDR4-3000 雙通道 跑 DDR4-2133 15-15-15-36 CR1
顯示卡:ASUS RADEON RX550 4GB GDDR5
硬碟:Intel 600P 256GB(NVMe)
POWER:Enermax REVOLUTION X't II 650W
作業系統:Win10 X64
本次還有針對主機板、顯示卡及散熱器各寫了一篇簡易開箱文,有興趣的玩家可以點選一下的連結點。
ASUS PRIME A320M-K 入門級主機板簡單開箱介紹
ASUS RADEON RX550 4GB GDDR5 入門級遊戲顯示卡簡單開箱介紹
Cooler Master Hyper TX3 EVO 入門級塔扇簡單開箱介紹
PS:因ASUS PRIME A320M-K 屬於無法超頻的主機板故本次只做基本效能測試,如想要看AMD Ryzen 5 1400 超頻效能,等小弟有空時使用另一張再寫一篇測試文。
測試時記得將系統設定為高效能,較能發揮系統效能。
▼CPU-Z硬體資訊,在效能測試的部分單執行緒測試370分小輸Intel I5 7500,但多執行緒測試1944分則小贏Intel I5 7500 16%,因測試軟體裡面沒有Intel I5 7500選項,故直接上軟體官方網站上查詢得知。
▼AIDA64 Cache & Memory 測試,讀取為31944 MB/s,寫入為32199 MB/s,複製 29116 MB/s 有達到2133的水準,因相容性問題所以沒辦法達到DDR4-3000的水準,但認證過專用記憶體目前價格偏高,暫不考慮入手。
▼CPUmark99 得分:517,Super PI 1M:13.891s,wPrime 32M:8s 1024M:238.717s。
▼WinRAR 壓縮測試 速度為 4,736 KB/s。
▼CINEBENCH R10 測試,1 CPU:6826 CB,x CPU:26567 CB,OpenGL:7430 CB。
▼CINEBENCH R11.5 測試,CPU:7.66 pts,OpenGL:74.18 fps。
▼CINEBENCH R15 測試,CPU:687 cb,OpenGL:87.95 fps。
▼PCMark7 得分:7131分。
▼PCMark8 得分:4132分。
▼PerformanceTest PASSMARK 得分:3888分。
▼PerformanceTest CPU 得分:8553分及其他測試數據。
▼3DMark Time Spy 得分:1256分。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 得分:905分。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得分:1789分。
▼3DMark Fire Strike 得分:3768分。
▼3DMark Sky Diver 得分:12481分。
▼3DMark Cloud Gate 得分:16819分。
▼3DMark Ice Storm Extreme 得分:96691分。
▼3DMark Ice Storm 得分:105189分。
▼Final Fantasy XIV Stormblood Benchmark 1920x1080 Maximum 得分:3718分。
▼Final Fantasy XIV Heavensward Benchmark 1920x1080 Maximum 得分:3652分。
▼Final Fantasy XIV A Reakm Reborn official Benchmark 1920x1080 Maximum 得分:6097分。
▼RealBench System 得分:90016,H.264 Video Encoding 得分:126354。
▼X264 FHD BENCHMARK 得分:24.3分。
▼HWBOT X265 BENCHMARK 1080P 得分:18.34 FPS。
▼HWBOT X265 BENCHMARK 4K 得分:4.18 FPS。
AMD Ryzen 5 1400(3.2Ghz Turbo 3.4Ghz) 溫度及用功耗測試
分別執行Prime95及FurMark使其CPU及GPU滿載。
▼AMD Ryzen 5 1400(3.2Ghz Turbo 3.4Ghz)待機時溫度最高37度,GPU待機溫度為33度。
▼AMD Ryzen 5 1400(3.2Ghz Turbo 3.4Ghz)滿載時溫度最高51度,GPU待機溫度為72度。
▼AMD Ryzen 5 1400(3.2Ghz Turbo 3.4Ghz)待機時功率消耗約為18.43W,GPU約為3.65W,整台主機約為43.2W。
AMD Ryzen 5 1400(3.2Ghz Turbo 3.4Ghz)滿載時功率消耗約為43.63W,GPU約為68W,整台主機約為139.0W。
AMD Ryzen 5 1400(3.2Ghz Turbo 3.4Ghz)搭配Cooler Master Hyper TX3 EVO在溫度及功耗的表現上真的不錯且還非常安靜。
AMD Ryzen 5 1400 效能測試-Twitch直播遊戲實況
我想透過實況遊戲直播的方式應該也可以顯現多核心的 Ryzen 5 1400 處理器的優點,能夠同時提供遊戲運算效能,並進行 X264 CPU 編碼串流遊戲畫面與錄製遊戲影片。
測試環境
CPU:AMD Ryzen 5 1400(3.2Ghz Turbo 3.4Ghz)
散熱器:Cooler Master Hyper TX3 EVO
主機板:ASUS PRIME A320M-K
記憶體:AVEXIR DDR4-3000 雙通道 跑 DDR4-2133 15-15-15-36 CR1
顯示卡:ASUS RADEON RX550 4GB GDDR5
硬碟:Intel 600P 256GB(NVMe)
POWER:Enermax REVOLUTION X't II 650W
作業系統:Win10 X64
網速:下載120Mbps 上傳30Mbps
OBS環境設定:
串流影像位元率:3500kbit/s
影像解析度:1920x1080 60FPS
直播平台:Twitch
測試遊戲名稱:鬥陣特攻
遊戲解析度:1920x1080 60FPS
圖形品質:特高
距離上次開直播大約又過了2個多月,這次帶來的是AMD RYZEN 5 1400平台的鬥陣特攻直播實況,目的是要挑戰及測試出直播的最低入門規格。
鬥陣特攻直播實況之AMD RYZEN 5 1400 (3.2Ghz Turbo 3.4Ghz)
鬥陣特攻直播實況之AMD Ryzen 5 1400(3.2Ghz Turbo 3.4Ghz)
[youtube]
▼直播時的測試數據
在遊戲直播時我邀請了3位好友們來幫我測試看看直播時遊戲畫質及遊戲的流暢度是否順暢,此次直播唯一的小缺失就是遊戲的音量開得太大導致我麥克風的音量被遊戲音量蓋過許多,變得聽得不是很清楚我的說話,直播後我統計了一些數據如上表,大致上的情況是順暢的,唯一要注意直播遊戲時網頁不要像我一樣開這麼多分頁應該可以解決卡卡的狀況,畢竟顯示卡是使用遊戲入門等級的ASUS RADEON RX550 4GB GDDR5。
性價評比
▼目前AMD Ryzen 5 系列售價從6000到9000不等。
▼目前的AMD Ryzen 5 1400 及 Intel i5-7500~7600K的售價,是以I5-7500~7600K來做對手比較。
如其他硬體規格都不變,我們就只要來比較CPU及主機板就好。
▼這是本次使用的AMD Ryzen 5 1400+ ASUS PRIME A320M-K
▼這是 Intel i5-7500 + 華碩 H110M-A/M.2 在規格及功能性上跟這次的使用的平台AMD Ryzen 5 1400+ ASUS PRIME A320M-K 價格上差不多,但華碩的M.2速度等級較快且整體售價便宜點點。
▼如果是要小超頻我會建議買AMD Ryzen 5 1400 + ASUS PRIME B350M-A + Cooler Master Hyper TX3 EVO,效果上會比較好,如果可以超上3.6Ghz,且記憶體頻率也可以順勢提升,這樣效能應該就可以超過I5-7600。
▼如果是要大超頻我會建議買AMD Ryzen 5 1400 + ASUS PRIME B350M-A + Cooler Master Hyper 212 LED Turbo(紅蓋板) 效果上會比較好,如果有機會超上3.9~4.0Ghz,且記憶體頻率也可以順勢提升,這樣效能應該就可以超過I5-7600K很多,且價格上更具有優勢。
總結
使用了AMD Ryzen 5 1400平台測試玩了一個多星期,做了以上的種種測試,讓我的感覺就是效能、溫度、穩定性及耗電量都有不錯的表現,但因為AMD Ryzen 3系列要在下半年才會上市,所以目前這次才用AMD Ryzen 5 1400來做搭配測試,不然A320主機板我個人認為應該搭AMD Ryzen 3系列CPU會比較有CP值,而AMD Ryzen 5 1400要配上B350主機板能超頻才會有CP值,如果有玩家要投入線上直播入門平台主要零件可以選擇AMD Ryzen 5 1400 + B350主機板 + AMD RX570 OR RX580 會比較有CP值。
以上硬體評測報告分享給想要準備購入新電腦的玩家們作為採購的參考。
- Mar 30 Thu 2017 21:38
絕地大反攻 AMD Ryzen 7 1700 全方位效能評測
前不管高低階處理器的市場裡幾乎都是Intel的天下,AMD幾乎處於被打的窘況,但這個狀態即將被打破了,AMD終於在今年的3月2日推出了眾所矚目的 AMD Ryzen 處理器,首先上市的是高階旗艦款8核16執行緒的 AMD Ryzen 7 處理器,共有: 【Ryzen 7 1800X】、【1700X】與 【1700】3個型號,強大效能表現及價格優勢足以抗衡Intel現有的I7 7700K 與 I7 6900K ,讓Intel也不敢忽視它的存在。
AMD Ryzen 7 系列簡介及開箱
★「Zen」核心架構。
「Zen」核心採用全新的 x86 處理器設計,啟發 2017 年及之後推出新一代高效能 AMD 運算產品。「Zen」結合最先進的高處理能力和低功率設計方法,為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資料中心和超級電腦打造平衡且多功能的架構。相較於上一代 AMD 核心,AMD 的高效能 x86 核心「Zen」架構可將每時脈週期指令數提升 52%,而不會增加耗電量,提供新一代應用程式所需的效能與效率:雲端運算、企業生產力、身歷其境的視覺體驗、遊戲與資料安全性開啟了全新的疆域 – 而且需要更高的運算效能和最大的能源效率。AMD 工程師一開始在設計全新的「Zen」核心時,旨在滿足這些需求,提供高效能執行引擎、高快取記憶體和強大的多執行緒功能。
★「Zen」微型架構詳細資訊。
「Zen」核心可以有效率地運用可用的微型架構資源,以提供最佳運算效能。相較於我們之前的架構,三層式快取系統以及全新的預擷取演算法,可動態提高快取和執行引擎的處理能力。
★「Zen」微型架構架構特點。
【每個核心雙執行緒 (SMT)1】、【最高 20MB 統一快取】、【高精準 MHz 智慧超頻】、【全新 Micro-op 快取】、【雙 AES 元件以提供安全性】、【高效率 FinFET 電晶體】。
★採用 AMD SenseMI 技術(懂得思考的技術)。
SenseMI 技術,具備一套學習與適應功能,可協助 AMD Ryzen™ 處理器依您和您的應用程式來調整效能。
☆Pure Power 功能:運用精密的智慧感應器網格提供低溫安靜的處理器運作。
監視 CPU 溫度、資源使用情況和耗電量,調適控制功能可根據各種工作量來最佳化耗電量,將耗電量降至最低,以降低系統熱度與噪音
☆精準加速:即時微調處理器效能以符合您遊戲或應用程式的效能速度需求。
以 25MHz 為間隔,將時脈調整至最佳效能,時脈速度變化時不會造成工作暫停,以 25MHz 的遞增幅度進行高精確調整。
☆擴展頻率範圍:提供出色的系統與處理器散熱能力,可為狂熱級玩家自動額外提升效能。
允許 CPU 速度超出平常的精準加速限制,運用散熱解決方案來調整時脈速度:氣冷式、水冷式和 LN2,全自動;無需人工操作,適用於特定 AMD Ryzen 處理器。
☆神經網路預測:內建人工智慧,讓處理器能更有效率地處理應用程式工作量。
每個「Zen」處理器都內建了真正的神經網路,建立暫時地圖來表示程式使用 CPU 的情況,為您的應用程式動作準備好最快速的處理器通道。
☆智慧預取,可預測和預先載入資料的學習演算法,以提供快速且迅速回應的運算能力。
瞭解您的應用程式如何存取本身的資料,精密的演算法可預期並將資料預先載入 AMD Ryzen 處理器,在您需要時準備好重要的資料,提供最佳效能。
★搭載 AM4 平台(適用於 AMD Ryzen 的 AM4 晶片組和主機板)。
全新 AMD AM4 平台著重於輕鬆相容性。我們全新的 1331 針腳處理器插槽適用於第 7 代 AMD APU、AMD Ryzen CPU 和即將推出的「Raven Ridge」APU。
您購買的單插槽 AM4 主機板將可與 AM4 處理器搭配運作!此外,它支援最新的 I/O 標準,例如 USB 3.1 Gen 2、NVMe 或 PCI Express® 3.0,讓您輕鬆打造可隨著您的需求而擴充的高效能系統。
AMD X370 晶片組:超頻和調校的玩家級使用者。
AMD B350 晶片組:高效能和超彈性使用者。
AMD A320 晶片組:基本運算與多媒體播放使用者。
AMD X300 和 A300 晶片組:重視體積小巧的使用者, X300 晶片組還可以兼具超頻和調校。
▼高階旗艦款8核16執行緒的 AMD Ryzen 7 處理器,共有: 【Ryzen 7 1800X】、【1700X】與 【1700】3個型號。
★AMD Ryzen™ 7 1800X:現代多核心處理器動力的頂峰。
3.6 GHz 時脈速度及 4.0 GHz 精準智慧超頻,擴展頻率範圍 (XFR) 同時擁有更優異的散熱能力,95 瓦特 TDP。
★AMD Ryzen™ 7 1700X:絕佳的多核心效能。
3.4 GHz 時脈速度及 3.8 GHz 精準智慧超頻,擴展頻率範圍 (XFR) 同時擁有更優異的散熱能力,95 瓦特 TDP。
★AMD Ryzen™ 7 1700:有效率且功能強大的多核心處理能力。
3.0 GHz 時脈速度及 3.7 GHz 精準智慧超頻,具備 RGB 顏色控制的發光 AMD 幽靈風扇散熱系統,65 瓦特 TDP。
▼AMD Ryzen™ 7系列各型號規格比較,Ryzen 7 1700與其他型號相比只差在時脈及TDP較低而已。
★AMD Ryzen Master 公用程式,搭載 AMD Ryzen 的系統的終極控制,享受個人化的超頻和效率。
讓您充份發揮 AMD RYZEN™ 處理器效能,每個 AMD Ryzen 處理器出廠時均已解鎖倍頻,所以您可以視需要個人化效能。
▼每次執行AMD Ryzen Master均會跳出警告標語,超頻一定有風險執行超頻前請詳閱公開說明書XD。
▼個人化效能:AMD Ryzen Master 可讓您設定最 4 個設定檔,以儲存針對 Ryzen™ CPU 和 DDR4 記憶體自訂的時脈和電壓調整。您也可以鎖定核心和調整記憶體時序。
系統監視:精確硬體狀態更新至關重要,如此 AMD Ryzen Master 才能提供您每個核心的即時監視以及時脈速度和溫度的長條圖,包括平均和尖峰讀取值。
AMD Ryzen™ 7 1700 開箱
▼AMD Ryzen™ 7 1700 正面,有非常明顯的Ryzen LOGO。
▼AMD Ryzen™ 7 1700 反面,共有1331支針腳。
AMD Ryzen 1700 效能測試-預設時脈 3.0Ghz Turbo 3.7Ghz
▼測試平台外觀圖。
測試環境
CPU:AMD Ryzen 7 1700(3.0Ghz Turbo 3.7Ghz)
散熱器:CoolerMaster MasterLiquid Lite 120 一體式水冷
主機板:ASROCK X370 Killer SLI
記憶體:AVEXIR 雷電系列 DDR4 2400 雙通道 4GBx2 OC 2666 18-19-19-37
顯示卡:EVGA GeForce GTX 980 TI 6GB
硬碟:Intel 600P 256GB(NVMe)
POWER:BitFenix 方程式 BF700B(700W) 80+銅牌
作業系統:Win10 X64
本次還有針對主機板及散熱器各寫了一篇簡易開箱文,有興趣的玩家可以點選一下的連結點。
ASROCK X370 Killer SLI 電競級主機板簡單開箱
幫你實現光速般的散熱 CoolerMaster MASTERLIQUID LITE 120 開箱簡測
在測試的時候皆使用原廠預設值,唯記憶體超頻為DDR4 2666 18-19-19-37。
測試時記得將系統設定為高效能,較能發揮系統效能。
▼CPU-Z硬體資訊,在效能測試的部分單執行緒測試小輸Intel I7 6900K 10分,但多執行緒則大贏20%。
▼AIDA64 Cache & Memory 測試,讀取為41209 MB/s,寫入為40527 MB/s,複製 36,097 MB/s 還算不錯。
▼CPUmark99 得分:555,Super PI 1M:11.502s,wPrime 32M:12.581s 1024M:364.778s。
▼WinRAR 壓縮測試 速度為 10,404 KB/s。
▼CINEBENCH R10 測試,1 CPU:6560 CB,x CPU:45534 CB,OpenGL:6583 CB。
▼CINEBENCH R11.5 測試,CPU:15.69 pts,OpenGL:58.12 fps。
▼CINEBENCH R15 測試,CPU:1408 cb,OpenGL:109.55 fps。
▼PCMark7 得分:7538分。
▼PCMark8 得分:4560分。
▼3DMark11 得分:P18775分。
▼3DMark11 得分:X8132分。
▼3DMark Fire Strike 得分:14326分。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得分:8083分。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 得分:4270分。
▼3DMark Ice Storm 得分:154385分。
▼3DMark Ice Storm Extreme 得分:146716分。
▼3DMark Sky Diver 得分:36958分。
▼3DMark Cloud Gate 得分:39105分。
▼3DMark Time Spy 得分:5503分。
▼Final Fantasy XIV Heavensward Benchmark EXTREMELY HIGH 得分:14508分。
▼Final Fantasy XIV A Reakm Reborn official Benchmark EXTREMELY HIGH 得分:16664分。
▼STALKER Call of Pripyat DirectX 11 Benchmark 測試。
▼RealBench System 得分:124763 H.264 Video Encoding 得分:240354。
▼X264 FHD BENCHMARK 得分:41.4分。
▼HWBOT X265 BENCHMARK 1080P 得分:35.70 FPS。
▼HWBOT X265 BENCHMARK 4K 得分:8.57 FPS。
AMD Ryzen 1700 效能測試-超頻4.0Ghz
測試環境
CPU:AMD Ryzen 7 1700 OC 4.0Ghz
散熱器:CoolerMaster MasterLiquid Lite 120 一體式水冷
主機板:ASROCK X370 Killer SLI
記憶體:AVEXIR 雷電系列 DDR4 2400 雙通道 4GBx2 OC 2666 18-19-19-37
顯示卡:EVGA GeForce GTX 980 TI 6GB
硬碟:Intel 600P 256GB(NVMe)
POWER:BitFenix 方程式 BF700B(700W) 80+銅牌
作業系統:Win10 X64
▼CPU-Z硬體資訊,在效能測試的部分單執行緒測試小贏Intel I7 6900K 429分,多執行緒則大贏56.5%。
▼AIDA64 Cache & Memory 測試,讀取為41163 MB/s,寫入為40651 MB/s,複製 36,038 MB/s,提升CPU時脈對記憶體讀寫似乎沒有直接關聯XD,提升記憶體時脈及降低時序會比較有感。
▼CPUmark99 得分:610,Super PI 1M:10.354s,wPrime 32M:9.964s 1024M:292.647s。
▼WinRAR 壓縮測試 速度為 11,082 KB/s。
▼CINEBENCH R10 測試,1 CPU:8263 CB,x CPU:56342 CB,OpenGL:6710 CB。
▼CINEBENCH R11.5 測試,CPU:19.31 pts,OpenGL:65.44 fps。
▼CINEBENCH R15 測試,CPU:1735 cb,OpenGL:111.23 fps。
▼PCMark7 得分:8326分。
▼PCMark8 得分:5127分。
▼3DMark11 得分:P19414分。
▼3DMark11 得分:X8244分。
▼3DMark Fire Strike 得分:15635分。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得分:8374分。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 得分:4360分。
▼3DMark Ice Storm 得分:186551分。
▼3DMark Ice Storm Extreme 得分:174807分。
▼3DMark Sky Diver 得分:40289分。
▼3DMark Cloud Gate 得分:46396分。
▼3DMark Time Spy 得分:5732分。
▼Final Fantasy XIV Heavensward Benchmark EXTREMELY HIGH 得分:15446分。
▼Final Fantasy XIV A Reakm Reborn official Benchmark EXTREMELY HIGH 得分:19245分。
▼STALKER Call of Pripyat DirectX 11 Benchmark 測試。
▼RealBench System 得分:148555 H.264 Video Encoding 得分:288265。
▼X264 FHD BENCHMARK 得分:50.3分。
▼HWBOT X265 BENCHMARK 1080P 得分:43.67 FPS。
▼HWBOT X265 BENCHMARK 4K 得分:10.45 FPS。
▼AMD Ryzen 7 1700 效能比較表。
AMD Ryzen 1700 溫度及用功耗測試
分別執行HWBOT X265 BENCHMARK及3DMark Time Spy使其滿載。
▼AMD Ryzen 7 1700(3.0Ghz Turbo 3.7Ghz)待機時溫度最高37度。
▼AMD Ryzen 7 1700(3.0Ghz Turbo 3.7Ghz)滿載時溫度最高52度。
▼AMD Ryzen 7 1700(3.0Ghz Turbo 3.7Ghz)待機時功率消耗63.9W,滿載時功率消耗360.2W。
▼AMD Ryzen 7 1700 OC 4.0Ghz 待機時溫度最高47度。
▼AMD Ryzen 7 1700 OC 4.0Ghz 滿載時溫度最高84度。
▼AMD Ryzen 7 1700 OC 4.0Ghz 待機時功率消耗64.3W,滿載時功率消耗402.3W。
CoolerMaster MasterLiquid Lite 120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對抗AMD Ryzen 1700超頻時所產生的熱量表現上還算滿意,如果可以的話換上CoolerMaster MasterLiquid Pro 240一體式水冷散熱器應該會有更好的表現。
AMD Ryzen 1700 效能測試-Twitch直播遊戲實況
我想透過實況遊戲直播的方式應該也可以顯現多核心的 Ryzen 7 1700 處理器的優點,能夠同時提供遊戲運算效能,並進行 X264 CPU 編碼串流遊戲畫面與錄製遊戲影片。
測試環境
CPU:AMD Ryzen 7 1700(3.0Ghz Turbo 3.7Ghz) & OC 4.0Ghz
散熱器:CoolerMaster MasterLiquid Lite 120 一體式水冷
主機板:ASROCK X370 Killer SLI
記憶體:AVEXIR 雷電系列 DDR4 2400 雙通道 4GBx2 OC 2666 18-19-19-37
顯示卡:EVGA GeForce GTX 980 TI 6GB
硬碟:Intel 600P 256GB(NVMe)
POWER:BitFenix 方程式 BF700B(700W) 80+銅牌
作業系統:Win10 X64
網速:下載120Mbps 上傳30Mbps
OBS環境設定:
串流影像位元率:3500kbit/s
影像解析度:1920x1080 60FPS
直播平台:Twitch
測試遊戲名稱:鬥陣特攻
遊戲解析度:1920x1080 60FPS
圖形品質:最高
本人第一次接觸遊戲直播這方面,所以有上網做了一下功課,發現大部分直播玩家們都是使用OBS直播軟體,所以也去研究了如何使用,因為第一次錄遊戲實況所以口齒及肢體動作顯得有點卡卡的,所以錄了好幾段遊戲實況直播的影片,下面挑選了最後錄的較好的兩段影片作展示,小弟是鬥陣特攻的新手,遊戲的技巧比較沒那麼高超,請大家多多包涵。
鬥陣特攻Twitch直播實況之AMD RYZEN 1700影片總覽
鬥陣特攻直播實況之AMD RYZEN 1700 (3.0Ghz Turbo 3.7Ghz)
鬥陣特攻直播實況之AMD RYZEN 1700 OC 4.0Ghz
在遊戲直播時我邀請了4位好友們來幫我測試看看直播時遊戲畫質及遊戲的流暢度是否順暢,在預設時脈時CPU使用率最高飆到51%,超頻到4.0Ghz後CPU使用率最高只到39%,結論是超頻前遊戲的畫面及速度已經很順暢了,超頻後就更穩定了,簡直游刃有餘。
CP值評比
▼目前市場上Intel I7-6950X 售價為NT55600,Intel I7-6900K 售價為NT36300,Intel I7-7700K 售價為NT10800,這都還不包含散熱器喔。
▼就算使用最高等級的AMD RYZEN 1800X加上華碩CROSSHAIR VI HERO加上CoolerMaster MasterLiquid Pro 240再加上華碩GTX 1080Ti Founders Edition也都還比一顆Intel I7-6950X還便宜NT2230,剩下的還可以再買一個2TB傳統硬碟來使用。
▼或者選擇較便宜的AMD RYZEN 17000加上華碩 PRIME X370-PRO加上CoolerMaster MasterLiquid Pro 240再加上華碩 ROG STRIX-GTX1070-O8G-GAMING也是比一顆Intel I7-6900K還便宜NT2240,剩下的也還可以再買一個2TB傳統硬碟來使用。
沉寂四年之久的AMD這次推的的AMD Ryzen 7系列處理器,8核心16執行緒其強大的效能及實惠的價格,對於電競狂熱者、超頻玩家、影音編輯者及直播實況主在電腦採購時真的是一大福音。
總結
經過大約一周的測試AMD Ryzen 7 1700處理器平台,在CPU超頻的部分可以到達4.0Ghz跑完所有測試軟體,再超上去有測試過4.05Ghz~4.2Ghz,非常容易當機或只能跑完部分測試,不管怎麼加電壓沒有用,或許有一部分的原因是目前使用的散熱器不夠強大,如果改成液態氮散熱的話,應該有機會能獲得更好的成績,對於一般玩家來說,講究CP值還要兼具穩定運作超頻到4.0Ghz已經非常夠用了,記憶體部分我使用了兩款記憶體:AVEXIR 雷電系列 DDR4 2400 4GB及AVEXIR DDR4-3000 8GB,前者插上兩支時可以超頻到DDR4-2666時脈,插上4支只能到DDR4-2133時脈,後者插上兩支時也只能超頻到DDR4-2666時脈,無法到DDR4-3000以上,所以相容性真的有待加強,這次AMD Ryzen 7使用了最新的AM4平台,支援了針對目前PCIe® 3.0 和 NVMe 技術,以及第一個提供原生 USB 3.1 Gen2 支援的晶片組,只是目前使用的這張ASROCK X370 Killer SLI只支援到USB 3.0有點小遺憾,此次的AM4主機板還有一個亮點就是支援RGB LED的供電,且購買AMD Ryzen 7 1700就原廠就內建RGB幽靈風扇,所以各家主機板廠商都會將此特色融入自己的主機板上並配合電競周邊同步控制,對於電競風的盛行,AMD真的有跟上時代的腳步唷,綜合這次AMD Ryzen 7 1700的各種特色及優點:搭配X370或B350晶片組主機板即可輕鬆超頻、多核心的運算能力、I/O支援度、創新設計表現上很滿意對於,但如果可以再改善記憶體的相容性及提升超頻時脈(永遠不滿足現狀XD)就更好了,對於已經厭倦Intel擠牙膏式的處理器效能,AMD對於Intel在處理器的戰爭可以說是絕地大反攻,重返榮耀!!
以上硬體評測報告分享給想要準備購入新電腦的玩家們作為採購的參考。
- Dec 05 Mon 2016 16:22
4K影音、資料保護一次滿足,Thecus N4810 + Seagate IronWolf 那嘶狼系列 NAS專用硬碟開箱測試
前言
近年來由於綁架病毒的猖獗,讓許多企業及一般使用者的檔案資料無法開啟使用而造成莫大損失,再加上大尺寸4K顯示器、影片及支援4K的行動裝置慢慢的普及,還有高容量硬碟的推出,這種種因素都讓使用者對於NAS所能提供的功能性也跟以往單純的資料存取及共享漸漸提升了許多,如何選購能夠兼顧資料保存的安全性及方便4K多媒體影音播放的NAS就顯得格外重要。
這次要來為大家介紹一款由 Thecus 樺賦科技最新推出的【Thecus N4810 4bay 網路儲存伺服器】與 Seagate 希捷科技最新推出的【Seagate IronWolf 那嘶狼系列 NAS專用硬碟】,N4810 NAS採用 Intel Celeron N3160 四核心處理器,內建 4GB DDR3L 記憶體,如果有企業使用的服務與同時操作人數較多時,可建議將記憶體擴充至8GB,讓系統有更大的記憶體來同時服務更多的使用者;並具備2組 Intel 1000 BASE-TX 乙太網路孔,能夠實現網路聚合的七種使用模式:包括負載平衡(Load Balance)、故障切換(Failover)、802.3ad、Balance-XOR、Broadcast、Balance-TLB 與 Balance-ALB 等模式,N4810 NAS 搭載了Thecus最新操作系統ThecusOS™ 7.0 ,操作、外觀以及功能等全方位提升讓使用者有全新體驗,直覺化設計、功能導向設計則進一步讓管理檔案更靈活多變、輕鬆上手。ThecusOS™ 7.0 新功能全面升級照片管理中心、檔案管理中心、APP應用程式中心以及使用者雲端空間,讓每個使用者都擁有專屬的資料管理介面。N4810 NAS 也具備超強多媒體影音播放功能,具備 HDMI、DP以及SPDIF等影音輸出介面,更厲害的是支援 4K H.264及H.265的高畫質的影音內容播放;提供3組 USB 3.0 插孔以及1組 USB 3.0 Type C 介面插孔,對於資料安全的部分N4810 NAS提供了AES 256-bit RAID加密工具還有可達RAID 10的容錯機制及資料快照功能,讓使用者可自行選擇某個時間段的快照備份並輕鬆完成還原工作。
這次搭配 Thecus N4810 NAS所使用的硬碟為Seagate IronWolf 那嘶狼系列 NAS專用硬碟,使用了AgileArray的NAS最佳化技術,擁有24x7工作天數及每年180TB的使用者工作負載率,每年開機時間達到8760個小時的不間斷工作時間,容量6TB以上的硬碟還搭載RV旋轉震動感應器,能讓硬碟在多顆硬碟存放環境下持續保持效能以及穩定,而硬碟容量1TB、2TB、3TB、4TB、6TB、8TB及10TB,使用者可以依照需求來做選擇。
▼Thecus N4810 詳細硬體、軟體規格介紹。
▼Thecus N4810 特色介紹。
Thecus N4810與Seagate IronWolf 那嘶狼系列 2TB NAS專用硬碟開箱介紹
▼Thecus N4810外箱標示有產品外型與產品特色介紹,Seagate IronWolf 那嘶狼NAS專用硬碟外盒印有狼的LOGO。
▼Thecus N4810特色有:
★搭載Intel Celeron N3160 1.6GHz四核處理器(Braswell)。
★支援4K多媒體影音播放。
★Thecus 失效接管功能。
★隨機附贈免費Intel防毒軟體及Acronis備份軟體。
★支援行動裝置 APP:Thecus T-OnTheGo™ ,上傳、下載及串流多媒體檔案。
★搭載4GB DDR3L記憶體(最大支援到8GB)。
★支援DP、HDMI影音輸出。
★支援S/PDIF光纖音訊輸出。
★Dropbox/Amazon S3/ElephantDrive
▼Thecus N4810 正面,前方面板設有一組USB3.0插孔,方便使用者安裝外接裝置,下方有電源按鈕,上方有狀態屏幕及操作按鈕,左方有電源、網路、硬碟及USB外接裝置LED指示燈。
▼Thecus N4810 側面擁有金屬外殼。
▼Thecus N4810 背面設計有兩個10/100/1000 BASE-TX 乙太網路孔、SPDIF 輸出、2個USB3.0插孔、USB3.0 Type-C 插孔、DP輸出、HDMI輸出及散熱風扇。
▼Thecus N4810 底部設計有進氣孔以及產品的型號規格、序號標籤貼紙。
▼按下PUSH按鈕即可輕易的將硬碟支架取出。
▼硬碟支架屬於塑膠製品,前方前有金屬製的進氣孔檔片,還設計有鑰匙鎖孔。
▼硬碟支架設計有免螺絲安裝,支援3.5吋及2.5吋硬碟,2.5吋需使用螺絲安裝。
▼輕輕鬆鬆即可將硬碟裝上。
▼Thecus N4810 硬碟槽內部為金屬製的構造。
▼打開外殼,可以看見主機板,上面還有一個2.5吋的SATA硬碟插槽,是另一個兄弟機型號W4810,用來安裝SSD硬碟當作系統使用,或許以後會開放N4810使用。
▼Thecus N4810 主機板背面設計有兩個記憶體插槽,還貼有一大片黑色絕緣膠膜。
▼Thecus N4810 出廠時已內建一條innodisk的4GB DDR3L 1600記憶體。
▼Thecus N4810 配件包裡面有多國語言快速安裝手冊、保證書、安裝設定光碟、變壓器、電源線、RJ-45網路線、電源線防脫落束線帶、固定螺絲以及硬碟防盜鑰匙。
▼變壓器輸出使用19V 4.7A,輸入使用100~240V,並通過多項國際安規。
▼網路線的接頭竟然採用高級的金屬遮罩,真的太佛心了。
▼將所有硬碟裝入後,再插上網路線、電源線及HDMI線,即可準備開機。
▼開機後顯示面板會顯示Thecus NAS Start與系統版本。
▼這裡有個細節要非常注意,因為Thecus N4810出廠IP指定為192.168.1.100,如果自己的網域不是這個區段,請跟著我的步驟去修改,不然你在設定時會找不到NAS喔。
步驟一:請按Enter五次,輸入密碼為0000。
▼再按下鍵將選項指到Network Setup後按Enter。
▼再將WAN Tpye設定成DHCP即可讓NAS抓取到你的IP路由器所發放的IP。
▼這次開箱介紹的硬碟是搭配 Seagate 那嘶狼系列 2TB NAS專用硬碟來做測試,如有高容量需求的玩家也可以直接購買那嘶狼系列6TB以上的硬碟來使用,為了節省版面硬碟開箱部分移至另一篇文章單獨介紹
家用入門NAS的好幫手 Seagate IronWolf 那嘶狼系列 2TB NAS專用硬碟開箱簡測
Thecus N4810 系統初始化相關設定
▼第一次安裝設定系統時可以使用光碟片內的安裝程式來設定,沒有光碟機的使用者也可以從官網下載【Thecus_Setup_Wizard】程式來安裝。
▼安裝後執行設定軟體,讓他來抓取區域網路內的Thecus N4810,這裡要注意的是如果抓不到Thecus N4810,請將防火牆暫時停用即可。
▼輸入預設帳號及密碼,皆為admin。
▼可以設定成指定IP,以後管理上比較方便。
▼輸入新密碼。
▼即會開始設定 Thecus N4810。
▼設定完畢後請按下【Start Browser】開啟瀏覽器,來做登入。
▼請輸入帳上及剛剛設定的新密碼即可登入。
▼登入後系統預設會先去幫你檢查軔體是否為最新版本,請選擇左邊去做跟新軔體的動作,更新完畢系統會自動關機,請自行重新開機。
▼在更新軔體時千萬要注意不要斷電,就跟一般我們更新主機板BIOS一樣,不然會發生很恐怖的事情。
▼登入ThecusOSTM 7.0後,你會發現系統為英文介面,可以從右上角【admin】的圖形按下去,來做語言變更。
▼剛開始會出現【系統初始化設定精靈】使用者先依照指示來建立磁碟陣列。
▼目前只有安裝兩顆Seagate 那嘶狼系列 2TB NAS專用硬碟。
▼因為只有兩個硬碟所以只有 JBOD、RAID 0及RAID 1可以做選擇,這裡我們選擇RAID 1來做設定,好處是對於資料安全性較佳。
▼因為目前沒有其他硬碟所以就直接跳到下一步。
▼檔案格式有:【EXT4】、【EXT3】、【BTRFS】及【XFS】四種,這裡我會選擇【BTRFS】,因為可以支援快照功能,在資料的安全性上又大大加分了。
▼這有要順便建立一下使用者帳號,玩家們可以先輸入1組,之後還是可以自行在新增帳號,如需有管理者權限記得將右上角打勾。
▼這裡已我先建立了三個群組,代號100為系統預設的users群組。
▼這裡已我先建立了三個資料夾,也順便設定一下使用權限。
▼檢視各項設定沒問題後即可按下新建。
ThecusOS™ 7.0 介面介紹
N4810搭載Thecus最新操作系統ThecusOS™ 7.0 ,操作、外觀以及功能等全方位提升讓使用者有全新體驗,直覺化設計、功能導向設計則進一步讓管理檔案更靈活多變、輕鬆上手。ThecusOS™ 7.0 新功能全面升級照片管理中心、檔案管理中心、APP應用程式中心以及使用者雲端空間,讓每個使用者都擁有專屬的資料管理介面。
▼右上【admin】圖示,按下後可以設定語言、變更密碼以及登出。
▼右上【電源按鈕】可以設定關機與重新啟動系統。
▼右上的【資源監控】圖示鈕,按下後可以顯示系統監控區塊,可以監看CPU、RAM、硬碟及網路的使用狀態。
▼右上的【系統紀錄】圖示鈕,按下後可以顯示系統的所有日誌紀錄。
▼右上的【問題回報】圖示鈕,按下後可以顯示寄信給Thecus公司做技術問題詢問。
▼左上的【控制面板】圖示鈕,按下後可以顯示最常用的功能,分為【控制】、【權限】、【儲存】、【服務】與【備份】。
▼左上的【App中心】圖示鈕,按下後會顯示App中心,可以讓使用者自行安裝想要的App模組套件,來擴充N4810 NAS的功能。
▼左上的【檔案中心】圖示鈕,按下後會顯示檔案中心視窗,這功能類似Windows系統裡的檔案總管功能。
▼在圖示上按右鍵可以在桌面上新增較常用的功能捷徑。
ThecusOS™ 7.0-控制面板之各項功能簡介與常用功能介紹
★控制-系統紀錄與提醒
▼顯示系統的各項資訊紀錄。
▼顯示使用者存取各項服務的紀錄,如FTP、Windows File Service、VPN....等。
▼建議可以去設定啟用使用者存取紀錄及系統日誌精靈,以後遇到問題時比較好找出原因。
▼如有異常狀況時可以設定啟用電子郵件通知警示,讓在遠處時也能即時收到NAS的狀態。
★控制-電源與硬體
▼可以建議將Eup模式功能開啟會比較省電。
▼可設定電源關機與開機的時間,依照使用者的需求來做決定。
▼需要使用網路喚醒NAS的玩家可以勾選使用,有時候還蠻方便的。
▼支援UPS服務可以設定自己的UPS與NAS系統結合。
▼這邊可以啟動蜂鳴器警示功能及風扇速度控制,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做調整。
★控制-系統資訊
▼可顯示N4810的各項系統狀態如軔體版本、CPU溫度及使用率、RAM使用率、系統溫度及風扇轉速....等。
▼紀錄目前網路的使用狀態。
▼紀錄目前已經開啟或停止的網路服務狀態。
▼紀錄硬體資訊,如CPU規格及核心、記憶體大小(目前已升級到8GB)、網路介面卡....等資訊。
★控制-網路設定
▼可以設定IP為固定IP或動態IP。
▼可做聚合網路介面設定。
Link Aggregation,可稱頻寬聚集或網路聚合,是 IEEE 標準規格802.3ad協定中的一部份,802.3ad協定規範是:交換機(Switch)上許多不同的實體連接埠,可以邏輯性的共同結合在一起,進而視為一條實體線;網路聚合功能也有不同稱呼,Intel 叫Link Aggregation,3COM 叫Port Trunking;在 Linux 系統下可利用軟體的方式(Linux Bonding 的技術)結合多張網路卡來增加網路頻寬。
簡單來說,當我們一張網卡的速度不夠的時候,就可以試著兩張網卡綁在一起來使用。
Aggregation Type聚合類型:
Load Balance(L/B; 負載平衡):負載平衡在網路聚合中,自動分配工作量以達到最佳資源利用。極大化提高吞吐量,減少響應時間,避免過載。
Failover(容錯切換/故障切換):在網路聚合中,當網路發生故障時,自動切換到冗餘或備用的網路。
802.3ad:802.3ad是IEEE 802.3ad規範的網路聚合模式。可將多個網路埠組成一個共享相同速度與全雙工的網路聚合,以獲得容錯、負載平衡與提高傳輸效率的功效。
Balance-XOR:在發送端所有可用網路埠的MAC位址間,將封包流量分散到所有可用網路埠上。這種模式有容許故障失效與流量負載平衡的效果。
Broadcast:廣播的模式,設法把需要傳輸的「每一個封包」,發送給網路聚合中「每一個網路埠」。當其中一個網路埠失效的時候,仍可正常運作。
Balance-TLB (Transmit Load Balance):此模式對於封包的發送與接收作業採不同機制。對於發送埠同時具有自動負載平衡和容錯功能,而接收埠只具有容錯的功能。
Balance-ALB (Adaptive Load Balance):發送與接收同時具備自動負載平衡與容錯功能, 其中一個網路埠失效時,仍可持續運作。
▼按下新增後,有7種聚合模式可以讓使用者去做選擇。
▼聚合成功後要重新開機才會生效。
▼可以針對各種每張網路卡所提供的服務去做流量設置。
▼支援免費的DDNS讓玩家來設定,適合沒有固定IP的玩家。
★控制-外接裝置
▼可顯示外接儲存裝置,如隨身硬碟、隨身碟。
▼支援印表機列印服務。
★控制-韌體設定
▼這裡可以手動來升級系統軔體。
▼可以備份及回復系統組態。
▼可以讓系統自動來升級軔體。
▼讓系統回復到出廠設定。
★權限
▼這裡可以新增新的共用資料夾及權限。
▼這裡用來新增新的使用者帳號。
▼這裡用來新增新的群組。
▼可以針對不同的使用者做硬碟空間的配額限制,預設為不限制。
▼可以備份換還原使用者及群組的名單...等。
★儲存
▼這裡可以檢視目前磁碟陣列的各項狀態。
▼磁碟可以顯示S.M.A.R.T資訊及詳情。
▼還有磁碟自我檢測的功能,分為快速檢測及完整檢測。
▼可依照自己需求設定磁碟休眠的時間。
▼可以針對磁碟做加密的功能。
▼可以掛載ISO檔案
▼掛載後可以循著掛載路徑找到掛載的資料。
▼可以依照需求去啟動iSCSI的功能設定。
▼服務-檔案服務,Windows檔案服務(Samba)是最常見服務功能,建議玩家可以將資源回收桶的功能打開,避免誤刪資料時可以有機會救回。
▼AFP是Apple系統專用的服務。
▼如需FTP服務請記得打勾,預設埠號是21,但因為我還有其他NAS,所以才改成22。
▼要使用行動裝置連線到Thecus N4810時,WebDAV服務一定要開啟喔。
▼網頁服務(HTTP)也是最常見的服務功能。
▼iTunes音樂伺服器可以依照個人需求來開啟。
▼如果時常有在中國大陸工作,VPN伺服器是你的好幫手,可以讓你跨過重重障礙。
▼要使用VPN要先設定可以使用的使用者帳號。
▼這裡可以顯示使用VPN連線進來的使用者。
▼如果你也想連線到別人的VNP主機,可以從這邊去做設定。
▼UPnP服務,如果你的IP路由器有支援UPnP功能就可以重這邊來開啟設定。
▼UPnP埠號管理,如果你的IP路由器有支援UPnP功能,從這裡來做服務的埠號開通是最方便的,如果沒有就只好從路由器去設定。
★備份
▼本地備份,可以用來備份NAS本機的資料到其他資料夾,可以建立備份排程。
▼備份-Rsync,可以用來登入遠端Rsync伺服器,資料備份到另一台NAS,達成多重資料保護,非常實用。
▼登入遠端Rsync伺服器後選擇要備份的資料。
▼可以設定排程來達到自動化備份資料的效果。
▼可以依照個人需求勾選設定。
▼全部設定完成後按下完成按鈕即可。
▼啟用Rsync伺服器,這用來讓客戶端NAS連線進來備份資料,這裡設定是屬於伺服器端,上面說的是客戶端設定。
▼可以設定插入USB儲存裝置時的備份動作。
▼可以設定插入USB儲存裝置時所要儲存的資料夾。
▼Thecus N4810還有支援 Amazon S3的雲端備份功能,有需要的玩家可以在這裡做設定。
▼可以設定當系統發生故障時用來備援的主機。
★相片中心
▼登入剛創立的新帳號時上,桌面上方就會出現相片中心,(admin帳號不會有此選項),可用來存放自己的相片,每個帳號的相片中心是各自獨立的。
▼相片中心的操作方式跟檔案總管類似,可以將選定照片來做刪除、重新命名、相片分享...等動作。
▼相片分享時可以設定密碼保護及分享時效,及可產生分享連結與 QR code代碼圖示,使用上非常方便。
▼這裡可以管理分享後的連結,使用上也非常方便。
★外部連線設定
使用NAS最重要的事,就是當人在外網時可以隨時順利連到NAS來存取資料,所以一定要需要設定外部連線才行,這裡會教大家如何設定把自己的NAS連結外網
▼首先要先取得固定IP才行,如果你的網路使用的是HINET且是使用浮動IP,請到HINET的官網去申請變更為固定IP,再將IP路由器的連線方式更改成固定IP。
▼如果你是使用第四台的網路,例如凱擘大寬頻請到凱擘大寬頻官網去設置IP綁定服務。
▼再來啟用HTTP網頁服務。
▼FTP網路服務可以依需求設定。
▼設定啟用UPnP服務,如果你的IP路由器有支援UPnP功能就可以重這邊來開啟設定。。
▼新增服務埠號,如果你的IP路由器有支援UPnP功能,從這裡來做服務的埠號開通是最方便的,如果沒有就只好從路由器去設定。
▼IP路由器可以從,通訊埠轉發去設定你所需要的服務埠號。
▼如果覺得IP位址不易記,可以去申請一組方便記憶的免費的DDNS動態轉址,Thecus N4810支援許多免費的DDNS動態轉址廠商。
★印表機設定
▼如果家中或公司裡有印表機但又沒有支援WIFI功能的話,可以將印表機接上Thecus N4810 NAS,讓你的印表機瞬間升等為網路印表機。
▼請新增一台印表機時選擇【依其他選項尋找印表機】,在空格中輸入http://<Thecus_NAS>:631/printers/usb-printer,這裏的<Thecus_NAS_IP>是N4810的IP位址。再點擊下一步。
▼將事先準備好的印表機驅動程式載入就可以順利新增印表機了。
★資料快照功能測試
之前綁架病毒大流行,造成很多人損失慘重,有了資料快照的話就能解決誤刪資料或資料被綁架的窘境了。
▼要使用資料快照功能,在建立磁碟陣列時就要先將磁區設定成BTRFS格式才行。
▼只有NAS_Public以及自己建立的資料夾才支援快照功能。
▼點選想要設定的資料夾再按下快照即可順利產生快照記錄檔。
▼可以設定排程規則讓系統自動幫你拍下快照。
▼這裡示範將21.6GB的音樂欣賞資料夾刪除且從資源回收桶移除。
▼再使用快照回復,回復快照時會暫停所有服務功能,回復時會將所有資料覆蓋,所以之後新增的檔案也會通通消失喔。
▼快照回復的速度很快,大約1分鐘左右就可以順利將21.6GB的檔案回復完成。
▼快照回復還有另一種方式,就是使用Samba方式,點進快照資料夾【snapshot】,選擇快照的時間點後,去將想要的資料複製回來。
★資料儲存、下載與分享
▼想要將資料存取至NAS的方式最簡單且方便的方式除了Samba外還可以使用檔案中心的方式,他的操作類似檔案總管。
▼按下上傳鈕可以從自己的電腦裡選擇要上傳到NAS的檔案,但目前我發現一個小缺點是他沒辦法背景作業,如果上傳大檔需要花很久的時間,短時間你會沒辦法做其他操作。
▼上傳完成會顯示100%。
▼使用檔案中心最大的優點是易於分享檔案,選擇要分享的檔案後按下分享檔案,就會出現分享的視窗。
▼設定好設定密碼及時效後就可以去產生分享連結及QR Code圖示,真的非常方便。
▼這裡可以管理所有分享的連結。
Thecus N4810 資料傳輸速度測試
▼使用FastCopy 使用4.8GB檔案做資料讀寫測試。
從SSD→2TB NAS HDD 寫入:110.8MB/s,從2TB NAS HDD→SSD 讀取:112.5MB/s
從傳統硬碟→2TB NAS HDD 寫入:112.1MB/s,從2TB NAS HDD→傳統硬碟 讀取:112.7MB/s
▼使用AJA System Test做讀寫測試。
【4GB 3840X2160 10-bit】讀取:111MB/s ,寫入:111MB/s。
▼使用CrystalDiskMark做讀寫測試。
隨機模式, Seq讀取:111.8MB/s,Seq寫入:107.6MB/s。
0 FILL模式, Seq讀取:110.9MB/s,Seq寫入:107.4MB/s。
做讀寫測試。ATTO Disk Benchmark。
最大讀取速度:118.5MB/s,最大寫入速度:117.9MB/s。
▼使用NAS performance tester 做讀寫測試。
File size 4,重複測試5次後,得到的平均寫入速度為:99.5 MB/s,讀取速度為:89.4 MB/s。
File size 400,重複測試5次後,得到的平均寫入速度為:115.54 MB/s,讀取速度為:117.44 MB/s。
Thecus N4810 APP安裝與應用介紹
▼App中心的應用模組很多,各種類型的插件均有涉獵,使用者一開始可以先到推薦的App來看看有沒有需要的App模組。
▼防毒類型插件裡還有知名的McAfee可以做免費使用,建議玩家們一定要來安裝,可以防止你的NAS的檔案中病毒,圖示中間有兩個勾,使用者可以依需求勾選。
▼App中心也支援手動離線安裝App喔。
★McAfee防毒模組簡介
▼打開後McAfee防毒視窗,這裡有掃瞄器可以讓使用者自行去掃描文件。
▼這裡可以更新病毒定義檔,還可以排定掃毒時間。
▼這裡存放受感染的文件檔案。
★Transmission下載模組簡介
▼Transmission主要是用來下載BT檔案。
▼選擇從網路讓蒐集到的BT種子檔案後上Upload即可開始下載。
▼可以同時下載許多BT種子檔案,非常方便。
★PLEX多媒體影音播放器模組簡介
▼PLEX可用來播放影片、音樂及照片,剛開始用時要先註冊一個帳號才行。
▼註冊完帳號後會顯示有新的版本可下載,玩家們可以先去更新一下再來使用。
▼目前的版本為1.2.7.2987。
▼一般設定可以設定的選項很多玩家可以依需求來設定。
▼播放器可以設定的選項很多玩家可以依需求來設定。
▼伺服器可以設定的選項很多玩家可以依需求來設定。
▼在首頁即可新增媒體庫,可以新增的類型有五種,分為【電影】、【電視節目】、【音樂】、【相片】以及【家庭影片】。
▼新增路徑可以選擇NAS裡的檔案。
▼所有新增的檔案都一覽無遺。
Thecus N4810 多媒體應用介紹
▼Thecus N4810 在多媒體影音播放方面非常強大,可以透過外接顯示器來瀏覽影片、音樂及相片,只要接上HDMI及鍵盤滑鼠就可以順利瀏覽網頁也可以透過網頁再登入ThecusOSTM 7.0來做一些功能上的設定。
★KIDI多媒體影音播放簡介
▼KIDI是非常強大多媒體影音播放器,可以瀏覽相片、影片及音樂。
▼點選Add pictures...可以加入想要的相片喔。
▼測試播放4K H.264的影片,非常順暢,就算拖移時間軸也沒有卡頓的現象發生。
▼測試播放4K H.265的影片,非常順暢,就算拖移時間軸也沒有卡頓的現象發生。
▼既然4K都能順利播放那1080P影片肯定也是小菜一碟。
▼播放音樂也沒問題喔,只是沒辦法呈現韓語檔名而呈現許多問號XD。
★iTunes伺服器應用
▼Thecus N4810也支援常見的iTunes伺服器,有需求的玩家可以到服務選項裡的iTunes音樂服務,去將iTunes服務啟用。
▼打開iTunes後就可以發現剛剛啟用的N4810(iTunes)。
▼選擇後就會跳出輸入密碼的視窗,輸入完密碼後即可看見N4810裡面所分享的音樂了。
▼可以順利播放音樂呢。
Thecus N4810 行動裝置APP安裝與應用介紹
★使用行動裝置時請記得將WebDAV服務開啟且 UPnP埠號需配合開啟9800埠
Thecus於9月份推出最新遠端系統監控APP-Thecus Connect™,相容與所有 Thecus Linux 架構NAS,使用者能遠端即時連接他們的NAS,以獲取NAS最即時的資訊,讓您能夠輕易的用on/off 遠端開啟網路服務。當有狀況發生時,智慧警示功能會即時並持續通知使用者直到狀況解除,針對主要事件的詳細歷史記錄都會被保存在log裡面。
※ 請確保你的手機 WiFi連結與NAS是在同一個網域。目前僅提供WiFi連結模式。其他模式近期推出。
▼Thecus Connect™在Google play商店裡可以搜尋的到。
▼開啟Thecus Connect™後,手機 WiFi連結與NAS是在同一個網域即可顯示出N4810 NAS。
▼輸入帳號及密碼即可完成登入。
▼第一次登入示會顯示聲明稿,還好只是針對NAS的監控與設定功能而已,不然真的會讓人使用起來蠻驚嚇的。
▼登入後會顯示登入帳號名稱、IP及NAS版本。
▼最左邊有功能表選單,與首頁下方的功能鍵是一樣的功能。
▼系統資訊,可呈現N4810的一些系統資訊、系統健康以及網路設定,電腦版ThecusOSTM 7.0一樣。
▼儲存狀態,紀錄目前N4180的硬碟儲存狀態、陣列模式以及磁碟紀錄。
▼網路服務,可以設定開啟或關閉網路服務的項目,例如FTP、Samba。
▼智慧警示與系統紀錄。
▼偏好設定,可依照自己的喜好需求去設定。
Thecus T-OnTheGo可以進行行動裝置的資料上下傳、NAS照片瀏覽、音樂撥放、影片撥放這些功能, 整合性的完整包裝在同一支APP中, 並且同時支援Android及IOS系統。
▼Thecus T-OnTheGo可在Google play商店裡可以搜尋的到。
▼T-OnTheGo下載安裝後, 開啟程式會出現以下主畫面。
▼進入程式主畫面後,會看到自己手機上的資料及目錄
▼按下左下角的 + 號,來新增一台Thecus N4180 NAS伺服器,這裡選擇手動設定。
▼接著輸入這台伺服器的資料,名稱可以自行輸入,路徑請輸入NAS的固定IP, 前面要加上http:// 以及冒號9800埠,以及使用者的帳號及密碼後按下測試連線。
▼如果可以正常連線會呈現此畫面,在按下確定鍵即可。
▼連入伺服器後會呈現目前根目錄的資料夾,左下眼睛按鈕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設定檔案的呈現方式。
▼左邊數來第二個選項為檔案編輯鈕,可為檔案做刪除、複製、剪下、下載及貼上的動作。
▼此按鈕為可選擇上傳檔案的來源,有相機、相簿及本機。
▼此按鈕會去搜尋目前所在位置的所有資料類型檔案,有相片、音樂及影片可以做選擇。
▼最右下的按鈕可以建立目錄及查看上傳與下載進度。
總結
經過一周的使用與測試,我覺得Thecus N4810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資料的讀寫速度還蠻快的平均有110MB/s(這我想與使用Seagate IronWolf 那嘶狼系列NAS專用硬碟也是有關係啦),快照功能使用上非常方便可以針對不同之資料夾做快照及回復速度也很快,另外在4K多媒體影音播放部分也讓我非常滿意,而讓我覺得還需要加強的是行動裝置的APP太少,多媒體應用部分如能開發出遙控器的話也是不錯的,還有ThecusOSTM 7.0操作介面我[認為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希望能新增Thecus自己的動態轉址服務,這樣新手設定起來比較不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