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開箱測試 (6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美光 Crucial Pro DDR5-6000 48GB
更換新的DDR5平台到現在已經將近一年的時間,從以前到現在記憶體的容量都採用二進制的容量,但近期發現美光竟然推出了非二進制的48GB(24GBx2)DDR5記憶體套裝組,真的讓我非常好奇它的效能如何?它的工作頻率是6000 MT/s,可支援Intel XMP與AMD EXPO技術,採用自家原生顆粒不用開啟XMP或EXPO參數,用主機板的預設值就可以直接運行6000頻率,聽說超頻的表現依舊非常亮眼,馬上就來為大家簡單介紹並測試吧。

美光 Crucial Pro DDR5-6000 48GB 產品特色及規格介紹

產品特色簡介

☆採用原生顆粒不用調 XMP 就可以直接用到 DDR5-6000
☆外觀採用消光黑的鋁製散熱鎧甲,大大提升了超頻的性能
☆擁有更高的性價比且同時支援 Intel XMP3.0 與 AMD EXPO 優化參數
☆美光擁有自製 DRAM 晶圓,從生產、封測、出貨都是自家一條龍生產線,品質穩定效能可靠
☆最佳化功耗效率,導入使用電源管理 IC (PMIC) ,電壓僅需 1.1V
☆更快的載入時間和檔案傳輸與更即時的多工作業,Crucial DDR5 推出時即提供比 DDR4 快1.88倍的資料傳輸速率
☆美光透過與主流CPU和主機板品牌合作提供更穩定的品質與更廣泛的相容性
☆捷元代理送修方便免煩惱
☆記憶體終身保固

產品規格簡介

美光 Crucial Pro DDR5-6000 48GB

美光 Crucial Pro DDR5-6000 48GB 開箱

▼外盒包裝正面,清楚標示出 Crucial Pro DDR5-6000,由兩支24GB組成,工作頻率是6000 MT/s,支援 Intel XMP3.0 與 AMD EXPO 技術,且提供終身保固服務。
美光 Crucial Pro DDR5-6000 48GB

▼外盒包裝背面,貼有捷元代理商的產品貼紙,產品如果遇到問題,可透過LINE線上報修,真的超方便。
美光 Crucial Pro DDR5-6000 48GB
美光 Crucial Pro DDR5-6000 48GB

▼Crucial Pro DDR5-5600 採用了消光黑的鋁製散熱鎧甲,給人有種低調中帶有沉穩內斂的感覺,散熱鎧甲上面兩面都印有Crucial與DDR5 Pro的LOGO圖示,且其中一面貼有產品的規格貼紙。
美光 Crucial Pro DDR5-6000 48GB

▼產品貼紙上清楚標示出生產週期為2023年第37週,產地為馬來西亞,型號為CP24G60C48U5.M8BR,容量為24GB的 DDR5-6000 UDIMM 電壓1.1V 時序CL48。
美光 Crucial Pro DDR5-6000 48GB

▼拆開鋁製散熱鎧甲,可以發現是使用自家美光記憶體顆粒沒錯。
美光 Crucial Pro DDR5-6000 48GB

▼美光 Crucial Pro DDR5-6000 48GB 超頻記憶體-特寫。
美光 Crucial Pro DDR5-6000 48GB

美光 Crucial Pro DDR5-6000 48GB 效能測試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5-13600K
RAM:Crucial Pro DDR5-6000 48GB Kit / 6000 48-48-48-95 / OC 6800 48-48-48-95
MB:ASUS PRIME Z790-P WIFI-CSM
VGA:Intel UHD Graphics 770
HD:Kingston NV2 1TB Gen4 PCIe SSD
POWER:Enermax 金緻冰核II 650W
COOLING:MSI MAG CORELIQUID 240R
作業系統:Windows 11 x64

▼預設6000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美光 Crucial Pro DDR5-6000 48GB

▼AIDA64 Cache & Memory Benchmark 中,讀取 82967 MB/s,寫入 77808 MB/s,複製 75529 MB/s,延遲 87.6 ns。
美光 Crucial Pro DDR5-6000 48GB

▼Quick Memory Test OK,顯示的記憶體資訊正確。
美光 Crucial Pro DDR5-6000 48GB

▼Quick Memory Test OK,可以順利跑完10次迴圈。
美光 Crucial Pro DDR5-6000 48GB

▼Performance Test,獲得3438分
美光 Crucial Pro DDR5-6000 48GB

▼OC 6800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美光 Crucial Pro DDR5-6000 48GB

▼AIDA64 Cache & Memory Benchmark 中,讀取 92821 MB/s,寫入 84715 MB/s,複製 83797 MB/s,延遲 79.4 ns。
美光 Crucial Pro DDR5-6000 48GB

▼Quick Memory Test OK,顯示的記憶體資訊正確。
美光 Crucial Pro DDR5-6000 48GB

▼Quick Memory Test OK,可以順利跑完10次迴圈。
美光 Crucial Pro DDR5-6000 48GB

▼Performance Test,獲得3668分
美光 Crucial Pro DDR5-6000 48GB

▼AIDA64,燒機70分鐘,順利完成。
美光 Crucial Pro DDR5-6000 48GB

美光 Crucial Pro DDR5-6000 48GB 總結

目前DDR5的記憶體已經算非常普及了,市場上各廠牌的DDR5記憶體也都降價到一般人都可以接受的價位了,這次開箱的美光 Crucial Pro DDR5-6000 48GB 超頻記憶體,擁有時尚、現代外觀與可榨出極限效能的超頻能力的都讓我很滿意,且目前市價不到4張小朋友,我覺得CP值真的非常高。

以上資訊提供玩家們在選購記憶體時參考使用。

小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XGafgH.jpg
文章標籤

小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於舊車時常故障最後放棄維修,去年12月家中購入一台大約5年的中古機車【光陽超級金牌150】用來做平常工作載貨使用。在台北市騎車最怕的就是遇到馬路三寶,所以一定要安裝行車紀錄器來自保,最近看到一個評價還不錯的行車紀錄器【Mio MiVue M710D】詳細功能可於官網或是購物平台查詢,平常就喜歡DIY的我趁著過年這期間就自己來安裝行車紀錄器與一些機車周邊(PD+QC3.0雙快充USB插座、手機支架與防滑車墊),這樣還可以省下一筆請車行安裝行車紀錄器的費用(大約1200~1800)。

開箱

▼本次的主角【Mio MiVue M710D】,外盒正面清楚標示的產品型號、外觀與主要特點說明。


▼外盒背面清楚標示產品的各項特色,讓使用者可以一目了然。
★雙鏡Sony的夜視感光元件
★雙鏡Full HD 1080P/30fps 高畫質
★雙鏡同步錄影
★主機2.7吋螢幕(16:9)
★一鍵緊急錄影鎖檔
☆雙鏡全玻璃鏡頭
☆雙鏡 F1.8大光圈
☆雙鏡頭IP67防水設計
☆TS每秒存檔
☆內建超級金電容
☆內建循環錄影
☆支援GPS接收器(選購)



▼外盒側面清楚標示了產品的序號、注意事項與Mio維修暨售後服務中心資訊,如果有產品上的問題可以致電到服務中心尋求協助。


▼外盒側面清楚標示了產品規格與內容物...等資訊。


▼內容物一覽:主機、前後鏡頭、延長線、12V電力線組、多功能控制器與魔鬼氈綁帶、主機固定座、3M固定背膠與使用手冊。


▼Mio MiVue M710D 主機正面,採用2.7吋螢幕。


▼Mio MiVue M710D 主機背面,安裝使用時請記得將薄膜撕下來才不會影響麥克風收音效果。


▼Mio MiVue M710D 主機上面。


▼Mio MiVue M710D 主機下面標示了產品的序號、型號、出產年份、電壓電流值,記憶卡插槽也設計在這邊並支援最大256GB記憶卡。


▼Mio MiVue M710D 主機側面設計有控制按鈕,操作起來簡單明瞭。


▼每個裝置連接線都有防呆裝置,不容易插錯。


▼前後鏡頭均採用Sony的低照度CMOS感光元件且擁有200萬畫素的全玻璃鏡頭,光圈為F1.8。


▼上面的白色線條用於辨識鏡頭角度,往上為正像,安裝時可依鏡頭安裝位置調整到適當的角度。


DIY安裝過程簡介

購買 Mio MiVue M710D 前須注意一些事項
※ 電動車系不建議安裝使用
※ 建議四行程或五期環保之機車安裝使用
※ 因四行程前之機車電磁波防護設計關係,可能會對行車記錄器干擾,建議安裝前先行測試後確認可使用後再進行安裝


▼如果要自己DIY的朋友請記得準備自己機車專用的鎖頭ACC電源引出線組,這些都可以在網購平台購得,價格並不會很貴,大約200有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要準備一些拆車工具,像是套筒組。


▼電鑽工具用來鑽孔用,也要準備圓孔鋸才能鑽孔唷。


▼安裝過程中要先將機車前面板拆下才能安裝鎖頭ACC電源引出線組,安裝鎖頭ACC電源引出線組這是用來安裝行車紀錄器與PD+QC3.0雙快充USB插座的主要零件,行車紀錄器的前鏡頭、電源線與控制器也都要在這時候安裝並拉線到車廂內。


▼連接線建議要用焊接的方式來連接並纏上絕緣膠帶會比較安全。


▼接線實記,有接頭連接的部分記得要纏上絕緣膠帶,避免脫落與水氣入侵。


▼鏡頭安裝時要先測試是否運作正常才做最後的固定。


▼實際測試行車紀錄器是否顯示正常,功能正常後最後再來調整角度。


▼前鏡頭安裝位置,可以跟煞車線綁在一起整線。


▼後鏡頭安裝位置,我自己有額外再網購平台購入行車紀錄器後鏡頭支架(價格大約NT120),這樣可以很方便的解決找不到適合安裝的位置問題。


▼行車紀錄器的控制器安裝位置,安裝在這邊方便一鍵緊急錄影鎖檔與拍照。


▼控制器指示燈說明與簡易故障排除。


操作介面介紹

Mio MiVue M710D 行車紀錄器安裝完成後需要做一些基本設定後,之後只要一啟動機車就可以直接進入錄影模式。

▼開機後第一個畫面為Mio的LOGO。


▼第二個畫面是警語。


▼再來就會請你格式化記憶卡,以符合行車紀錄器專用的格式。


▼選單裡主要提供三個項目:播放、視訊、設定。


▼播放項目裡面包含視訊、保護視訊(一鍵鎖檔的影片)、照片,可以依照需求來檢視並播放。


▼視訊項目裡面包含解析度、循環錄影、錄影聲音、日期紀錄、與重力感應。



▼解析度項目裡面只提供了前後鏡頭 FHD P30+FHD P30。


▼循環錄影項目裡面提供了1分鐘、3分鐘與5分鐘,這是指每一段錄影影片的長度,可以依照需求來設定。


▼設定項目裡面包含日期/時間、提示音、語系、格式化、預設值、自動關屏與版本。



▼日期/時間項目裡面提供了使用GPS時間與手動設置,如果有購買GPS裝置的玩家們可以選用GPS來設定,這裡我們直接採用手動設置即可。


▼語系項目裡面提供了英文與繁體中文兩種語言,可以依照需求來設定。


▼自動關屏項目裡面提供了:關、30秒、1分鐘、3分鐘四種時間設置,可以依照需求來設定。


▼Mio MiVue M710D 版本為 V3.29。


▼全部設置完畢後,下次啟動即進入錄影模式。


▼使用者也可以將記憶卡拿到電腦上來瀏覽。


▼每個主要項目資料夾下面會有兩個子資料,分別是F(前鏡頭)與R(後鏡頭)。


錄影效果展示

▼市區白天拍照效果測試-前鏡頭,照片畫質表現符合此硬體規格,大約5公尺內可以清楚的辨識出車牌號碼。


▼市區白天拍照效果測試-後鏡頭,右上轎車距離太遠會略顯模糊比較難清楚辨識車牌,


▼市區黑夜拍照效果測試-前鏡頭,照片夜間效果表效不錯,大約5公尺內可以清楚的辨識出車牌號碼。


▼市區黑夜拍照效果測試-後鏡頭,就算後車大燈很亮的照射也能清出的辨識出車牌號碼,表現還不錯。


▼MiVue M710D 市區白天錄影效果測試-前鏡頭,在市區行駛中很容易遇到馬路三寶違規,還好車速沒有很快即時減速才沒撞上,影片畫質表現不錯,大約5公尺內可以清楚的辨識出車牌號碼。


▼MiVue M710D 市區白天錄影效果測試-後鏡頭,後鏡頭固定在車牌造成錄影畫面比較容易出現輕微抖動的現象,但影響不大,影片畫質表現不錯,大約5公尺內還是 可以清楚的辨識出車牌號碼。


▼MiVue M710D 市區黑夜錄影效果測試-前鏡頭,晚間有下起毛毛細雨,影片畫質表現不錯,大約3~4公尺內還是 可以清楚的辨識出車牌號碼。


▼MiVue M710D 市區黑夜錄影效果測試-後鏡頭,這次抖動比較不明顯了,夜晚後鏡頭容易因為強烈大燈照射讓畫質變差車牌辨識度降到大約2公尺之內。


心得分享

因為平常就喜歡自己DIY,所以安裝的工具幾乎家裡都有,也有事先上網作功課把一些額外需要的配件先準備起來,這次開箱的Mio MiVue M710D行車紀錄器,在安裝上沒遇到什麼問題,內付的延長線都夠長,但因為還要安裝其他周邊,所以總共花費了4個半小時才完成所有設備的安裝,還真的蠻久的,但因為不是專業安裝師傅,所以很多時間都用來拆裝機車零件與思考如何走線,這也是一個不錯的經驗,這樣的好處是遇到小問題自己會比較清楚問題在哪邊自己比較好維護處理,不用牽去車行請師傅檢查又要花一筆檢測費,下次如果有機會再DIY行車紀錄器時應該就會比較省時間了。安裝完後實際測試了三天 Mio MiVue M710D行車紀錄器在拍照的表象上我覺得還算不錯啦,由於前後雙鏡頭皆採用Sony的夜視感光元件讓錄影畫質與車牌辨識度上整體的表現也不錯,比較可惜的是我覺得內建的超廣角還不夠廣,希望下次可以有到140~150度,因為這次白天錄影時並沒有錄到三寶大媽從左邊突然違規衝出來的完整畫面,目前價位上大約在6000元之內可以買到,CP值還算不錯,對於小資族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

以上資訊提供玩家們在選購行車紀錄器時參考使用。

文章標籤

小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zmaL8.jpg

小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ilzGF.jpg
文章標籤

小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nAGJa.jpg
文章標籤

小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得去年的七月初小弟寫了一篇【吸睛指數百分百 Enermax LIQFusion 240 幻彩飛輪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開箱簡測】,知道安耐美的周邊散熱設備效果都還不錯,而這次要來為玩家們介紹的是安耐美最新推出的【安耐美 Enermax 幻彩晶蝶 AQUAFUSION 240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安耐美 Enermax 星彩蝠 SquA RGB 散熱風扇】。

小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管是上班還是打遊戲時,用慣了有線電競滑鼠的我,總覺得無線滑鼠常常要更換電池很麻煩且有時候訊號常常會被干擾導致用起來卡卡的,這次要來為大家介紹的這款電競滑鼠是由海盜船 Corsair 所推出的『Harpoon RGB Wireless 電競滑鼠』,完全讓我改觀了,擁有【有線/無線/藍牙】三種介面,採用內建鋰電池,連續使用下電力竟然可長達60小時,真的太狂了,採用 SLIPSTREAM 無線技術,讓你使用無線模式時滑鼠鼠標精確度完全不輸有線滑鼠,藍牙模式還可以讓你輕鬆連接各種遊戲主機、筆電與行動裝置。

小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鍵盤配置方式分成100%、80%、60%、有巨集和數字鍵盤,目前市面上常見的機械式鍵盤大致分為兩種,一種為 100% 的104鍵另一種為 80% 將右邊數字區去掉的87鍵,這次要來為大家介紹的是由 Tesoro 鉄修羅所推出的剋龍劍幻彩版 TKL 機械鍵盤,他在設計上取消了右邊數字區,且採用可拆卸式USB纜線與窄邊框簡約薄型設計讓體積更為輕巧更好攜帶,為常須四處征戰的玩家們帶來不錯的選擇。

文章標籤

小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前有使用過 i-Rocks 所推出的 M33 滑鼠覺得還蠻好用的,這次要來為大家介紹 i-Rocks 最新推出的 M36 PRO 光磁微動滑鼠,這是我第一次使用他們家的光磁微動滑鼠,之前他們有推出一款 M35 RGB 光磁微動滑鼠,聽說評價還不錯,而這次的【M36 PRO】依舊維持光持微動開關的設計,並升級了光學感應器 Pixart PMW3360,不僅最高可達 12000 dpi,更可通過 i-Rocks 軟體來校正桌面,讓游標的移動更加穩定。

小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就在8/21號凌晨,Nvidia於德國發表了最新一代的顯示卡 RTX 2000 系列,首先推出的是 RTX 2080 Ti、RTX 2080 Ti與 RTX 2070,而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是由 ZOTAC 所推出的最新 ZOTAC GAMING GeForce RTX 2070 AMP Extreme(ZT-T20700B-10P),他是定位在擁有光跡追蹤功能的中高階顯示卡,採用了最新的 NVIDIA TURING™ 架構與即時光線追蹤技術,並搭載最新一代的 GDDR6 記憶體,強勁的效能表現,讓玩家們的眼睛為之一亮。

小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 

小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

小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

小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前言

最近剛換了新的手機 Samsung Galaxy Note 9,為了不讓愛機不小心摔破螢幕,決定要貼張好一點的玻璃保護貼,在網路上搜尋了一下,發現光華數位新天地裡面有一家包膜店(3C膜法堂)好像還蠻多人推薦的,且離我家最近。

▼3C膜法堂位於光華數位新天地三樓95室,上周六(9/1)跟店家約好晚上6點到店裡貼玻璃保護貼
[​IMG]

▼店外看到有針對NOTE9貼玻璃保護貼的優惠海報,店裡採用的是HODA 3D 全曲面高透光滿版玻璃保護貼與內縮版全貼合玻璃貼,貼到好只要 Nt888;如加購UAG防摔殼,貼到好只要 Nt777;如加購UAG尊爵版防摔殼,貼到好只要 Nt666
[​IMG]

▼店裡掛著今年熱映的『復仇者聯盟 3 無限之戰』簽名海報。
[​IMG]

▼店裡也陳列了許多漫威英雄的公仔及手機殼貼膜。
[​IMG]

▼店裡有提供筆電、平板及手機貼膜,這次我的 Samsung Galaxy Note 9 採用的是 HODA 3D UV膠全貼合 全曲面高透光滿版玻璃保護貼。
[​IMG]

 ▼特色說明
★9H硬度,滿版覆蓋,猶如裸機質感。
★高透光性,保持畫面色彩鮮豔度。
★完美包覆曲面邊緣,圓滑順暢。
undefined

▼這次我也選擇了漫威英雄系列的蜘蛛人作為手機背面的貼膜,一方面可以減少機身刮傷,一方面則增加美觀展現個人獨特的風格。
[​IMG]

▼店裡提供了許多漫威英雄角色手機背膜可供選擇。
[​IMG]

▼這是店家推薦的透明軍規防摔殼,Case-Mate 是美國著名時尚手機配件品牌,這次使用的是【Case-Mate Samsung Galaxy Note9 Tough Clear 單層防摔透明手機保護殼】,
[​IMG]

▼其特色如下:

★通過三公尺高的摔落測試,安全無虞 
★ 支援無線充電功能,充電更方便 
★ 一件式設計,輕薄有型 
★ 雙材質設計,防護加倍 
★ 一體成型的雙材質設計 
★ 精美的金屬質感按鈕 
★ 輕盈設計,易於手拿 
★ 透明外殼設計,質感Double 
★ 精準預留手機孔位,絕不影響使用 
★ 通過美國軍規 MIL-STD-810G 防摔測試 
★ 純淨俐落簡潔的外型,卻擁有不妥協的防護能力 
★ 採用新的抗UV黃化新材質,晶瑩剔透質感更持久 
★ 手機正面與周邊皆被邊框保護 
★ 保護手機螢幕,正面朝下也不會直接碰觸地面 
★ 外層硬殼表面Hard Coat科技處理,比一般手機殼更耐磨抗刮 
★ 只增加少許厚度但足以保護手機,方便置放於口袋中 
★ 包膜手機較難拆卸保護殼

[​IMG]

[​IMG]

▼經過大約一小時,終於完工了,帥氣的 NOTE9 現身,大約簡單檢測一下覺得沒問題後就先回家吃晚飯了。
[​IMG]

▼Samsung Galaxy Note 9 特寫時間:正面照。
[​IMG]

▼Samsung Galaxy Note 9 特寫時間:側面照。
[​IMG]

[​IMG]

▼Samsung Galaxy Note 9 特寫時間:邊角照。
[​IMG]

▼Samsung Galaxy Note 9 特寫時間:頂部照。
[​IMG]

▼背面後鏡頭也幫我貼上了鏡頭保護貼呢,真的很棒。
[​IMG]

▼Samsung Galaxy Note 9 特寫時間:底部照。
[​IMG]

▼Samsung Galaxy Note 9 特寫時間:頂部照。
[​IMG]

▼Samsung Galaxy Note 9 特寫時間:裸機背面照。
[​IMG]

▼Samsung Galaxy Note 9 特寫時間:裸機背面照之蜘蛛人特寫,身上蜘蛛圖案條紋鮮明。
[​IMG]

▼Samsung Galaxy Note 9 特寫時間:裸機側面照。
[​IMG]

[​IMG]

▼Samsung Galaxy Note 9 特寫時間:疏水測試之水珠粒粒分明。
[​IMG]

▼Samsung Galaxy Note 9 特寫時間:疏水測試之小水珠變大水珠。
[​IMG]

▼手指觸控測試
[youtube]

▼SPen觸控測試
[youtube]

▼Case-Mate Samsung Galaxy Note9 Tough Clear 單層防摔透明手機保護殼】側邊特寫。
[​IMG]

[​IMG]

▼Case-Mate Samsung Galaxy Note9 Tough Clear 單層防摔透明手機保護殼】底部特寫。
[​IMG]


▼最後來跟『復仇者聯盟 3 無限之戰』簽名海報合拍一張,結束這回合。
[​IMG]


[​IMG]總結
上一支手機我使用的是 Samsung Galaxy Note 8 只裝了原廠的軍規立架式保護殼並沒有貼螢幕玻璃保護貼,自從原廠公佈了 NOTE 8 維修更換螢幕需要七千多元,我使用上我都非常小心,至今經過了一年從沒有摔到過,今年8月再次購入 Samsung Galaxy Note 9,我想原廠更換螢幕費用一定不會低於 Note 8,且這次128GB版本的預購時已經沒有贈送五折維修券了,如果不小心摔破螢幕,我肯定會心如刀割,所以我就想應該為愛機貼個螢幕玻璃保護貼再加裝軍規防摔殼以預防意外發生,自從貼膜後使用一周,對於HODA 3D 全曲面高透光滿版玻璃保護貼的品質及疏水輸油的效果非常滿意,機身背後的蜘蛛人貼膜所呈現的質感真的不錯,我非常喜歡,對於軍規防摔殼我這裡就不做測試,因為我沒有膽量去承擔這風險,對於手機的貼膜品質整體來說來算不錯,但還是有點小缺失,因為現場我沒即時發現但之後會請店家在幫忙處裡看看。

以上貼膜經驗提供給想要貼膜的玩家們作為選購貼膜的參考

小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
近幾年來電競風潮逐漸盛行,一般我們常看到的電競鍵盤大都屬於機械式鍵盤,且外觀大都比較厚重,這次要來為大家介紹的是由鉄修羅所推出的最新產品:TESORO 鉄修羅 GRAM XS G12 剋龍劍超薄型機械鍵盤,TESORO GRAM XS G12 之前也在2018台北國際電腦展上亮相過,雪白色搭配輕薄的外觀,是我第一次見到原來機械式鍵盤也可以如此輕巧,在那時候就讓我印象深刻。

[​IMG]產品特色規格簡介

▼產品特色:
★優雅與纎薄的簡約設計,散發絕美風采
★採用巧克力風格鍵帽搭配超薄型的機械軸開關
★每個按鍵都有卓越的可靠性
★全新人性化的軟體介面設計 TESORO 360
★完整按鍵自定義與即時巨集記錄功能
★提供 6-key 和 N-key rollover 按鍵無衝突同時輸出選項
★炫麗的RGB背光效果
★防滑橡膠支點

▼產品規格
[​IMG]

[​IMG]硬體開箱

▼外盒採白色設計,正面清楚的標示出產品的名稱 TESORO GRAM XS G12,雖然外盒鍵盤圖片是黑色款的 TESORO GRAM XS G12 但其實裡面是裝白色款式的鍵盤,我想可能是黑色比較能凸顯RGB的燈光效果。
[​IMG]

▼右下角標示有『Beautiiful Slim Design』擁有美麗優雅且纖薄的設計的鍵盤側面示意圖,並介紹三項產品特色:採用超薄型的機械軸開關、擁有全新人性化軟體介面、全部按鍵自定義。
[​IMG]

▼外盒背面右邊可以看到產品的保固卡,左邊可以看到完整的鍵盤樣式,並有標示出鍵盤具備的各項功能鍵(需搭配Fn鍵使用):遊戲配置設定(F1~F3)、多媒體控制、PC/GAME模式切換、背光亮度調整、、Win Key 鎖、N-Key/6-Key無衝突切換、全鍵盤鎖、即時巨集錄製。
[​IMG]

▼外盒側面標示產品所需的系統要求及包裝內容物。
[​IMG]

▼外盒側面標示產品型號及序號,左邊的貼紙可以撕下來貼到保固卡上,鍵盤的保固是由『鈦宇數位』提供一年保固,之後使用上有問題可話可以撥打免付費電話:0800-888-089 尋求協助。
[​IMG]

▼外盒側面標示多國語言的產品特色介紹。
[​IMG]

▼包裝內容物有:TESORO GRAM XS G12 鍵盤一把、鍵盤傳輸線及產品使用說明書。
[​IMG]

▼使用前請詳閱鍵盤使用說明書,上面詳載了按鍵功能如何使用,專用的驅動程式 TESORO 360 請至官方網站下載。
[​IMG]

▼鍵盤的傳輸線採用較耐用的網狀編織線並採用 Micro USB 作為連接鍵盤的接頭,兩端的接頭皆有鍍金處理。
[​IMG]

▼TESORO GRAM XS G12 鍵盤正面圖,他的外觀跟一般的薄膜式鍵盤非常像,如果不特別說明他是一把機械式鍵盤,我想大家都有可能會錯認。
[​IMG]

▼TESORO GRAM XS G12 鍵盤背面圖,鍵盤背面六處設計有止滑的橡膠軟墊,取消了常見的左右支架設計,改採上半部略為凸出的設計,背面還貼有產品的型號及序號貼紙。
[​IMG]

▼TESORO GRAM XS G12 鍵盤非常的纖薄,最高僅24mm,大約比1元銅板略高一些,最低處比一元銅板還低。
[​IMG]

▼採巧克力風格鍵帽並使用質感較好的雷射雕刻注音及英文字體,透光性也非常不錯。
[​IMG]

▼TESORO GRAM XS G12 鍵盤共有紅軸與藍軸(俗稱青軸)兩種規格,每個規格皆有黑色與白色可以選擇,這次開箱介紹的是白色藍軸,採用的是知名軸體製造商『TTC』所開發的薄型軸,在透明殼體下方依稀可以看到TTC名稱,TTC薄型軸觸發鍵程為 1.1mm,按壓克重:紅軸為45gf、藍軸為40gf,段落感壓力:紅軸為無段落感、藍軸為50gf,超短的行程代表觸發更加迅速,藍軸打起來會發出清脆響亮的聲音(比一般市售青軸音量較小聲)。
[​IMG]

▼較大的按鍵(空白鍵 or Shift鍵)下方均設計有平衡桿裝置,在拆裝時要注意鍵帽左右皆要套進平衡桿裡面才行,不然按起來感覺會怪怪的。
[​IMG]

▼實際按起來觸感不錯,不管是文書作業或是玩遊戲,效果都不錯呢。
[​IMG]
[​IMG]專屬軟體介紹

▼TESORO 360 是 TESORO 產品的專屬軟體,360 代表的是全方位的設定背光、巨集與單鍵功能,可用來控制 GRAM XS G12 與之後推出的 RGB 電競鍵盤、滑鼠與耳機產品,人性化的介面非常簡單易懂。
[​IMG]

▼插上 TESORO GRAM XS G12 鍵盤 軟體會自動辨識你的鍵盤型號,主界面上方可以讓你儲存3種設定,支援多國語言,主介面可以選擇『快速設定』與『進階設定』。
[​IMG]

▼TESORO GRAM XS G12 擁有1680萬色的 RGB 背光,快速只能設定 RGB 背光效果,提供九種背光效果讓玩家們使用。
[​IMG]

▼進階設定分為『按鍵設定』與『背光設定』。
[​IMG]

▼按鍵設定可以為每一顆按鍵自行設定想要的功能。
[​IMG]

▼按鍵設定提供:『巨集錄製設定』。
[​IMG]

▼按鍵設定提供:『滑鼠功能設定』。
[​IMG]

▼按鍵設定提供:『鍵盤功能設定』。
[​IMG]

▼按鍵設定提供:『多媒體功能設定』。
[​IMG]

▼按鍵設定提供:『Windows功能設定』。
[​IMG]

▼進階背光設定多了可以提供燈光亮暗度與指定發光區域的設定。
[​IMG]
[​IMG]

▼也可以自行定義每個按鍵的燈光效果。
[​IMG]
[​IMG]RGB燈光效果展示

▼這是我自行定義的按鍵發光圖形,畫的不是很像,但還是看的出來是『I❤U』。
[​IMG]

▼鉄修羅剋龍劍超薄型機械鍵盤-燈效展示。
[youtube]

[​IMG]總結
使用了 TESORO 鉄修羅 GRAM XS G12 剋龍劍超薄型機械鍵盤大約兩周左右的時間,GRAM XS G12 雪白色帶有簡約外型加上纖薄的設計我還蠻喜歡的,採用可拆式的編織線讓我攜帶與收納上也很方便,採用TTC超薄機械軸體,極短的觸發形程,讓反應時間更快,清脆的響聲打起來超有Fu,而人性化的驅動軟體介面可以輕輕鬆鬆地完成每個按鍵的燈光效果、功能與巨集錄製等設定,不管是拿來上班辦公文書打字或者平常打打遊戲都是不錯的選擇。

以上鍵盤開箱測試分享給想要準備購入新鍵盤的玩家們作為採購的參考。


文章標籤

小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
就在8/21號凌晨,Nvidia於德國發表了最新一代的顯示卡 RTX 2000 系列,首先推出的是 RTX 2080 Ti、RTX 2080 Ti與 RTX 2070,且台灣也開放預購了,但價錢真的不簡單,而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是 ZOTAC(索泰) GeForce® GTX 1050 Ti Mini ,他是專為專為小型主機所設計,低耗電量且免額外供電,並擁有可以高畫質下暢玩眾多1080P遊戲。

ZOTAC(索泰)這品牌之前在台灣並不常看到,但在國外卻還蠻有名氣的,所以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ZOTAC(索泰)吧,【官方 FaceBook】

ZOTAC創立於2006年,致力研發超卓品質的NVIDA顯示卡。ZOTAC背後擁有強大又富經驗的母公司:栢能科技集團。ZOTAC總部設立於香港,並於中國內地開設屬於自己的工廠,並於歐洲、亞太區和北美設置專屬的銷售辦事處,為世界各地的ZOTAC使用者提供優質產品及頂尖的技術支援。ZOTAC擁有先進的生產設備,40條SMT生產線,6,000名員工,工廠空間更達100,000平方公尺。此外,為了締造有效的本地及全球市場營銷支援,ZOTAC於中港兩地聘用超過130名研發專家,並在多個關鍵國家設立保養及服務中心。 ZOTAC加上NVIDIA,不單意味著超卓的品質,還有高效能、高價值及絕對可靠。ZOTAC的超頻性能、出色的散熱系統及獨特的包裝,往往遠超於用家的期望。

品牌故事
我們 ZOTAC 是全球領先的國際品牌,專注於創新理念、尖端效能及電子科技。
ZOTAC 的命名靈感來自兩個英文字;「zone」是代表我們在製造電腦產品及系統的業界中穩佔一席位,而「tact」則象徵着我們優良的技術、人才、品質以及研造能力。
ZOTAC 以「打破極限」為座右銘,在研造顯示卡、迷你電腦及其他配件上,一直追求更卓越的品質。此外,我們亦不斷開創新領域,例如加入電競專用產品及 VR 遊戲技術,為普羅大眾與日新月異的科技建立橋樑。
在 ZOTAC,我們努力打造兼備設計、功能與型格的電子產品。我們希望為用家提供更佳的電腦體驗,因此秉持嚴格標準,不懈追求終極的尖端品質。

創造歷史
ZOTAC 於 2006 年成立,為 PC Partner (HIS:1263) 集團的旗下品牌。成立以來,我們不斷創新,並始終將科研置於第一位,務求令我們的產品能夠充分應用最新科技,讓用家享受最新的科技成果。
作為迷你電腦的始創者,我們致力於推出性能更強、更多元化的 ZBOX,當中包括手掌般大小的 ZBOX nano、極致輕巧的手機型 ZBOX pico,我們還推出了全球首部支援 VR 技術的迷你遊戲電腦,以及世界第一部 VR 背包電腦,多年來一直屢創先河。
隨著技術能力的提高,我們亦不斷加強品牌的顯示卡系列。為了追求最高性能,顯示卡的每一吋打造都經過充分計算,擁有領先業界的原創性,更因此刷下不少世界新紀錄。

開拓新領域
我們由一間小小的顯示卡生產商,發展至今天擁有不同產品線,研發出多系列的迷你電腦,更涉足電競行業,實有賴於我們用心聆聽用戶意見,不斷精益求精,繼而開拓電子產品及電腦遊戲的新領域。
由最初的桌電級迷你電腦,去到掀起 VR 熱潮的背包式 VR 電腦,我們的產品都開創了不同先例。同時,我們會因應工業、商業及個人的不同需求,領先研造出最合時代需要的產品。
在研發上我們全力以赴,不斷挑戰科技的極限,務求為用戶帶來更創新、用途更廣泛的產品系列。

遊戲帝國堀起
ZOTAC GAMING 是從 ZOTAC 品牌核心延伸出來的電競先鋒,為打造全新的遊戲帝國而創立。品牌的野心只有一個,就是為所有追求極限的遊戲玩家,打造終極的遊戲系統及硬件。
ZOTAC GAMING 集合 ZOTAC 過去十年的研造經驗、工程技術及設計知識,於 2017 年以王者姿態強勢堀起,並以提供最佳的電腦遊戲體驗為目標。

[​IMG]產品特色及規格介紹
產品特色介紹
★專為小型主機所設計,卡身只有144.78mm,並擁有90mm大風扇。
★低耗電量且免額外供電
★眾多1080P遊戲皆能夠順暢遊玩
★擁有專屬 FireStorm 超頻軟體

▼ZOTAC GeForce® GTX 1050 Ti Mini VS ZOTAC GeForce® GTX 1050 Mini 規格表,基本上 GTX 1050 Ti和 GTX 1050 顯示卡主要是差在一組SM單元,使得CUDA流處理器下降至640個,40個TMUs紋理單元,而32個ROPs光柵單元保持不變,記憶體差了2GB,因此效能差距大約10%。
[​IMG]

[​IMG]硬體開箱

▼ZOTAC GeForce® GTX 1050 Ti Mini 4GB 外盒使用了專屬形象的黃色配色設計。 
[​IMG]

▼背面標示了產品的特色及規格。
[​IMG]

▼裡面的內容物相當簡潔,只有顯示卡及快速安裝說明書,驅動程式及專屬超頻軟體請上官網下載,真的非常環保。
[​IMG]

▼ZOTAC GeForce® GTX 1050 Ti Mini 4GB 正面照,擁有90mm大風扇。
[​IMG]

▼ZOTAC GeForce® GTX 1050 Ti Mini 4GB 背面照,左下的標籤貼紙註明了產品的型號及序號。。
[​IMG]

▼ZOTAC GeForce® GTX 1050 Ti Mini 4GB,擁有【DVI】、【HDMI 2.0】及【Displayport 1.4】三種輸出介面。
[​IMG]

▼側面有印有『ZOTAC』LOGO。
[​IMG]

▼ZOTAC GeForce® GTX 1050 Ti Mini 4GB,擁有 144.78mm 超短卡身,非常適合安裝在小機殼裡面。
[​IMG]

▼ZOTAC GeForce® GTX 1050 Ti Mini 4GB 脫光照。
[​IMG]

▼使用的是韓國海力士的記憶體。
[​IMG]

▼ZOTAC GeForce® GTX 1050 Ti Mini 4GB,使用的是 Nvidia GP107-400-A1 14nm製程顯示晶片。
[​IMG]

▼鋁製散熱器。
[​IMG]

[​IMG]效能測試

測試環境
CPU:AMD Ryzen 7 1700 OC 3.9Ghz
散熱器:Fractal design Celsius S24 雙模智慧溫控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主機板:MSI X370 GAMING PRO CARBON
記憶體:G.SKILL 幻光戟 8GB x2 DDR4-3000 雙通道 OC 3200 16-18-18-36
顯示卡:ZOTAC GeForce® GTX 1050 Ti Mini 4GB
硬碟:INTEL 535 240GB (System), WD SE 4TB(Data)
POWER:Enermax RevoBron 超靜銅魔 700W 80+銅牌
作業系統:Win10 X64
室溫:29度C

測試軟體
1.Geek3D FurMark
2.Final Fantasy XV Benchmark
3.Final Fantasy XIV:Stormblood Benchmark
4.SUPERPOSITION BENCHMARK
5.CINEBENCH R15
6.3DMark
使用超頻軟體『FireStorm』比較超頻前後的效能差距。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IMG]

▼超頻前,最高溫度為60度C。
[​IMG]

▼超頻後,最高溫度為58度C,天呀!竟然變低了。
[​IMG]

▼超頻前,Geek3D FurMark,Preset:1080,獲得:2464分,41 FPS。
[​IMG]

▼超頻後,Geek3D FurMark,Preset:1080,獲得:2617分,43 FPS。
[​IMG]

▼超頻前,Final Fantasy XV Benchmark 得分:3841分。
[​IMG]

▼超頻後,Final Fantasy XV Benchmark 得分:4295分。
[​IMG]

▼超頻前,Final Fantasy XIV Stormblood Benchmark 得分:7656分。
[​IMG]

▼超頻後,Final Fantasy XIV Stormblood Benchmark 得分:8071分。
[​IMG]

▼超頻前,SUPERPOSITION BENCHMARK-DirectX 1080P HIGH 得分:3689分。
[​IMG]

▼超頻後,SUPERPOSITION BENCHMARK-DirectX 1080P HIGH 得分:3950分。
[​IMG]

▼超頻前,CINEBENCH R15 測試,CPU:1691 cb,OpenGL:130.04 fps。
[​IMG]

▼超頻後,CINEBENCH R15 測試,CPU:1677 cb,OpenGL:131.87 fps。
[​IMG]

▼超頻前,3DMark Time Spy Extreme 得分:1208分。
[​IMG]

▼超頻後,3DMark Time Spy Extreme 得分:1292分。
[​IMG]

▼超頻前,3DMark Time Spy Extreme 得分:2610分。
[​IMG]

▼超頻後,3DMark Time Spy Extreme 得分:2799分。
[​IMG]

▼超頻前,3DMark Fire Strike Ultra 得分:1770分。
[​IMG]

▼超頻後,3DMark Fire Strike Ultra 得分:1901分。
[​IMG]

▼超頻前,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得分:3472分。
[​IMG]

▼超頻後,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得分:3697分。
[​IMG]

▼超頻前,3DMark Fire Strike 得分:6921分。
[​IMG]

▼超頻後,3DMark Fire Strike 得分:7345分。
[​IMG]

由各項數據顯示,超頻後的效能均有小幅度的提升,光看數據可能沒什麼感覺,下面我的就用目前較熱門的遊戲來做畫質與流暢度測試。

[​IMG]遊戲測試

這次準備了4款熱門遊戲來做測試,分別為:【Street Fighter V】【Overwatch】【PUBG】【Assassin's Creed Origins】每個遊戲測試兩種畫質模式。

▼Street Fighter V 高畫質,遊戲中平均幀數大約58~60FPS。


▼Street Fighter V 最高畫質,遊戲中平均幀數大約58~60FPS。


▼Overwatch 特高畫質,遊戲中平均幀數大約90~100FPS。


▼Overwatch 最高畫質,遊戲中平均幀數大約60~70FPS。


▼PLAYERUNKNOWN'S BATTLEGROUNDS 高畫質,平均幀數大約45~55FPS。


▼PLAYERUNKNOWN'S BATTLEGROUNDS 超高畫質,平均幀數大約30~40FPS。


▼Assassin's Creed Origins 中畫質,遊戲中平均幀數大約45~55FPS。


▼Assassin's Creed Origins 高畫質,遊戲中平均幀數大約35~45FPS。
  

以上遊戲幀數會因測試時同時間開了錄影功能而導致略低一些,實際體驗上應該會在高一些些。


[​IMG]總結
使用了 ZOTAC GeForce® GTX 1050 Ti Mini 4GB 大約兩周的時間,由測試的數據來看,要使用1080P(中畫質~高畫質)來暢玩一些熱門的遊戲遊戲是沒問題的,加上擁有低功耗:省電費、超短卡身設計:讓小主機也能玩熱門遊戲,還有超頻軟體的加持,目前售價大約NT4690,註冊後原廠保固4年,作為一張入門級的遊戲顯示卡真的非常超值。

以上顯示卡開箱測試分享給想要準備購入新顯卡或想升級舊顯示卡的玩家們作為採購的參考。

小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
近年來電競風潮盛行,各種周邊零件也吹起RGB電競風,i-rocks近期推出了兩款最新RGB滑鼠:『M33 遊戲光學滑鼠』與『M35 RGB光磁微動滑鼠』,這次要來為大家介紹的是『M33 遊戲光學滑鼠』。
[​IMG]產品特色及規格介紹
產品特色:
★採用高速偵測模組技術,提供5000 dpi的精確度及細緻度。
★搭配應用軟鍵客製調整,內存於滑鼠,自由選配。
★支援可程式調整DPI靈敏度及回報率,使用者可依遊戲需求設定。
★提供5個可程式按鍵及多彩RGB背光顏色特效設定。
產品規格:
型號 : IRM33W
介 面 : USB
按鍵數 : 7鍵
可程式調整解析度 : 800 / 1600 / 3000/ 4000/ 5000 dpi (內定) (設定範圍 100 ~ 5000 dpi )
額定電壓 : DC 5V
消耗電流 : 最大200 mA
產品尺寸 : 126 (L) x 69 (W) x 40 (H) mm
USB線長 : 180cm 
產品重量 : 約140 g
包裝內容:滑鼠 X 1、說明書 X 1、保證卡 x 1
系統需求:微軟的視窗系統Windows® 7, Windows® 8, Windows® 10或更新版本,可用的USB傳輸埠。
滑鼠靈敏度(DPI)名詞解釋:
DPI 是用來評估滑鼠靈敏度的標準,以裝置可偵測的 DPI 數 (Dots Per Linear Inch,每英吋直線距離的點數) 來表示。 藉由變更 DPI,就能立刻將指標的移動速度調整成適合有高準確度需求的工作,例如遊戲中的瞄準或相片編輯等。 DPI 數越大,滑鼠的靈敏度越高,指標移動的速度也越快。 部分滑鼠型號具有專用按鈕 (DPI 即時切換按鈕),您可用來立刻調整滑鼠的靈敏度 (DPI)。
[​IMG]開箱介紹
▼外盒正面可以清楚的看見滑鼠外觀及型號,也可以清楚知道這是支擁有RGB燈效的遊戲滑鼠。
[​IMG]
▼外盒有做掀開設計,掀開後左邊有介紹滑鼠各個按鈕的功能,右邊可以看見滑鼠實體的外觀。
[​IMG]
▼外盒背面有產品的特色介紹。
[​IMG]
▼外盒側面有產品的規格介紹。
[​IMG]
▼拆開後裡面裝有:M33遊戲滑鼠 X 1、產品使用說明書 X 1、產品保證書 x 1
[​IMG]
▼M33遊戲滑鼠採用編織線材、一般的USB接頭、附帶濾波環。
[​IMG]
▼M33遊戲滑鼠採左右對稱設計,滾輪上設計有一層薄薄的橡膠,滾起來觸感相當不錯,也有透光設計,滾輪下方為控制DPI靈敏度的撥鈕,可向上撥增加靈敏度、向下撥降低靈敏度,靈敏度預設為五種:800 / 1600 / 3000/ 4000/ 5000 dpi,每種靈敏度皆有不同顏色區別。
[​IMG]
▼M33遊戲滑鼠表面採塑膠+UV表面噴漆,左右側邊皆使用了防滑橡膠材質的顆粒設計,讓玩家使用起來不會手滑,左邊側面的兩個按鍵,預設功能為前進與後退,全部共有五個按鍵可以透過專屬軟體自行設定想要的功能,。
[​IMG]
▼M33遊戲滑鼠底下一圈白色是顏色透光區,插上電腦後與滾輪及尾端的i-rocks LOGO會一起發出絢麗的光芒。
[​IMG]
▼M33遊戲滑鼠底部標示有產品的型號、序號...等資訊,底部五個邊角均貼上採用鐵氟龍材質的鼠貼。
[​IMG]
▼拆開上蓋後可以發現左右鍵使用的是具千萬點擊的歐姆龍 OMRON D2FC-F-7N (10M) 滑鼠微動開關。
[​IMG]
▼滑鼠控制晶片為 MA80M32。
[​IMG]
▼接上主機後RGB發光效果展示。
[​IMG]
[​IMG]軟體設定
▼M33遊戲滑鼠的特色就是有驅動軟體可以使用(玩家們可以至官方網站上下載),驅動軟體設定簡單明瞭共有三個項目:效能、背光與按鍵,並可儲存五種設定模式,並可依個人喜好自訂5段DPI(200-5000dpi)、滑鼠速度調整、連點速度與傳輸速度。
[​IMG]
▼燈光同步功能可以讓你與其他i-rocks周邊(例如鍵盤、滑鼠板或耳機)一起同步燈光效果,
[​IMG]
▼燈光同步的效果有:全亮、呼吸、多彩循環與光跡。
[​IMG]
▼背光項目可以設定背光燈效模式、顏色、亮度與速度。
[​IMG]
▼背光效果模式一覽。
[​IMG]
▼按鍵項目可以設定五處按鍵的功能,按鍵的功能設定有很多種類可以選擇。
[​IMG]
▼按鍵功能之巨集管理器,可以為按鍵錄製想要的指令動作。
[​IMG]
[​IMG]燈光效果展示
▼M33遊戲滑鼠上機後燈光效果展示。
[​IMG]
▼i rocks M33遊戲光學滑鼠-DPI呼吸模式
[youtube]
▼i rocks M33遊戲光學滑鼠-多彩光跡模式
[youtube]
▼i rocks M33遊戲光學滑鼠-多彩呼吸模式
[youtube]
▼i rocks M33遊戲光學滑鼠-多彩循環模式
[youtube]
▼i rocks M33遊戲光學滑鼠-多彩循環模式 黑夜版
[youtube]
[​IMG]總結
使用了i rocks M33遊戲光學滑鼠大約兩周的時間,手掌不大的我覺得握起來還蠻舒適的,左右對稱的設計讓左撇子也能使用,支援驅動軟體讓玩家們可以自己自行設定5段DPI數值,也可以定義按鍵功能與巨集設定,並且還有豐富的背光模式,也支援其他艾芮克裝置(例如鍵盤或耳機)一起做燈光連動,目前市場售價大約NT799,CP值真的還不錯呢。
以上滑鼠開箱測試分享給想要準備購入新滑鼠的玩家們作為採購的參考。


小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
今年6月的 Computex 台北國際電腦展,Enermax 安耐美 展出了許多新的產品:有機殼、各式各樣的CPU散熱器、風扇及電源供應器...等,其中有一款超級吸睛的CPU散熱器也是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產品:『Enermax LIQFusion 240 幻彩飛輪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他是專為電腦改裝愛好者所設計的一款RGB同步水冷產品,此款水冷有獨特 RGB 水冷頭搭配流量計設計,可監看水冷頭內的水冷迴路運作,讓 CPU 散熱區也能幻彩吸睛,高效能陶瓷軸承,確保水泵長時間穩定且較靜音運轉,另外 LIQFUSION 可支援 Addressable RGB 主機板進行同步,對於尚未使用擁有 Addressable RGB 功能的主機板的玩家們,使用 ENERMAX 隨貨附贈的 RGB 控制器即可輕易的對特定的 ENERMAX T.B. RGB 風扇及水冷頭做同步燈效、燈型及燈速調整。

[​IMG]產品特色及規格介紹

特色介紹
★獨特 RGB 水冷頭搭配流量計設計
★支援最新 Addressable RGB 主機板同步
★RGB 控制器
★高效能陶瓷軸承,確保水泵長時間穩定且較靜音運轉
▼硬體規格表
[​IMG]

▼硬體外觀尺寸圖
[​IMG]

[​IMG]開箱

▼Enermax LIQFusion 240 幻彩飛輪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外盒正面採紅白搭配設計。
[​IMG]

▼正面右邊清楚的標示產品的特色。
[​IMG]

▼Enermax LIQFusion 240 幻彩飛輪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外盒背面,清楚的標示產品的特色、外觀尺寸以及硬體規格。
[​IMG]

▼打開包裝後可以發現有一張安裝使用的注意事項,主要內容物有:240mm水冷排 + RGB 水冷頭、TB.RGB 金彩蝠風扇 x2、水冷液及配件包...等。
[​IMG]

▼240mm水冷排使用的是鋁製材質,散熱鰭片非常的緊密,水管採用編織網包覆可加強耐用度,總長度為 400mm。水泵採用高效能陶瓷軸承且外層再使用橡膠套住,確保水泵長時間穩定且較靜音運轉,獨特RGB水冷頭搭配專利流量計設計,可監看水冷頭內的水冷迴路運作。
[​IMG]

▼240mm水冷排厚度27mm大約是10元銅板大小的厚度,可提供 TDP 300W解熱力的散熱表現。
[​IMG]

▼外觀小巧的水泵採用高效能陶瓷軸承且外層再使用橡膠套住,確保水泵長時間穩定且較靜音運轉。
[​IMG]

▼獨特的RGB水冷頭搭配專利流量計設計,可監看水冷頭內的水冷迴路運作,當正常運作時扇葉會旋轉。
[​IMG]

▼當流量計不能轉動時,請將螺絲鬆開即可補充水冷液,當補充水冷液時請在主機外部進行。
[​IMG]

▼安裝固定水冷頭時請記得將膠膜撕下,水冷頭底部屬純銅材質搭配高強度防腐蝕鍍鎳處理,可優化熱傳導效能,有效達到優異的散熱表現。
[​IMG]

▼內附兩個 TB.RGB 金彩蝠風扇,尺寸為120mm,專利磁力氣旋軸承,MTBF能夠大於160,000小時,壽命更長、更安靜,風扇周圍一圈白色部分為 RGB LED 燈條 。
[​IMG]

▼風扇型號為『UCTBRGB12』,轉速為 500~2000RPM,需使用 DC12V、0.45A的直流電,4個角落皆設計有硅膠減震墊,減少運作時震動產生。
[​IMG]

▼風扇側面採用環形發光設計與獨特的鏤空弧形邊框設計,提供均勻且華麗的視覺燈光效果,風扇側面還標示了出風方向,方便玩家安裝。
[​IMG]

▼風扇的電源線及RGB燈效控制線皆為 4Pin 設計,RGB部分為標準 Addressable 接頭,在安裝RGB燈效接腳時要特別注意+5V/D/G不能插錯位置,不然有可能會造成設備損毀。 
[​IMG]

▼配件部分有:一瓶補充用的水冷液、一小包散熱膏以及相關的連接線材...等。
[​IMG]

▼配件部分還有:RGB幻彩燈效控制盒、支援多種平台的CPU扣具、道康寧 TC-5121散熱膏及安裝固定螺絲...等。
[​IMG]

▼RGB幻彩燈效控制盒,可用來控制水冷頭及風扇的RGB燈光效果,共有14種的燈光效果可做選擇、也可以調整燈效的快慢以及自動展示模式。
[​IMG]

▼左上為 MSI X470 GAMING M7 AC 主機板,右下為技嘉 X470 AORUS ULTRA GAMING 主機板,由圖片可知兩者的可編程 RGB LED 燈條插座是有差異的,Enermax LIQFusion 240 是可以完全支援華碩、微星及華擎的主機板,但如要使用技嘉的主機板則須將Pin腳做些微的修改即可。
[​IMG]

▼CPU扣具安裝方式-正面。
[​IMG]

▼CPU扣具安裝方式-背面
[​IMG]

▼安裝時可以使用附贈的道康寧 TC-5121散熱膏及刮棒將散熱膏塗抹均勻。
[​IMG]

▼在將 Enermax LIQFusion 240 裝進電腦主機裡面時,請務必要在外面測試是否有正常運轉及是否有漏水情況發生。
[​IMG]

[​IMG]RBG幻彩燈效介紹與展示

Enermax LIQFusion 240 幻彩飛輪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幻彩燈效展示分兩部分,首先先測試使用RGB幻彩燈效控制盒來控制燈效,再來使用主機板RGB燈效軟體來控制燈效。
RGB幻彩燈效控制盒燈效模式介紹
綠燈模式(燈型模式)
1.M鍵可切換燈型模式及速度模式。
2.在燈型模式下,按▲▼鍵可選擇其他燈型 (共14種燈型可供選擇)。
3.任何模式下長按三秒▼鍵,會回復預設的彩虹旋轉燈型。
紅燈模式(速度模式)
1.速度模式下,指示燈亮紅燈;此時按▲▼鍵可調整演示速度。
2.任意模式下長按三秒M鍵會關機;關機狀態下按M鍵會開機並回到上次關機前的燈型模式。
黃燈模式(自動模式)
1.任意模式下長按三秒▲鍵,會進入自動模式 (亮黃燈)。
2.自動模式下,此時按▲或▼鍵會停在當時的燈型並回到燈型模式。

▼使用RGB幻彩燈效控制盒來控制燈效可以有彩色的效果也可以有單色的效果。
[​IMG]
[​IMG]

▼Enermax LIQFusion 240 幻彩飛輪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14種幻彩燈效展示。
[youtube]

▼Enermax LIQFusion 240 幻彩飛輪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幻彩燈效速度快慢展示。
[youtube]

▼Enermax LIQFusion 240 幻彩飛輪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自動展示模式。
[youtube]

▼再來是使用 AORUS 主機板提供的強大 RGB Fusion 軟體來控制燈效,RGB Fusion 分為基本模式與進階模式,基本模式提供了9種燈型效果。
[​IMG]

▼進階模式的數位模式下則提供了12種燈型效果。
[​IMG]

▼使用 RGB Fusion 軟體來控制燈效,Enermax LIQFusion 240 幻彩飛輪讓主機越夜越美麗了。
[​IMG]

▼基本模式下的示範燈型效果展示。
[​IMG]

▼Enermax LIQFusion 240 幻彩飛輪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RGB FUSION 進階幻彩燈效展示
[youtube]

[​IMG]散熱效能測試

測試環境
CPU:AMD Ryzen 7 1700 OC 3.9Ghz
散熱器:Enermax LIQFusion 240 幻彩飛輪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主機板:X470 AORUS ULTRA GAMING
記憶體:A-DATA Z1 DDR4 3000 雙通道 8GBx2 OC 3000 16-18-18-36
顯示卡:EVGA GeForce GTX 980 Ti SC GAMING 6GB GDDR5
硬碟:Intel 760P SSD 256GB (System)
POWER:Enermax 金緻冰核II 650W
作業系統:Win10 X64
室溫:30度C

本次會使用以下三套軟體及兩個較熱門的線上遊戲來做散熱效能測試。
Cinebench R15.0
Prime95
Hyper pi 0.98b
鬥陣特攻
絕地求生

▼測試平台驗明正身。
[​IMG]

▼測試時風扇轉速接設定為全速模式,待機溫度最低是38度,最高是54度。
[​IMG]

▼使用 Cinebench R15.0 連續跑完5次跑完,最高溫度來到了77度。
[​IMG]

▼使用 Prime95 執行燒機25分鐘,最高溫度來到了85度。
[​IMG]

▼使用 Hyper pi 0.98b 順利跑完,最高溫度來到了84度。
[​IMG]

▼玩完一場鬥陣特攻遊戲後,最高溫度來到了69度。
[​IMG]

▼玩完一場絕地求生遊戲後,最高溫度來到了68度。
[​IMG]

[​IMG]總結

使用了 Enermax LIQFusion 240 幻彩飛輪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大約兩周的時間,這也是我第一次使用擁有RGB燈效的一體式水冷散熱器,我想他最大的特色就是水冷頭上有其他廠牌都沒有的流量設計讓玩家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水流動的效果再搭配RGB燈效,真的是美到不行呀,再硬體安裝上只要有看過說明書其實還蠻好裝的,原廠還附贈了散熱效果還不錯的 Dow Corning TC-5121散熱膏給使用者,比較需要注意的事項是要裝進主機板前一定要先測試一下水泵馬達及流量計是否正常運作後再裝入主機,且要注意RGB燈效控制線位置一定要插對位置(RGB針腳定義為:+5V/D/G),不然有機會會造成零件故障,尤其是我這次使用的技嘉主機板,他的可編程RGB LED插座跟其他品牌設計不一樣,所以要自己修改一下Pin腳位置,不然就只能使用內附的RGB燈效控制器來操控燈效了,在散熱效果部分 Enermax LIQFusion 240 壓制能力還算不錯,在高負載下最高溫度來到了85度C,平常遊戲時的溫度最高落在69度C,都還在合理的範圍內,且風扇在運
轉時也都還蠻安靜的,目前原廠提供兩年保固,市場上售價約NT4190左右,在眾多一體式RGB水冷散熱器中算是非常有競爭力的產品。

以上硬體評測報告分享給想要準備購入新主機或是想嘗試水冷的玩家們作為採購的參考


小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
不管是Intel 還是 AMD 的內顯,在大家的記憶中都普遍認為內建顯示卡的效能就是比實體顯示卡來的差,雖然Intel這幾年的內顯已經慢慢的在提升了,但是效果還是無法跟入門級的實體顯示卡相對抗,但自從今年2月12日AMD發表了 Ryzen 5 2400G 與 Ryzen 3 2200G 兩款 APU 後,從此這觀念將徹底被打破,Ryzen 5 2400G 搭載了 Radeon Vega 11 內建顯示GPU,Ryzen 3 2200G 則是搭載 Radeon Vega 8 內建顯示GPU,本次為大家帶來的是Ryzen 5 2400G的基本效能測試及超頻效能測試來與Intel I5-8400 做比較,還有大家最想知道的遊戲效能測試。 
[​IMG]AMD Ryzen™ 5 2400G 產品特色簡介
▼AMD Ryzen™ 5 2400G 產品規格及特點介紹,AMD Ryzen 5 2400G為 4核心 8執行緒,GPU核心數11,基本時脈3.6GHz,最大超頻時脈 3.9GHz,主要特點:AMD SenseMI 技術、AMD Ryzen™ Master 公用程式、AMD Ryzen™ 專用 Enmotus FuzeDrive™、Radeon™ Software、Radeon FreeSync™ 技術
[​IMG]
▼支援AMD X470 晶片組、AMD X370 晶片組、AMD B350 晶片組、AMD A320 晶片組、AMD X300 和 A300 晶片組等眾多規格主機板,晶片組特點 (AM4 處理器與 AM4 晶片組相容。請注意,300 系列主機板可能需要進行 BIOS 更新,才能與 Ryzen™ 2000 系列桌上型電腦處理器相容。
[​IMG]
主要特點介紹
AMD 的 SenseMI 技術是一套學習與適應功能,歸功於真正機器智慧 (MI),可協助 AMD Ryzen™ 處理器依您和您的應用程式來調整效能。懂得思考的效能終於問世。
▼AMD SenseMI 技術支援表。擴展頻率範圍介紹:提供頂級處理器散熱能力,可為狂熱級玩家的系統自動額外提升效能。
[​IMG]
▼精準加速介紹:無論 CPU 核心數,都能優雅地提高處理器頻率以提升效能。
[​IMG]
▼神經網路預測、Pure Power 功能、智慧預取技術介紹。
[​IMG]
▼AMD Ryzen™ Master 公用程式:適用於 AMD Ryzen™ 處理器的超頻公用程式,使用簡單而且功能強大。每個 AMD Ryzen 處理器出廠時均已解鎖倍頻,所以您可以視需要個人化效能,AMD Ryzen Master 提供4個設定檔,以儲存針對 Ryzen™ CPU 和 DDR4 記憶體自訂的時脈和電壓調整。您也可以鎖定核心和調整記憶體時序。
[​IMG]
AMD 與 Enmotus 軟體公司合作,設計出一款專為AMD Ryzen平台專用的 Enmotus FuzeDrive For Ryzen軟體,以更快、更聰明也更簡單的儲存技術加快您的個人電腦,主要特色是可以將小容量的SSD固態硬碟與容量較大的HDD傳統硬碟結合成類似SSHD固態混合碟的形式來兼顧速度與容量,Enmotus FuzeDrive For Ryzen軟體適用於 Ryzen Threadripper 與 Ryzen 處理器與 X399、X370、B350 晶片組、Windows 10系統,軟體會自動偵測可使用的儲存裝置,例如:DDR4 RAM、NVMe SSD、SATA SSD、HDD。
▼AMD Ryzen™ 專用 Enmotus FuzeDrive™
[​IMG]
▼使用了 Enmotus FuzeDrive For Ryzen 效能測試比較圖,每個軟體在使用上都有明顯的速度提升,尤其是在Photoshop最為明顯。
[​IMG]
▼AMD Ryzen™ 專用 Enmotus FuzeDrive™ 要價 NT$631.33元,並未像 Ryzen Threadripper 的 NVMe RAID 那樣大方送,所以想要嘗試新功能的玩家們可以線上直接購買。
[​IMG]
[​IMG]主要硬體零件開箱簡介 
▼本次會使用到的主要零件有:『AMD Ryzen™ 5 2400G』、『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技嘉 AB350-GAMING 3』、『Teamgroup T-Force DELTA-RGB DDR4-2666』還有我最常用的『CM MasterGel Pro 長效散熱膏』。
[​IMG]
▼AMD Ryzen™ 5 2400G外盒正面,右上角標示搭載了 Radeon Vega 顯示晶片,右下角可以明顯地辨別出是 Ryzen 5。
[​IMG]
▼AMD Ryzen™ 5 2400G外盒背面,有著象徵 Ryzen 的橘色設計,並標示盒內有一個CPU及散熱器。
[​IMG]
▼AMD Ryzen™ 5 2400G外盒上面,貼有標示型號規格與序號的封箱貼紙,可以清楚知道 Ryzen™ 5 2400G 擁有Radeon Vega 顯示晶片、4核心、8執行序、3.6Ghz Turbo 3.9Ghz。
[​IMG]
▼AMD Ryzen™ 5 2400G外盒測面,可以清楚看到CPU本體。
[​IMG]
▼打開外盒,裡面裝有AMD Ryzen™ 5 2400G 與原廠 AMD Wraith Stealth 風扇。
[​IMG]
▼CPU小盒子裡有 AMD Ryzen™ 5 2400G、使用說明書與信仰貼紙。
[​IMG]
▼AMD Ryzen™ 5 2400G 正面清楚了標示型號序號及大大的『RYZEN』LOGO,背面採用的腳位為 Socket AM4。
[​IMG]
▼AMD Ryzen™ 5 2400G搭載 原廠 AMD Wraith Stealth 風扇,散熱鰭片比 AMD Wraith Spire 風扇在薄一些,上面已經塗好散熱膏了,可以直接安裝即可。
[​IMG]
▼原廠 AMD Wraith Stealth 風扇在安裝時須將主機板上原本的扣具先拆下才能鎖上。
[​IMG]
▼頂級系列的 AMD 幽靈風扇,適用於 AM4 插槽和 AMD Ryzen™ 處理器。
[​IMG]
▼AMD風扇一覽,本次開箱會用到的有 AMD Wraith Stealth 風扇與 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
[​IMG]
▼AMD 各型號所搭載的原廠風扇一覽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 為單獨販售產品。
[​IMG]
▼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擁有酷炫的 RGB LED燈、鋁製的散熱鰭片及四支散熱銅導管。
[​IMG]
Cooler Master 推出新系列散熱膏『MasterGel』,共有 MasterGel、MasterGel Pro、MasterGel Maker。新系列的散熱膏,專為玩家們所研發,可為您的CPU、GPU、晶片組提供絕佳的導熱環境。
▼CoolerMaster MasterGel Pro 長效散熱膏是我最常使用的散熱膏,具高導熱性、低熱阻抗、無腐蝕性,不導電、耐用不凝固。並附贈一支專用塗抹器,讓你輕鬆使用。
[​IMG]
▼顏色:灰色 ,導熱係數:8 W/m-K ,容量:1.5ml,重量:3.8g,附贈清潔擦拭紙。
[​IMG]
▼CoolerMaster MasterGel Pro 導熱效果還不錯,我很喜歡。
[​IMG]
▼這次測試會使用原廠 AMD Wraith Stealth 風扇及 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原廠風扇直接使用上面的散熱膏,幽靈風扇則會先將原本的散熱膏刮除後使用CoolerMaster MasterGel Pro 長效散熱膏來做測試。
[​IMG]
技嘉 GA-AB350-GAMING 3 主機板 產品特色簡介
☆支援AMD Ryzen™及第7代A系列/ Athlon™處理器
☆4組DDR4插槽,支援雙通道技術及Non-ECC記憶體
☆內建2組USB 3.1 Gen2超高速Type-A傳輸介面
☆2-Way CrossFire™ 極致雙顯卡串接輸出功能,輔以獨家超耐久PCIe強化裝甲插槽設計
☆超高速PCIe Gen3 x4 M.2插槽設計(同時支援PCIe NVMe或SATA固態硬碟)
☆內建ALC1220 120dB訊噪比高傳真音效晶片,搭載Smart Headphone Amp技術
☆Realtek® 乙太網路設計,搭配cFosSpeed網際網路加速器
☆USB DAC-UP 2技術,提供USB裝置更充足的電壓
☆超酷炫RGB FUSION搭載多區多彩LED氣氛燈設計
☆可更換式時尚雷雕導光飾板
☆Smart Fan 5技術,內建6組測溫點並採用5組複合式風扇接頭設計
☆內建技嘉超耐久UEFI DualBIOS™技術
☆獨家APP Center整合超頻EasyTune™與Cloud Station™雲端軟體
☆註冊五年保固 
▼技嘉 GA-AB350-GAMING 3 主機板 外盒正面,左上方貼有已經完全支援 AMD RYZEN 2000 系列 CPU。
[​IMG]
▼技嘉 GA-AB350-GAMING 3 主機板 外盒背面,標示有主要的特色及功能,左下方有規格表。
[​IMG]
▼配件一覽:有使用手冊、保固卡、SATA傳輸線、I/O檔板、RGB LED 連接線及簡易插線器 G-Connector。
[​IMG]
▼技嘉 GA-AB350-GAMING 3 主機板 正面,看起來就非常有質感。
[​IMG]
▼技嘉 GA-AB350-GAMING 3 主機板背面,線路設計得非常乾淨。
[​IMG]
▼技嘉 GA-AB350-GAMING 3 I/O 介面一覽,沒有設計 USB Type-C 有點可惜。
[​IMG]
Teamgroup T-Force DELTA-RGB DDR4-2666 產品特色與規格簡介
[​IMG]
[​IMG]
▼Teamgroup T-Force DELTA-RGB DDR4-2666 外盒正面,右下方有標示型號、容量8GB X2 與 CL15-17-17-35,這是我第一次使用具有RGB功能的記憶體,上機後視覺效果真的很棒。
[​IMG]
▼Teamgroup T-Force DELTA-RGB DDR4-2666 外盒背面,左下標示主要的功能及特色。
[​IMG]
▼拆開外盒後裡面有 Teamgroup T-Force DELTA-RGB DDR4-2666 8GB x2、安裝說明書及信仰貼紙。 
[​IMG]
▼Teamgroup T-Force DELTA-RGB DDR4-2666 正面照,十銓科技 T-Force電競系列再推全新發光記憶體模組DELTA RGB。散熱片上的 R 代表 Revolution,是不輕易妥協的創作理念。材質上採用更輕薄、高質感的金屬散熱片。多彩燈色變化能讓正面鏤空的”R”字更顯立體感,並與超廣角發光區相互呼應。
[​IMG]
▼頂端全幅式120°超廣角發光區散發著繽紛炫彩光芒,流暢轉換的燈色讓玩家無論在白天或黑夜都能享受無與倫比的視覺饗宴。
[​IMG]
▼充滿信仰的RGB燈光視覺饗宴使用主機板的 RGB FUSION來做控制。
[​IMG]
▼AMD專屬 Radeon™ Software 功能介紹,這張圖示安裝獨立顯示卡 Radeon RX 570。
[​IMG]
▼這是使用內顯 Radeon Vega 11 的顯示內容,與獨立顯卡的差別在少了『ReLive』、『連線』、『AMD Link』...等功能。
[​IMG]
▼遊戲功能裡面可以設定所安裝遊戲或測試軟體的一些優化設定。
[​IMG]
▼影像功能提供許多情境模式可以提升觀賞影片的顯示效果。
[​IMG]
★AMD Fluid Motion Video 功能簡介
AMD Fluid Motion Video 技術是指透過AMD專有的Frame Rate轉換技術,能夠在進行24fps轉換成60fps的視訊播放時,降低畫面換格時的接續不順,並提供更流暢、更平順的播放畫面。
一般的24fps轉60fps的視訊轉換時,原先是1-2-3的播放順序,轉換成1-1-1-2-2-3的播放順序,亦即前三張的畫格其實都是複製第一張的內容,這種作法在播放時會有Video Judder(晃動)的狀況。
而AMD的Fluid Motion Video則是參考第一張和第二張中間的變化,安插新的變動畫格,因此產生出1-1a-1b-2-2a-3的播放結果,讓視訊在任何Frame Rate下都能夠平順、不損畫質地播放。
▼比較可惜的是擁有內顯的 Radeon™ RX Vega 11 好像沒有開放這功能。
[​IMG]
▼這張是獨立顯示卡 Radeon RX 570的 AMD Fluid Motion Video設定畫面。
[​IMG]
▼顯示器功能可以設定顯示器的解析度及、AMD FreeSync.....等功能設定。
[​IMG]
▼系統功能之概觀:顯示顯示卡的軟硬體資訊。
[​IMG]
▼系統功能之軟體:顯示詳盡的顯示卡軟體資訊。
[​IMG]
▼系統功能之硬體:顯示詳盡的顯示卡硬體資訊。
[​IMG]
[​IMG]AMD Ryzen™ 5 2400G VS Intel® Core™ i5-8400 效能測試
▼測試平台外觀圖,已AMD作範例。
[​IMG]
測試環境
CPU:AMD Ryzen™ 5 2400G 3.6Ghz Turbo 3.9Ghz 預設值
散熱器:AMD Wraith Stealth 風扇 (無 LED 燈) And 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
主機板:技嘉 AB350-GAMING 3
記憶體:Teamgroup T-Force DELTA-RGB DDR4-2666 8GBx2 16-17-17-35 
顯示卡:內建 Radeon™ RX Vega 11 
硬碟:INTEL 760P 256GB(System)
POWER:BitFenix 方程式 BF700B(700W) 80+銅牌
作業系統:Win10 X64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
[​IMG]
測試環境
CPU:AMD Ryzen™ 5 2400G OC 3.9Ghz
散熱器:AMD Wraith Stealth 風扇 (無 LED 燈) And 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
主機板:技嘉 AB350-GAMING 3
記憶體:Teamgroup T-Force DELTA-RGB DDR4-2666 8GBx2 OC DDR3200 16-17-17-36 
顯示卡:內建 Radeon™ RX Vega 11 
硬碟:INTEL 760P 256GB(System)
POWER:BitFenix 方程式 BF700B(700W) 80+銅牌
作業系統:Win10 X64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
[​IMG]
測試環境
CPU: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
散熱器:原廠風扇
主機板:MSI B360M MORTAR TITANIUM
記憶體:Teamgroup T-Force DELTA-RGB DDR4-2666 8GBx2 15-17-17-35 
顯示卡:Intel® UHD Graphics 630 
硬碟:INTEL 760P 256GB(System)
POWER:BitFenix 方程式 BF700B(700W) 80+銅牌
作業系統:Win10 X64
▼測試硬體驗明正身。
[​IMG]
首先先做的測試是個平台的『溫度及耗電量』,測試溫度部分在AMD平台上散熱器有分使用AMD Wraith Stealth 風扇 (無 LED 燈)及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耗電量部分則是都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來做測試。
溫度及耗電量測試使用的軟體為:OCCT 設定燒機 10分鐘。
▼目前是使用原廠 AMD Wraith Stealth 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燒機10分鐘可以順利完成測試,CPU最低溫度為34度,最高溫度來到了84度,GPU最低溫度為33度,最高溫度來到了77度。
[​IMG]
▼使用原廠 AMD Wraith Stealth 風扇在 OC 3.9Ghz,燒機10分鐘,但在2分36秒時就已經自動停止,CPU最低溫度為39度,最高溫度來到了109度,GPU最低溫度為36度,最高溫度來到了109度,使用原廠扇超頻時真的無法壓得住AMD的熱情,要穩定超頻真的要使用更好的散熱裝置才行。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燒機10分鐘可以順利完成測試,CPU最低溫度為33度,最高溫度來到了70度,GPU最低溫度為31度,最高溫度來到了67度,跟原廠扇相比CPU最高溫度降了14度,GPU最高溫度降了10度。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燒機10分鐘可以順利完成測試,CPU最低溫度為34度,最高溫度來到了90度,GPU最低溫度為33度,最高溫度來到了91度,跟原廠扇相比CPU最高溫度降了19度,GPU最高溫度降了18度。
[​IMG]
▼這是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 跑完所有效能測試軟體的溫度數據,CPU最低溫度為33度,最高溫度來到了81度,GPU最低溫度為33度,最高溫度來到了76度,相較AMD Ryzen™ 5 2400G 3.6Ghz Turbo 3.9Ghz使用原廠風扇,CPU最高溫度相差3度,GPU最高溫度相差1度,INTEL小贏,相較AMD Ryzen™ 5 2400G OC 3.9Ghz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 CPU最高溫度相差9度,GPU最高溫度相差9度,AMD大贏INTEL。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待機時耗電量 39.3 瓦。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待機時耗電量 48.3 瓦。
[​IMG]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待機時耗電量 48.3 瓦,相較AMD Ryzen™ 5 2400G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待機耗電量相差9瓦,AMD小贏。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滿載時耗電量 116.7 瓦。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滿載時耗電量 182.2 瓦。
[​IMG]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滿載時耗電量 125.6 瓦,,相較AMD Ryzen™ 5 2400G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滿載耗電量相差8.9瓦,AMD小贏。
[​IMG]
再來是基本效能測試軟體:測試類型有記憶體、CPU運算、GPU運算、解壓縮測試、影片轉檔、4K影片播放...等。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AIDA64 Cache & Memory 測試,讀取為34905 MB/s,寫入為38011 MB/s,複製 32256 MB/s。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AIDA64 Cache & Memory 測試,讀取為44065 MB/s,寫入為45828 MB/s,複製 40033 MB/s,表現非常不錯。
[​IMG]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AIDA64 Cache & Memory 測試,讀取為38058 MB/s,寫入為37960 MB/s,複製 33954 MB/s。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CPU-Z Bench 單執行緒 獲得419.3,多執行緒 獲得 2210.9,CPUmark99 得分:515,Super PI 1M:12.830s,wPrime 32M:7.243s 1024M:213.262s。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CPU-Z Bench 單執行緒 獲得428.8,多執行緒 獲得 2321.2,CPUmark99 得分:586,Super PI 1M:11.195s,wPrime 32M:7.023s 1024M:205.991s。
[​IMG]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CPU-Z Bench 單執行緒 獲得467.6,多執行緒 獲得 2603.3,CPUmark99 得分:704,Super PI 1M:9.356s,wPrime 32M:6.512s 1024M:195.369s。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WinRAR 壓縮測試 速度為 5269 KB/s。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WinRAR 壓縮測試 速度為 6370 KB/s。
[​IMG]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WinRAR 壓縮測試 速度為 9160 KB/s。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7-ZIP 壓縮測試 壓縮速度為 14516 KB/s,解壓縮速度為 250913 KB/s。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7-ZIP 壓縮測試 壓縮速度為 16811 KB/s,解壓縮速度為 263499 KB/s。
[​IMG]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7-ZIP 壓縮測試 壓縮速度為 23608 KB/s,解壓縮速度為 269335 KB/s。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2345好壓 壓縮測試 壓縮速度為 10666 KB/s,解壓縮速度為 123583 KB/s。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2345好壓 壓縮測試 壓縮速度為 12144 KB/s,解壓縮速度為 143266 KB/s。
[​IMG]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2345好壓 壓縮測試 壓縮速度為 15563 KB/s,解壓縮速度為 170334 KB/s。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CINEBENCH R10 測試,1 CPU:6370 CB,x CPU:28922 CB,OpenGL:9356 CB。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CINEBENCH R10 測試,1 CPU:7828 CB,x CPU:32334 CB,OpenGL:10037 CB。
[​IMG]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CINEBENCH R10 測試,1 CPU:8329 CB,x CPU:37239 CB,OpenGL:9826 CB。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CINEBENCH R11.5 測試,CPU:8.72 pts,OpenGL:58.30 fps。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CINEBENCH R11.5 測試,CPU:9.48 pts,OpenGL:69.67 fps。
[​IMG]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CINEBENCH R11.5 測試,CPU:9.92 pts,OpenGL:52.31 fps。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CINEBENCH R15 測試,CPU:756 cb,OpenGL:55.39 fps。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CINEBENCH R15 測試,CPU:849 cb,OpenGL:84.40 fps。
[​IMG]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CINEBENCH R15 測試,CPU:916 cb,OpenGL:54.76 fps。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CrystaMark 2004 測試,獲得:326083 分。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CrystaMark 2004 測試,獲得:333644 分。
[​IMG]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CrystaMark 2004 測試,獲得:371144 分。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PerformanceTest 9 測試,PassMark獲得:4125分。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PerformanceTest 9 測試,PassMark獲得:4473分。
[​IMG]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PerformanceTest 9 測試,PassMark獲得:4436分。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PerformanceTest 9 測試,CPU獲得:9222分。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PerformanceTest 9 測試,CPU獲得:9974分。
[​IMG]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PerformanceTest 9 測試,CPU獲得:12445分。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PerformanceTest 9 測試,2D獲得:705分。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PerformanceTest 9 測試,2D獲得:756分。
[​IMG]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PerformanceTest 9 測試,2D獲得:864分。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PerformanceTest 9 測試,3D獲得:2440分。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PerformanceTest 9 測試,3D獲得:2662分。
[​IMG]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PerformanceTest 9 測試,3D獲得:1181分。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PerformanceTest 9 測試,RAM獲得:2004分。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PerformanceTest 9 測試,RAM獲得:2225分。
[​IMG]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PerformanceTest 9 測試,RAM獲得:3123分。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PerformanceTest 9 測試,硬碟獲得:12844分。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PerformanceTest 9 測試,硬碟獲得:13441分。
[​IMG]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PerformanceTest 9 測試,硬碟獲得:13931分。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PCMark8 得分:4363分。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PCMark8 得分:4567分。
[​IMG]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PCMark8 得分:4168分。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PCMark10 得分:4423分。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PCMark10 得分:4604分。
[​IMG]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PCMark10 得分:4141分。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X264 FHD BENCHMARK 得分:26.5分。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X264 FHD BENCHMARK 得分:29.2分。
[​IMG]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X264 FHD BENCHMARK 得分:33.8分。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HWBOT X265 BENCHMARK 1080P 得分:19.58 FPS。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HWBOT X265 BENCHMARK 1080P 得分:21.76 FPS。
[​IMG]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HWBOT X265 BENCHMARK 1080P 得分:36.14 FPS。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HWBOT X265 BENCHMARK 4K 得分:4.69 FPS。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HWBOT X265 BENCHMARK 4K 得分:5.10 FPS。
[​IMG]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HWBOT X265 BENCHMARK 4K 得分:8.57 FPS。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3DMark Time Spy Extreme 得分:522分。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3DMark Time Spy Extreme 得分:571分。
[​IMG]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3DMark Time Spy Extreme 得分:183分。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3DMark Time Spy 得分:1152分。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3DMark Time Spy 得分:1257分。
[​IMG]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3DMark Time Spy 得分:412分。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3DMark Fire Strike Ultra 得分:729分。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3DMark Fire Strike Ultra 得分:805分。
[​IMG]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3DMark Fire Strike Ultra 得分:258分。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得分:1431分。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得分:1595分。
[​IMG]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得分:489分。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3DMark Fire Strike 得分:2962分。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3DMark Fire Strike 得分:3300分。
[​IMG]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3DMark Fire Strike 得分:1067分。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3DMark Sky Diver 得分:11122分。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3DMark Sky Diver 得分:12210分。
[​IMG]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3DMark Sky Diver 得分:4344分。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3DMark Cloud Gate 得分:14150分。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3DMark Cloud Gate 得分:16264分。
[​IMG]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3DMark Cloud Gate 得分:9072分。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3DMark Ice Storm Extreme 得分:85187分。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3DMark Ice Storm Extreme 得分:96256分。
[​IMG]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3DMark Ice Storm Extreme 得分:48746分。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3DMark Ice Storm 得分:96830分。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3DMark Ice Storm 得分:108797分。
[​IMG]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3DMark Ice Storm 得分:72004分。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Final Fantasy XIV Heavensward Benchmark EXTREMELY HIGH 得分:2672分。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Final Fantasy XIV Heavensward Benchmark EXTREMELY HIGH 得分:2979分。
[​IMG]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Final Fantasy XIV Heavensward Benchmark EXTREMELY HIGH 得分:1037分。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Final Fantasy XIV Stormblood Benchmark 得分:2614分。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Final Fantasy XIV Stormblood Benchmark 得分:2975分。
[​IMG]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Final Fantasy XIV Stormblood Benchmark 得分:1057分。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Final Fantasy XV Benchmark 得分:2161分。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Final Fantasy XV Benchmark 得分:2416分。
[​IMG]
▼使用Intel® Core™ i5-8400 2.80Ghz Turbo 4.0Ghz,Final Fantasy XV Benchmark 得分:749分。
[​IMG]
4K影音撥放:使用 H.264 及 H.265 影片作撥放測試,查看CPU的使用率為何?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撥放 H.264 影片,CPU使用率大約在35%~40%左右。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預設時脈 3.6Ghz Turbo 3.9Ghz,撥放 H.2645影片,CPU使用率大約在40%~45%左右。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撥放 H.264 影片,CPU使用率大約在,CPU使用率大約在28%~32%左右。
[​IMG]
▼使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在OC 3.9Ghz,撥放 H.2645影片,CPU使用率大約在,CPU使用率大約在28%~35%左右。
[​IMG]
▼AMD Ryzen™ 5 2400G VS Intel® Core™ i5-8400 效能測試比較表,由表可以知道Intel Core i5-8400 在較吃CPU效能的方面均小幅領先超頻後的AMD Ryzen 5 2400G,我想這部分或許可以再更換較好的散熱器或者是更換X370或X470主機板讓超頻幅度在提升一些,就可以平反一些劣勢,但在較吃GPU效能的方面 AMD Ryzen 5 2400G 超頻後可是大贏 Intel Core i5-8400很多很多,幾乎把Intel給打趴在地上XD。
[​IMG]
▼這是AMD官方在產品發表會上公布的遊戲效能表現測試數據,結果顯示在眾多遊戲裡 AMD Ryzen 5 2400G 大幅領先 Intel Core i5-8400。
[​IMG]
▼這是AMD官方在產品發表會上公布的AMD Ryzen™ 5 2400G超頻效能比較表,記憶體頻率及GPU時脈皆可以超頻,將記憶體超頻到DDR3600、GPU超頻到1675Mhz後效能可以提升39%,但前提是你需要更換更佳的記憶體例如三星B-Die顆粒的記憶體並且準備更好的散熱裝置才行,這次開箱測試使用的硬體及散熱裝置為求穩定運作 CPU時脈只能超頻到3.9GHz、記憶體頻率只能到DDR3200、GPU只能微幅超頻,但測試中CPU可以超頻至4.05Ghz、記憶體可以超頻至DDR3333 開機成功,但沒辦法跑完所有測試軟體。 
[​IMG]
[​IMG]AMD Ryzen™ 5 2400G-遊戲效能測試
測試環境
CPU:AMD Ryzen™ 5 2400G OC 3.9Ghz
散熱器:AMD Wraith Max 幽靈風扇
主機板:技嘉 AB350-GAMING 3
記憶體:Teamgroup T-Force DELTA-RGB DDR4-2666 8GBx2 OC DDR3200 16-17-17-36 
顯示卡:內建 Radeon™ RX Vega 11 
硬碟:INTEL 760P 256GB(System)
POWER:BitFenix 方程式 BF700B(700W) 80+銅牌
作業系統:Win10 X64
本次測試了三款時下較熱門的遊戲:『虹彩六號 圍攻行動』、『鬥陣特攻』、『快打旋風 V』
▼虹彩六號 圍攻行動 遊戲測試-AMD Ryzen™ 5 2400G 低畫質。
遊戲中最高幀數60FPS,平均幀數大約51FPS,最低幀數37FPS,CPU使用率52%,記憶體使用率38%,CPU溫度47度。
[​IMG]
▼遊戲實測影片。
[youtube]
▼虹彩六號 圍攻行動 遊戲測試-AMD Ryzen™ 5 2400G 高畫質。
遊戲中最高幀數61FPS,平均幀數大約45FPS,最低幀數36FPS,CPU使用率45%,記憶體使用率45%,CPU溫度52度。
[​IMG]
▼遊戲實測影片。
[youtube]
▼虹彩六號 圍攻行動 遊戲測試-AMD Ryzen™ 5 2400G 超高畫質。
遊戲中最高幀數61FPS,平均幀數大約38FPS,最低幀數15FPS,CPU使用率42%,記憶體使用率64%,CPU溫度52度。
[​IMG]
▼遊戲實測影片。
[youtube]
▼鬥陣特攻 遊戲測試-AMD Ryzen™ 5 2400G 高畫質。
遊戲中最高幀數71FPS,平均幀數大約53FPS,最低幀數41FPS,CPU使用率31%,記憶體使用率35%,CPU溫度45度。
[​IMG]
▼遊戲實測影片。
[youtube]
▼鬥陣特攻 遊戲測試-AMD Ryzen™ 5 2400G 特高畫質。
遊戲中最高幀數71FPS,平均幀數大約53FPS,最低幀數41FPS,CPU使用率36%,記憶體使用率38%,CPU溫度45度。
[​IMG]
▼遊戲實測影片。
[youtube]
▼快打旋風 V 遊戲測試-AMD Ryzen™ 5 2400G 中畫質。
遊戲中最高幀數61FPS,平均幀數大約53.8FPS,最低幀數12FPS。
[​IMG]
▼遊戲實測影片。
[youtube]
▼快打旋風 V 遊戲測試-AMD Ryzen™ 5 2400G 高畫質。
遊戲中最高幀數61FPS,平均幀數大約38.6FPS,最低幀數23FPS。
[​IMG]
▼遊戲實測影片。
[youtube]
使用 AMD Ryzen™ 5 2400G 搭配內建的 Radeon Vega 11 顯示卡來玩時下的第一人稱線上遊戲就算開超高畫質平均幀數也都還有38左右,流暢度還算不錯,但對於格鬥類型的遊戲幀數最好能有60以上才會較為流暢,所以 AMD Ryzen™ 5 2400G 搭配內建的 Radeon Vega 11 顯示卡來玩格鬥類型遊戲只能開到中畫質,開到高畫質會顯得不流暢。
[​IMG]性價評比與總結
▼這是AMD官方在產品發表會上公布的 CP值比較圖,AMD Ryzen™ 5 2400G售價169美元,Intel® Core™ i5-8400 要達到同等效果需再搭配Nvidia GT1030,需花費 199+89=288 美元的預算。
[​IMG]
在比較時已其他零件都一樣只比較CPU及主機板即可。
▼如要達到這次開箱的效能主要零件 CPU+主機板+散熱器大約需花費NT9730。
[​IMG]
▼也可以選擇這個方案,主機板的規格較好一點,大約需花費 NT9790,如果只想微幅超頻使用內建的風扇即可省下買高階散熱器的費用,那就只需花費大約 NT8390。
[​IMG]
▼反觀 Intel® Core™ i5-8400 + 主機板 + 顯示卡,最便宜至少也要 NT5500+NT2590+NT2690=NT10780,相較之下選擇AAMD Ryzen™ 5 2400G平台則可以省下 NT990~NT2390。
[​IMG]
[​IMG]總結
使用了AMD Ryzen™ 5 2400G搭配內建的 Radeon Vega 11 顯示卡組成的測試平台大約兩周,在玩遊戲方面沒有遇到什麼大問題,大部分的線上遊戲都可以順利暢玩,測試中也有測試了最近推才出的『極地戰嚎 5 』,可以順利的進行遊戲,畫質也還OK,但是因為是DX12的架構所以沒辦法使用一般的螢幕錄影軟體錄下遊戲實測影片,所以這次AMD Ryzen™ 5 2400G在遊戲及CP值部分可是打趴了Intel® Core™ i5-8400,但在較吃CPU運算的軟體部分則小輸 Intel® Core™ i5-8400,在影音部分也可以順暢撥放4K影片,在溫度部分上,兩者皆使用原廠散熱器狀態下,兩者溫度相差不大,但當AMD使用幽靈風扇後,AMD就大幅領先了,在耗電程度上兩者皆使用預設頻率下,AMD則較為省電,在AMD Redeon Software軟體部分,省略了『ReLive』、『連線』、『AMD Link』以及『AMD Fluid Motion Video』功能是比較可惜的地方,希望以後能有機會在新增回來,以上玩家們可以依據自己的需求來做決定要怎樣選購自己的主機,如主要需求為玩遊戲但預算又有限的話,組 AMD Ryzen™ 5 2400G平台是不錯的選擇,等以後預算較充足也可以再加上較高階的獨立顯示卡來擴充。


小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